创伤性骨折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2023-09-12叶俊英黄丽清余彪刘金波
叶俊英 黄丽清 余彪 刘金波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性骨折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9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59例的临床资料,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n=26)与非DVT组(n=133)。2组患者术后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比较2组术后PT、APTT、FIB、D-D、PLT等凝血功能指标,并分析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DVT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2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FIB(4.86±1.07)g/L、D-D(1 044.42±215.16)μg/L、PLT(183.81±44.36)×109/L均高于非DVT組的(3.25±0.57)g/L、(448.56±129.95)μg/L、(154.06±38.1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FIB、D-D、PLT与DVT发生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 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部分凝血功能指标会出现明显变化,DVT发生率较高,FIB、D-D、PLT与DVT呈明显正相关,监测凝血指标变化对临床诊断DVT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创伤性骨折; 术后深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指标;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7-0142-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7.047
创伤性骨折为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由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机体导致,临床多根据骨折部位、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1]。对于未出现移位的骨折可选择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而对于移位的骨折应首选手术治疗,以促进骨折端愈合,恢复关节功能。创伤性骨折是一种创伤应激,骨折后软组织、骨组织碎片会进入血液,作为一种始动因子激活凝血系统[2]。骨折后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切口可造成再次损伤,加重机体的凝血功能亢进,以致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失去平衡,增加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风险[3]。DVT是常见的临床病理改变,可导致血流缓慢与静脉淤滞,影响患者预后。由于DVT缺乏典型表现,临床诊断、防治难度较大。相关研究显示,凝血功能指标改变与DVT形成存在密切关系,监测凝血指标变化对预防血栓性疾病发生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创伤性骨折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DVT形成的相关性,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9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59例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n=26)与非DVT组(n=133)。DVT组男20例,女6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3.65±5.17)岁;体重43~84 kg,平均(64.32±3.79)kg;骨折部位:股骨骨折10例,胫骨骨折7例,跟骨骨折4例,肱骨骨折2例,锁骨骨折1例,髌骨骨折1例,多发性骨折1例;骨折原因:车祸伤9例,意外摔倒7例,暴力击打2例,高处坠落8例。非DVT组男77例,女56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53.91±5.64)岁;体重42~85 kg,平均(64.69±3.45)kg;骨折部位:股骨骨折56例,胫骨骨折37例,跟骨骨折13例,肱骨骨折15例,锁骨骨折3例,髌骨骨折2例,多发性骨折7例;骨折原因:车祸伤61例,意外摔倒17例,暴力击打15例,高处坠落40例。2组性别、年龄、体重、骨折部位、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骨折患者均经CT、X线检查确诊;(2)患者存在明确的创伤史,且为新鲜骨折;(3)满足手术指征,患者可耐受手术,并顺利完成手术治疗;(4)临床资料完整;(5)近1个月内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排除标准:(1)手术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某项凝血功能指标异常;(2)术前存在血小板原发性增多疾病;(3)存在视听障碍或精神疾病;(4)陈旧性骨折或患者出现高炎症反应;(5)存在恶性病变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6)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1.3 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合理选择手术方法,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操作,术前检查、术后管理均相同。2组术后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于患者空腹状态取静脉血,血液标本装入抗凝管枸橼酸钠管3 mL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管2 mL。枸橼酸钠管需要3 500 r/min速度离心,时间以5 min为宜,取血浆待测;EDTA-K2管全血待测。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PLT)。PT、APTT、FIB使用全自动血凝仪(STAGO STA-R Evolution)检测,检测方法为凝固法,所有试剂均自思塔高诊断股份有限公司购入,检测步骤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PLT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ysmex XN-500)检测,检测方法为电阻抗法,所有试剂均自希森美康有限公司购入,检测步骤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D-二聚体使用沃芬ACLTOP750仪器检测,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所有试剂均自沃芬有限公司购入,检测步骤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术后PT、APTT、FIB、D-D、PLT等凝血功能指标,并分析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DVT形成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FIB、D-D、PLT均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FIB、D-D、PLT与DVT的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FIB、D-D、PLT与DVT发生均呈正相关(r>0,P<0.05),见表2。
3 讨论
创伤性骨折是暴力或意外导致骨断裂,骨折原因较多,骨折后会损伤患侧肌腱、血管、神经等,造成关节脱位,甚至会损伤内脏,导致患者死亡。针对创伤性骨折临床主张明确诊断后应尽早展开针对性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关节功能[5]。既往临床常采用保守方案治疗创伤性骨折,创伤较小,不会带来手术额外创伤;但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患者需长期卧床,导致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整体效果较差,无法满足临床要求。手术是治疗创伤性骨折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复位骨折,恢复患者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确切。但手术创伤较大,会对机体造成較大损伤,骨折创伤、手术创伤均会影响机体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打破机体正常的凝血与抗凝系统平衡,增加术后DVT发生风险,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术后恢复[6]。此外,手术治疗过程中器械的牵引复位、术中固定等操作均会不同程度地损伤血管,导致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且术中麻醉会降低机体血小板聚集率,术后制动减慢血液流速,上述诸多诱因均会导致DVT发生[7]。因此,临床需积极寻找能够预测DVT发生的相关指标,及时了解患者血液变化,积极预防DVT发生。
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内维持完善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使得血管中的血液处于不断流动状态;受创伤、手术影响,会打破动态平衡,一旦失衡便会形成血栓,DVT是常见的血栓性疾病。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将增加死亡风险,术后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变化,以预防或减少DVT发生[8]。临床常通过检测出凝血时间与凝血功能反映血栓状态,PT、APTT均为常用的筛查指标,能够反映内外源性凝血因子活性,应用价值较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组PT、T、APT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见,术后DVT形成与抗凝物质、内外源性凝血因子无明显关系。DVT的形成主要是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血液处于高凝时会改变血块的构成物,而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血液流速减慢,故DVT发生风险较高。在止血、凝血的过程中血小板会形成血栓,释放各种凝血因子,血小板计数是反映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受骨折、手术等创伤影响,血小板会异常聚集,形成血栓,堵塞破裂口释放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性物质,导致血液凝滞[9]。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DVT组PLT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与DVT形成呈明显正相关性(r>0,P<0.05)。提示,当PLT水平异常升高时可能会发生DVT,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DVT组FIB、D-D均高于非DVT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FIB、D-D与DVT发生均呈正相关(r>0,P<0.05)。表明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部分凝血功能指标会出现明显变化,导致DVT发生率较高,监测凝血指标变化对临床诊断DVT有重要意义。田丰等[10]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FIB、FDP、D-D均较高,而DVT患者FIB、FDP、D-D水平明显高于非DVT患者,四项指标水平与DVT发生关系密切,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利于DVT早期诊断,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佐证FIB、FDP、D-D预测DVT发生的应用价值,可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分析其原因为,FIB由肝脏细胞合成分泌而来,是临床常用的大分子蛋白质,其不仅能够反映血液成分变化,还能够较好地反映血液黏滞性、浓稠性,一旦出现异常升高提示凝血功能增强,血液出现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发生风险较高[11]。D-D能够反映纤溶活性,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当其含量增加,机体继发性纤溶活性随之增强,血液出现高凝,对判断高凝状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12]。FIB、D-D、PLT与DVT形成均存在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四项指标变化能够准确反映凝血功能,了解血液状态,对预防DVT发生有重要意义,可及时发现疾病,尽早展开针对性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部分凝血功能指标会出现明显变化,DVT发生率较高,FIB、D-D、PLT与DVT呈明显正相关,监测凝血指标变化可为临床诊断DVT提供参考,在早期诊断、后续治疗中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ZHANG W,SU Y,LIU L,et al.Fibrinolysis Index as a new predictor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traumatic lower extremity fractures[J].Clinica Chimica Acta,2020,511(2):227-234.
[2] 费晨,魏巍,张斌飞,等.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9,21(2):102-108.
[3] 韩晓强,王化齐.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发生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20,49(4):458-461,469.
[4] 曹玉净,吕秋霞,李扬.创伤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14(9):1096-1099.
[5] SKOU S T,JUHl C B,HARE K B,et al.Surgical 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traumatic skeletal fractures in adult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benefits and harms[J].Systematic Reviews,2020,9(1):179.
[6] 孙健平,张堃,王鹏飞,等.骨折患者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J].中华创伤杂志,2019,35(7):625-630.
[7] CHENG J,FU Z,ZHU J,et al.The predictive value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fibrinogen, and D-dimer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 following surgery for traumatic lower limb fracture[J].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2020,9(5):3385-3392.
[8] Beaudoin C,Moore L,M Gagné,et al.Performance of predictive tools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risk of non-traumatic fracture: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and meta-regression[J].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2019,30(4):721-740.
[9] 林毅秋,丁娣.APCR、ACA、P-selectin的表达与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创伤外科杂志,2019,21(12):916-919,924.
[10] 田丰,杨家赵,徐玮,等.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清FIB、FDP、D-D和TAT水平与血栓形成的关系[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12(11):1535-1538,1543.
[11] 汤然钧,曹杨.探讨创伤性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12):144-145.
[12] 王飙,赵和平,武翊伦,等.凝血-纤溶标志物对诊断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医學,2019,47(8):1023-1027.
(收稿日期: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