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清亮直、心系百姓的祁寯藻
2023-09-12闫建军
◇ 闫建军
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一字实甫,清代山西省寿阳县平舒村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祁寯藻考中进士,旋任翰林院庶吉士,走入仕途。道光元年(1821年),奉旨在南书房行走,进入清朝政权的上层决策机构,之后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咸丰三年(1853年),赏太子太保衔,并两度为首席军机大臣,入主枢廷,为众人瞩目。他是晋人在清代近三百年中居官最高最长的人,有“半副銮驾”之誉;又当过道光、咸丰、同治三位皇帝的老师,世称“三代帝师”。他的施政主张多被皇帝采纳,对朝政颇有影响,皇帝称他为“贤臣”,民众称他为“清官”。
祁寯藻雕像
以民为本
廉政为官,从政之道,首要一条就是“以民为本”。祁寯藻少年时代在家乡生活读书,中年又在家守孝数年,能够体会普通民众的疾苦,对农村和农民怀有深刻的感情。民本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祁寯藻出生于传统的儒学世家,接受的是传统儒家经典教育,深知人民在社会经济生产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祁寯藻认为,得民心是评价官员的重要标准。他在日记中记载:“高候慈惠长民,民爱戴之。”“沈经笙……晋省近年大吏能用人、爱民者也,去而见思,宜哉。”
祁寯藻不仅在思想上重视民众,更是将自己的民本思想付诸实践,把民众的利益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在一起,关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问题,是为数不多懂农业生产的朝廷大员。
道光十四年(1834年),祁寯藻在家乡丁母忧期间,广泛收集农言,亲自务农并进行实地调研,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编纂了学术价值颇高的农书《马首农言》。此书是山西省现存保存比较完整、全面而系统的一部杰出农学专著,是我国宝贵的农业科学文献,总结保存了不少我国古代农学遗产,是我国旱作农业区长期农耕生活宝贵经验的积累和高度概括。他也经常劝导富家子弟要参加农业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而不敢挥霍浪费。
《马首农言》咸丰五年刻本
祁寯藻体察民情民意,关心民间疾苦。嘉庆十九年(1814年),他在京师到保阳(今河北省保定市)的路上,写下了《采棉行》一诗,诗中描写采棉女虽然辛勤采棉织布、辛勤劳作,却“织成尺布不上身”,为的是“且免米盐乞旁人”。然而,“可怜辛勤僵十指,半为输官半鬻市”,采棉女劳动所得的果实,一半被官府所掠夺,只落得“贫家有女寒无襦,忍死不愿双明珠”。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祁寯藻虽已步入仕途,但他深知农民疾苦,对棉农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果实而倍感怜悯,表达了对棉农的深切同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赴闽浙禁烟期间,也时刻不忘爱民忧民之心。他在日记中记录了沿海渔民“追至海水扬尘,陆陵屡变,土异膏腴之性,山无华实之毛”的贫困生活状况和当地民众“民耐勤劳,士敦气节”的优良品格。
祁寯藻对古代兴修水利、劝助农桑织事的地方官也极为推崇。山西寿阳一向只知农业,不事纺织,导致“人民贫困、冬无棉衣、夏无布葛”。明万历年间蓝尚质任寿阳知县,传授纺织技术,劝导当地民众学习商贸、发展经济。不到几年,寿阳的家庭纺织作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社会安定,民众致富。祁寯藻将蓝尚质的事迹写成《蓝公教织歌》《蓝公教织记》,并出资修造了蓝公祠,刻碑流传以教化民众,劝导民众积极参加农业生产。
禁烟先锋
道光时期,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严重影响到了清王朝的统治。为了维持统治,清朝官员们纷纷献计献策,力图挽救危难局面。在如何解决鸦片泛滥的问题上,朝廷分为两派,即“弛禁派”和“严禁派”,前者以琦善为首,后者以林则徐和黄爵滋为代表。祁寯藻在禁烟问题上,一直是支持严禁的。
道光十八年(1838年),皇帝下谕旨,限吸鸦片者一年内戒绝,如逾期不戒,处以死刑。此时,祁寯藻还在江苏学政任上,他坚决执行皇帝的禁令,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付诸实践。他认为,第一,禁绝鸦片不只是要以重刑强迫吸食者戒除,更重要的是要严惩贪官污吏。第二,要把严禁鸦片、惩处贪官的重点放在海关上。因为海关是鸦片流入中国的通道,也是官吏营私受贿、与中外奸商烟贩互相勾结最为频繁严重的地方。第三,严禁吸食鸦片的禁令应先从皇室亲贵和各级官吏开始,再逐渐普及到普通老百姓。其间,他创作了宣传禁烟的《新乐府三章》,阐述“朝廷好生之德,辟以止之微意,刊示各学生童互相劝戒,仍严饬各属官吏不得藉端扰累”;描述了吸食鸦片的危害、后果和鸦片输入对中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初闻番钱满载来,估船近则以土代其钱。土日多,钱日少,蟹艇朝朝出海岛。……毒药得解尚可活,黄金如海何时还”;反驳了弛禁派将鸦片作为药品引进的主张,“岂惟将身作药脯,坐使黄金化为土”。由于他禁烟态度坚决,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道光皇帝下令将《新乐府三章》刻印,刊示各地,教导民众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永远戒绝吸食鸦片,对当时的禁烟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祁寯藻积极支持邓廷桢、林则徐的禁烟主张。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二月,祁寯藻由吏部右侍郎、江苏学政,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并奉命为钦差大臣,偕同黄爵滋赴福建会同闽浙总督邓廷桢查办禁烟和海防事宜。道光二十年(1840年),祁寯藻两次赴闽浙查办禁烟,他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福建沿海之所以有英国鸦片船漂泊无忌,是因为沿海烟贩汉奸众多,与夷船相互勾结,为其提供便利条件的缘故。他在向皇帝呈递的奏折中详细论述了各地烟贩汉奸的情况,主张“严拿汉奸”,认为“汉奸一日不除,则夷船一日不绝”。为了有效查办汉奸,他又提出严密的防范措施:一是清军水陆两军划清职责,加强戒备。陆路“添拨弁兵以重巡防”,水路“添派兵船,以资剿捕”;二是严格控制沿海船民的出海,加强对出海船只的检查;三是主张通过教化民众、恩威并施、移风易俗等措施,从根本上杜绝鸦片和烟贩汉奸。
祁寯藻严肃查办吸食鸦片、禁烟不力的腐败官吏。他查访得知,闽浙许多官吏有吸食鸦片、收受贿赂、与鸦片烟贩暗中勾结的行为,这也是福建沿海鸦片走私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他奏准对闽浙的不法官吏进行了严厉惩处。在福建,惩办了吸食鸦片、听任门丁胡作非为的惠安县知县陈偕灿。八月被派到浙江后,又查明了台州、温州两地在偏僻处“栽种罂粟、熬煎烟土”的实情,并奏准罢免了吸食鸦片的台州知府潘观藻、温州知府刘煜。
清廉简朴
祁寯藻为官五十余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管理户部十余年,掌管着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样一个重权在握的人,却生活简朴、清廉自重。这与他“清、慎、勤”的为官准则是分不开的。
祁寯藻任湖南学政时,他的母亲祁刘氏问他“何以为”,祁寯藻回答“清慎勤”,并亲自书写“清慎勤”匾悬挂在署中,自此之后,祁寯藻始终以“清、慎、勤”三字箴为终身奉行之则,时时事事指导自己的言行。
道光二年(1822年),祁寯藻被任命为会试同考官,有钱有权的人想方设法寻找门道行贿送礼,同僚们也向他提出过关照自家亲近之人,祁寯藻说道:“吾为朝廷命官,必须一视同仁,他们乃考生,应当平等竞争!”他将一位王爷送的礼品带到科场,差人挂在大门顶上,并贴一纸条:“物见本主会说话,谁的东西谁拿去。”这一举措警示了那些送礼之人,狠刹了科场不正之风,鼓舞了真才实学之人。徐世昌在《清儒学案小传》中描述祁寯藻,“秉轴七年,门无杂宾,不通贿赂。”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祁寯藻作为钦差大臣,奉旨前往甘肃查办已革职的岷州知州陈昌言揭发总督颜扎·布彦泰纵容家丁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一案。《甘肃查办全案》是此次查办案件的公文集和日记,详细记录了全过程。在日记中可看出祁寯藻奉旨外出办案,均尽力节俭,并自行带足粮钱,不给地方添麻烦,也不准地方官员为接待乱搞浪费。他再三声明,“为牌行事……尖宿馆舍,只须打扫洁净,毋庸结彩悬镫,供顿一切,本阁部堂并司员等所雇骡驮及供事坐车,俱系自行发价,……倘有影射、假冒、需索等情,该地方官立即禀究。如无前项情弊,亦即出具印结呈聚。各宜凛遵,毋违。”《甘肃查办全案》中还详细记载了其办案途中的伙食开销细节,祁寯藻的随从将每日所需日用蔬菜列出详单,与银两一并交于地方官府购买;地方官府须按市价购买,并在详单上注明价钱,以防官府克扣民众。这样做既防止地方官府为巴结钦差而铺张浪费、借机行贿等事发生,又防止随行人员借钦差名号四处招摇撞骗。
祁寯藻不仅拒绝收受贿赂,还约束家人,让家人恪尽本分,检点行为。他在《息园日记》中记载:“谕佶侄、长儿在京择交最要,凡事收敛,勿招物议。”其六弟祁宿藻前往广州上任,他送给六弟“勤求公事非多事,屏绝私情是近情”的对联,希望他能够不要因为公事多而随意处置;对于上门求办私事的,一定要拒绝。
祁寯藻一方面不收他人钱财,一方面又能够大度地帮助他人,或资助读书,或救人危急,或帮助他人出版著作,以致家中没有多少积蓄。祁寯藻曾看中一处房产,但囊中羞涩,只好放弃。他自己感叹道:“京宦三十年,一椽如此难卜,亦自笑。”咸丰十年(1860年),祁寯藻全家回到家乡,竟然没有住处,只好上方山寺庙中暂住,直到其别业“息园”修成,才返回村中。其《息园日记》八月初八日写道:“虽土屋三间,短垣数尺,而果树杂蔬,花竹相映,近依松垄,远借山青,四无人声,颇可养静。”与他的身份和地位相比,这样的房子是非常朴素的。王成庵作《了心亭纪念歌》称赞他:“息翁当日起平舒,世代清门重读书。伟烈丰功满天下,相府惟留一草庐。”
心系社稷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出现主和与主战两派。祁寯藻的主战态度是非常坚决的,反对妥协投降,并积极保护林则徐、邓廷桢等人。道光帝决议议和、签署《南京条约》之时他仍反对妥协,甚至在朝堂之上放声痛哭。道光帝深知祁寯藻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竟下旨不让祁寯藻知道此事。祁寯藻没有选择顺从君意、明哲保身,坚持反对妥协议和,表现出了为官正直和忠君爱国的高尚品格。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祁寯藻任户部尚书,盐务和漕运是户部主管的。当时清廷财政危机,盐税亏空高达6000余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半的税务总收入;漕运因黄河水患严重,运河淤泥塞梗,直接威胁着京城的粮食供给。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祁寯藻“偕尚书文庆按长芦盐运使陈鉴挪拨盐课,弥补加价,褫其职,历任盐政运司议谴有差”。通过两个月的查办,整饬了盐政官吏,改革了长芦盐务章程,仿照淮北的办法,让所有商贩都可以到官府交纳盐税,领取执照,买盐到各地贩卖。道光二十九年(1 8 4 9年),他从甘肃查案路经河东时,发现河东盐务积弊仍甚多,回京后奏请皇帝派人查办,革浮费、禁摊派、定池价、促畅销,河东盐务有了进一步发展。祁寯藻还从实践中提出了“票盐法”,在全国广泛推行。通过一系列的盐务整顿,改善了盐政管理,扭转了国家盐税收入的颓势,使盐业呈现了活力,扩大了盐税税源,清廷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他施行的一系列措施,被时人称为“救时良策”。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祁寯藻主持筹办恢复海运。他总结了道光六年(1826年)海运创始以来的经验教训,向道光帝提出了海河并运的良策,道光帝接受了祁寯藻的建议。经过一年的积极筹办,海运恢复,成为清朝重要的运输方式,解决了京城供养的困难。开创海运是道光皇帝的一大功绩,祁寯藻对复通海运,可谓有功之臣。
祁寯藻故里景区
咸丰四年(1854年),祁寯藻第一次致仕后并没有还乡,一直留在京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利用自己在汉族士人中的影响力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问,向朝廷举荐经世致用人才。咸丰十年(1860年),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前,祁寯藻一家回到山西老家,回乡后他仍关注时局发展,密疏切谏。咸丰十一年(1861年),祁寯藻接到请他复出的圣旨:“上谕:予告大学士祁寯藻,忠清亮直,学问优长,著即来京,听候简用。钦此。”忠是忠孝,尽忠国家,慈孝长辈;清是清廉如水;亮是心怀坦荡,事理分明;直是秉性正直,高风亮节。此时的他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身体大不如前,但依然加紧调养,为入京作准备。只可惜由于身体原因,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再次致仕。其间,他依然关心朝政,关心同治帝的学业,忧国忧民之心丝毫未减。
同治五年(1866年),祁寯藻因积劳成疾,病逝京师。他逝世后,朝廷给予极高的评价:“予告大学士祁寯藻学粹品端,忠清亮直,加恩晋赠太保,谥文端,照大学士例赐,入祀贤良祠。”由钟郡王代表朝廷前往祭奠。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赞道:“寿阳相国性如玉洁,心比春和,学博而不矜才,丰而不露,见人有善必称道之。其休休有容之度,盖有古大臣之风焉。”
《祁寯藻集》
结语
祁寯藻作为清代中后期的著名文臣,继承了“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深为清朝政府的统治和国家的命运担忧。他心系天下,渴望通过读书入仕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道光帝曾评价:“观汝始终是正派人。”咸丰帝在考核高品京官和封疆大吏时对祁寯藻评价:“在军机处行走有年,实力匡襄,殚精竭虑,自军兴以来,夙夜在公,勤劳倍著。”他为官忠清亮直,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举贤荐能,刚直不阿,为后世树立了忠君、勤政、爱民、崇俭的为官楷模,时至今日仍可借鉴。
祁寯藻书法:居身不使白玉玷洁志直与青云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