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济董村戏台
2023-09-12朱文慧
◇ 朱文慧
董村戏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卿头镇董村西街北侧村委会院内,原为三郎庙的附属建筑。三郎庙主体建筑已毁,现仅存戏台一座。据庙内石碑记载,董村戏台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曾屡次修缮。现戏台主体结构为明代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7年,董村戏台被永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文物管理部门对董村戏台进行了保护修缮。2004年6月10日,董村戏台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对该戏台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建立了图文档案。2013年,当地文物部门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董村戏台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2014年,山西省拨款对其实施了保护修缮。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村戏台鸟瞰
戏台正立面
戏台纵断面图
董村戏台原为三郎庙的舞楼,现庙内其他建筑已毁,仅存戏台。戏台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两椽,单檐悬山顶,台前额枋上双下昂斗拱,两山墙额枋上双抄斗拱。戏台下有石砌台基,高1.3 米,戏台东西长11.2 米,南北宽9.85 米,占地面积110.32 平方米。戏台的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它继承了宋金时期戏台“空中楼模样”的建筑风格,但富有变化。四根粗壮的角柱,上设雀替大斗,饰四根横置的大额枋,额枋对上承受整个屋顶重量,对下形成空间宽敞的舞台表演区。前额枋下靠近两角处另立两柱,应为减轻额枋的承重所添加。戏台后部约1/3 处设辅柱两根,辅柱间用六扇木隔板将戏台划分为前后场,两侧为可开启的木隔扇门,供演员出入。门扇、隔板、立柱上皆饰有彩绘。木隔板正上方挂一方巨匾,行书“遏云楼”,落款清光绪二年(1876 年),蓝底金字。屋面筒板瓦覆顶,正脊为瓦条脊,升起明显,垂、戗脊为雕花脊筒子。另存清康熙十五年(1676 年)《重修乐楼记碑》一通。董村戏台元代建筑特征明显,建筑主体结构简洁,保留着元构遗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金元时期,晋南杂剧盛行,不仅戏曲名家辈出,而且保留了众多的金元舞楼戏台,董村戏台无疑是研究金元戏曲的重要实物资料。随着岁月的流逝,董村戏台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功能,这是社会的变迁所致。今天的董村戏台被董村村委会列为了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承担起进行戏曲文物研究、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功能。
董村戏台元代已建,虽经历代修葺,元代建筑特征仍十分明显。前檐明间柱进行移柱,并于其上使用大檐额承重,斗拱用材较大,屋顶举折较缓,其梁架设计大胆,结构精巧,不设大梁,各个构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在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需要的同时,优美的屋面弧线、比例得当的外观,充分反映出古代匠人对力学结构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