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探讨

2023-09-12陈昂

长江技术经济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技创新

陈昂

摘 要:概括梳理了我國地方政府和公益机构科技资源科普化建设实践的现状和不足,简述了企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的必要性。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科普三峡”建设实践为例,采用多种数据获取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普数据指标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企业科技资源持续向科普资源转化的内在逻辑,即鼓励科普的政策环境、持续的自主科技创新、科普能力建设提升、舆情管理机遇、扶贫攻坚拓展科普公益行动,促进公众认知提升的共同目标;进而提炼了科普三峡的工作经验,即构建人才培养、作品开发、项目实施一体化的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研究可为凝练企业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一般模式提供案例支撑,为企业开展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三峡;三峡集团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1 科技资源科普化研究与实践现状

科技资源科普化,就是将科研设施设备、成果和人才等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设施设备、产品、人才等科普资源,并将科普内容纳入科技创新全过程的工作。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技人才是瓶颈[1],我国专职科普研究人员较少,兼职科普工作者和参与人群相对广泛,科普设施设备、产品、场景等具有较大市场需求。但是,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长期处于割裂状态,核心问题是科技工作者未能积极投入到科普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国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为破除科技创新与科普工作割裂的问题提供了遵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在“十四五”时期布局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等5项重点工程,为建立完善企业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明确了工作任务。

科技资源科普化研究方面,任福君[2]简述了科技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必要性,为后续科技人才资源转化、科技成果资源转化、科研场景资源转化等研究提供了建议和参考[3],许多地方政府和公益机构将开展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建设实践以学术论文形式进行了总结。以地方政府科技资源科普化建设实践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依发表时间顺序主要包括山东省龙口市[4]、湖南省[5]、上海市[6]、广东省[7-8]、福建省厦门市[9]、河北省石家庄市[10]、浙江省[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等,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对地方科技、科普、传媒等行业调研、访谈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分析科普人员、场地、经费、活动等方面现状,归纳总结政府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经验做法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通过政策引导、财政引导、舆论引导等探索,地方政府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普基地和各类行动计划为科技人员开展或参与科普工作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形成一批科普品牌。公益机构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建设实践以科研机构为主体,在借鉴英国[13]等国外经验基础上,依靠各级政府政策支持开展实践。例如,中国科学院以大科学装置推动原创科普展品研制,推动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能力建设[14-15];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结合主业工作开展卫星气象业务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创新实践[16]。

科技资源科普化为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17]。由于过去对科技和科普资源的经济属性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公益性而忽视了其产业融合能力,企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进展缓慢。地方政府和公益机构为主体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建设实践,主要由财政资金支持资助开展工作,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影响较大,目前相关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科技资源,但是科技资源科普化能力与其科技发展水平仍不协调,亟需打造形成体系化、规模化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普品牌。公益机构科技资源科普化也面临诸多困境,如缺乏科普工作经费支持、学术论文与科普文章的衔接转化不畅、只有重大科技成果才能得到普及等,亟需建立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常态化机制。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顶梁柱、压舱石、稳定器作用的许多中央企业都开展了丰富的科普探索实践。例如,航天领域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能源领域双碳相关科普工作正值热点时期,但是整体上仍以实践为主,缺乏系统的工作经验总结和理论层面的模式凝练。

为促进企业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以“科普三峡”为例,梳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成立30年来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探索实践,提出三峡集团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持续转化的内在逻辑,为凝练企业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一般模式提供案例支撑,为企业开展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提供参考。

2 三峡集团科技资源科普化数据分析

2.1 三峡集团简介

三峡集团是1993年为建设三峡工程,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企业,历经30年的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搭建了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水电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营、新能源发展和海外业务、长江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普资源,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首批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之一。“十四五”时期将基本建成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和国内领先的生态环保企业,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简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这也为三峡集团在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资源科普化建设实践奠定了基础。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进行调研并获取数据,采用文献可视化技术、知识图谱技术、统计分析法等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调研与三峡集团相关的科技、科普、传媒等网络和实体资源等信息,对三峡集团科技资源科普化相关指标成果进行统计,梳理提出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持续转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文献调查法主要借助中国知网等网络期刊文献数据库资源,以“三峡”“科普”等作为检索关键词,通过手动与自动下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献数据库资源调研、数据获取与存储。访谈调查法的对象为三峡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业务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多次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开放式访谈,调研三峡集团科技资源科普化模式,并将访谈结果转换为文字存储在文档中,用于进一步凝练总结。

文献可视化技术主要用于对下载的文献进行分析,本文采用VOSviewer软件进行文献合作网络分析、共现分析、引证分析、文献耦合分析、共被引分析等;知识图谱技术主要用于对多源数据进行知识图谱自动构建;统计分析法主要用于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具体指标进行定量统计和对比分析,进而建立科技资源与科普资源相关字段的关系,本文采用WPS Office进行统计分析。

2.3 数据分析基础

研究数据主要分为科技资源数据和科普资源数据。科技资源数据主要为三峡集团拥有的科研设施设备、具有知识产权的各类科技成果、研发人员,以及其他科技资源。科研设施设备如科研机构、科研类固定资产;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如三峡集团为著作权人的文章、著作等,或三峡集团为专利权人的专利等。科普资源数据主要为与三峡相关的各类科普设施设备、产品、人才等,例如科普图文、科普视频、科普人物等。

数据来源主要为公开的各类网络资源和实体资源数据。网络资源主要包括自媒体、官方媒体等公开报道的信息资源,及各类网站上关于三峡的科技和科普信息资源;自媒体资源来源如“三峡小微”微信公众号、“中国三峡”新浪微博、“中国三峡”抖音号等;官方媒体资源来源如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人民网、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中央媒体资源,以及各个地方媒体资源;各类网站信息资源来源如中国知网的期刊文献、中国科协和全国一级学会网站新闻报道、科技部和省科技厅通知文件等。实体资源来源主要包括三峡相关的各类工程、展览馆、博物馆、基地,以及《中国三峡》杂志、《中国三峡工程报》等公开出版物。

2.4 数据分析结果

2.4.1 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持续的科技创新活动和持续增加的科技资源是三峡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源源动力。三峡集团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初步建立了以国家级、省级、集团和子企业创新平台,协同集团外部产学研科技优势资源,搭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工程建设与咨询、流域梯级调度与综合管理、新能源开发与运营管理、资本运营与金融业务、资产管理与基地服务、国际能源投资与承包、电力生产与运营、生态环保投资与运营等业务板块。

三峡集团围绕巨型水电建设运行、新能源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智能化及专业化运维、城市水环境治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针对氢能、储能、数字化技术等前沿领域稳步推进产业创新探索。截至2022年3月,拥有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多个省级和集团创新平台;累积获得科技奖励200余项;在岗职工28 67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3人、全国技术能手7人、中国质量工匠1人、百名杰出工匠1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39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5 381人、大学本科学历13 895人,具有高级职称(正高、副高)共计4 045人。

2.4.2 科学普及助力品牌宣传

三峡集团组织开展了许多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普工作,普及科学知识,开展品牌宣传,在科普人物、科普出版物、科普图文视频、科普基地、科普展览和活动、媒体宣传、科普研究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资源(见表1)。

3 三峡集团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经验

三峽集团通过多年的科普工作积累,初步构建了相对系统的科普资源体系,基本建立了科技资源向科普可持续转化机制,在中央企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内在逻辑可概况为:政策环境是驱动,科技创新是支撑,能力建设是途径,舆情管理是机遇,扶贫攻坚是责任,公众认知是目标。

3.1 鼓励科普的政策环境是外在驱动

最初,三峡集团科普工作并未提升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因而科普工作未形成影响力。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的引导,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国家科普工作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陆续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等鼓励和促进科普的政策文件,中国科协不断拓展联合各部门举办科普活动,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已拓展至18个部门,为企业和全社会开展科普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三峡集团科普工作逐渐被提升至更重要的位置。以2011年出版的《百问三峡》为标志,科普资源逐渐丰富。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国科协等部门要求,加入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鼓励集团内部各单位开展科普工作,特别是在全国科普日、中央企业创新成就展等活动中,均以大国重器高质量科技成果进行科普,获得广泛社会影响,同时也获得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表扬和奖励。

3.2 自主创新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基础支撑

三峡集团作为拥有全产业链技术集成能力、大规模集中连片开发能力、国内外海上风电智能化及专业化运维能力、长江大保护城市水环境治理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应用场景的新能源开发企业,具有良好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基础条件。依托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业务,在大水电智能建造、混凝土材料、水电机组、智慧调度运行、城镇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助力国家科技奖励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学科交叉与业务融合(见表2)。双碳目标提出后,双碳科普方面的急迫需求为能源央企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三峡集团在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实践。例如,建设了全球最大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同步联合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组建联合体申报建设并入选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3.3 能力建设是提升科普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峡集团利用电站电厂、鱼类保育中心、珍稀植物研究所等资源,建立了三峡工程展览馆、三峡工程博物馆、中华鲟研究所、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简称“金沙江放流站”)等一批科普基地,以多种形式开展联合科普活动。2019年,中华鲟研究所、金沙江放流站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随着三峡集团业务从水电、新能源向长江大保护推进,作为三峡集团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五大平台之一的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举办了长江大保护示范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建设了两河地下水质净化厂双溪公园科普体验馆等一批生态环保领域科普基地。在中国科协和各个学会指导下,三峡集团依托多个学会成立了科普相关专业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三峡集团官方网站和多个学会网站均设置了三峡科普相关专栏内容,与“三峡小微”微信公众号、“中国三峡”抖音官方号等矩阵号同步更新内容,同时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也实时跟踪更新报道相关内容。以科普出版物为例,联合外部权威机构在《科学世界》等杂志出版了“聚焦三峡”“再谈三峡”“海上风电”等多个专刊。2019年申报的《长江三峡STEM科学探索课程》等7部作品全部获“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优秀科普作品”奖,包括6个图书类奖项和1个影视动画类奖项。

3.4 舆情管理是扩大科普影响的有利机遇

中央企业舆情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三峡集团充分把握热点舆情开展科普工作。在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及全国各个学会等指导组织下,在中央企业创新成就展等一些重要活动中开展科技成果和科普展示展览,例如,展出三峡升船机实体模型和VR虚拟现实体验。具体业务工作层面,形成了以增殖放流活动为主的年度科普进校园活动,在每年防汛抗旱、能源保供或遇到其他突发舆情时,都会第一时间组织院士专家研讨或撰文解答科普公众关心的问题,例如,2021年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之际,联合中央电视台组织举办《开讲啦》节目;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三峡集团作为官方合作伙伴,发布了三峡专属的冬奥文创产品。

3.5 扶贫攻坚拓展科普公益行动

三峡集团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帮扶贫困地区建设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设立“三峡教育基金”,以科技产业和教育进行帮扶。自2006年起,三峡集团持续多年组织“三峡娃娃行”活动,逐步形成了关注帮扶地区青少年发展的特色公益品牌,邀请定点扶贫地区、对口支援地区的中小学生、带队老师在三峡、金沙江下游工程坝区、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等地参加“三峡娃娃行”大型公益研学活动,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激发孩子们的心中梦想,累计帮助近万名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走近大国重器、激发心中梦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6 促进公众认知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

社会上有关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谣言不止,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的“邻避效应”已经成为企业、周边居民、政府相关部门的多方之痛,这些都从侧面反应了我国科普工作与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极不协调。为了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公众对相关科技知识的认知误区,三峡集团以科技资源科普化为媒介促进公众认知。例如,在自办刊物《中国三峡》设置公众认知专栏,持续刊发系列科普文章,促进青少年认知提升;将科普活动与科技工作紧密结合,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时与中国科协青托沙龙、青年科学家沙龙等结合,促进领导干部对科普工作的认知提升。

4 企业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工作机制

科普三峡的工作经验可为凝练企业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一般模式提供案例支撑,为企业开展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提供参考,其经验可总结为企业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一般工作机制:立足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顶梁柱、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力,助推大国重器建设,以科技资源科普化促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初步形成人才培养、作品开发、项目实施一体化的科普工作总体布局。一是面向自主科技创新需求,以科普人物(团队)成果为基础,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助力青年人才成长。二是以科普作品开发为输出,将科技成果持续转化为科普资源,以科学普及促进创新策源和业务融合。三是以科普项目实施为支撑,建立可持续的科普工作机制,从自筹自研到联合实施再到加入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逐步融入国家科普工作主战场。

未来,面向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的要求,科普三峡的工作模式仍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建设。一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普工作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发挥集团合力,打造科普品牌矩阵和成套产品,探索“产业+科普”模式,加速体系化的科普成果转化。二是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紧密联系科技资源与科普资源,在双碳、长江大保护等方面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将科技基础设施、科技论文、高新技术产品等拓展为科普成果,在科研项目预期成果中设置科普指标相关的考核内容。三是加强企业高层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院士等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的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增强企业科技人员科普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春萍. 科技资源科普化:人才是瓶颈[J]. 科普研究,2010,5(5):34-38,54.

[2] 任福君. 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J]. 科普研究,2009,4(3):60-65.

[3] 黄荣丽,王大鹏,陈玲. 新时期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未来路径思考[J].今日科苑,2020(9):62-67,84.

[4] 吕纯青.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科学普及:浅论龙口市在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中取得的成效[J]. 科技信息,2011(25):40-41.

[5] 曹再兴,谢华. 新形势下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几点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47-49.

[6] 胡芳. 關于加强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海“科研—科普”相关问题调研分析[C]//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13.

[7] 张学波,吴善明. 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传播,2018,10(1):170-172.

[8] 林晓燕. 广州市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政府引导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9] 贺向东,余莉莉,吴智辉. 厦门市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厦门科技,2013(1):51-56.

[10] 王猛,郝燕平. 石家庄市科技资源科普化研究[J]. 统计与管理,2021,36(9):99-104.

[11] 周海鹰,田甜,钱昊,等. 浙江省科技资源科普化对策研究[J]. 科技通报,2018,34(6):280-286.

[12] 任红松,朱光辉,南田地,等. 新疆科技资源科普化问题的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9):64-67.

[13] 苑晓. 科技资源科普化实践与思考:以英国化工博物馆为例[J]. 学会,2021(9):55-58.

[14] 季慧,张财,于丽娟,等. 从原创科普展品研发角度浅谈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能力建设:以大科学装置原创科普展品研制为例[J]. 科技传播,2022,14(9):14-17.

[15] 敖妮花,龙华东,迟妍玮,等. 科研机构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为例[J]. 科普研究,2022,17(3):100-104.

[16] 卫星气象业务科技资源科普化创新实践[Z]. 广州: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2017-04-27.

[17] 马宇罡,苑楠. 科技资源科普化配置:科技经济融合的一种路径选择[J]. 科技导报,2021,39(4):36-43.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n Enterprises

CHEN 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Beijing 101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provides 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imitations regarding the uti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for popularization purpose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China. It further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deploy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n enterprises for public outreach. To exemplify this,we tak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ree Gorges”initiative of 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 as a case study. By adopting multiple methods for data acquisi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we summarize the enterprises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ubsequently,we put forward the internal logic for the sustained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nto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Key factors include: an encouraging policy environment,continuous independ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nhanced capacity-building for popularization,effective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opportunities,public welfare a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a shared goal of promoting public awareness. Furthermore,we refine the work experience from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ree Gorges”into a framework that integrates talent cultivation,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he study provides case-based support for outlining a general model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n enterprises,and offers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engaged in popularization effort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popularizing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popularization of Three Gorges;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科技创新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构建区域内科普共同体的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公共图书馆现代科普教育思考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①
高校教师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激励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