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
2023-09-12刘均卫程稳刘涛
刘均卫 程稳 刘涛
摘 要:长江航运是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新的形势变化,给长江航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长江航运在基础设施装备、运输服务能力、绿色创新安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也面临一些发展短板,需要着力增强基础设施供给、提高运输服务效能、巩固绿色智慧安全等高质量发展支撑。围绕“建设标准化黄金水道、发展现代化长江航运”,提出了“一个支撑、两个增强、四个提升”的战略路径,即支撑实现双碳目标,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和区域发展潜能,提升黄金水道功能、运输服务效能、安全保障能力和人才保障能力,加快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长江航运;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战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志码:A
长江通道横贯东西、联结南北,是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和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主骨架,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交通强国建设总体部署下,长江航运的高质量发展,将更加强调从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从相对独立向一体融合、从要素驱动向创新引领的跨越,这既是正确处理长江航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必然要求,也為长江航运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长江航运连接生产与消费,是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作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物流结构单元,长江航运现代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循环的速度与质量[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让长江航运有力支撑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有力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有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针对新发展阶段长江航运新的形势变化,梳理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江航运的发展基础与问题短板,对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期望能为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新发展阶段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智慧安全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成为世界上运输规模最大、运输最繁忙的通航河流,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基本适应到引领发展的重大跃升,长江黄金水道的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生态优势有效发挥,在提升基础设施网络连通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
(1)航道网络通达度明显提高。按照“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的思路,长江航道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主要支流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长江水系基本形成了以长江干线为主轴,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和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水、湘江、江汉运河、汉江、赣江、信江、合裕线等为骨干,东西畅通、南北辐射、通江达海、干支衔接、区域成网的航道网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口南槽航道整治一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整治二期、武汉至安庆段6 m水深航道整治、荆江航道整治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建成,改善1 900多km航道,长江干线航道实现50 000 t级海轮直达南京、10 000 t级船舶直达武汉、3 000 t级船舶直达重庆、2 000 t级船舶直达宜宾。连贯东西、沟通南北的“水上高速”延绵2 800余km,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长江水系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4省航道通航里程达9.6万km,其中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达10 473 km(见图1)。
(2)港口枢纽协同性逐步增强。目前,长江港口形成了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沿江主要港口为骨干、地区重要港口为补充,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总体格局。以主要港口为重点,集装箱、煤炭、矿石、粮食、商品汽车等专业化泊位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港口资源整合纵深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跨域港口协同化的整合效益持续释放,初步形成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核心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截至2021年底[2],长江干线港区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 720个,散货、件杂货物年综合通过能力20.9亿t(见图2),集装箱年综合通过能力2 373万TEU,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43个。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12年的19.7亿t增长到2021年的35.3亿t,亿吨大港由10个增至14个。其中江苏段亿吨港口最多,苏州港吞吐量超5亿t;中游的武汉港、上游的重庆港成为区域重要枢纽,有力支撑了航运中心建设与发展。
(3)运输船舶标准化加快推进。严格实施《内河过闸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引导淘汰老旧船舶,鼓励建造标准化示范船型,货运船舶专业化、客运船舶舒适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截至2021年底,长江水系14省市拥有内河运输船舶9.66万艘,载客量43.0万客位,净载重量1.24亿t;其中内河货船7.76万艘,净载重量1.17亿t,平均吨位1 505 t。集装箱等专业化船舶加快发展,拥有集装箱船舶852艘,标准箱位187.1万TEU。长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由1 080 t提升至1 972 t,领先世界内河,长江航运综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4)三峡枢纽通航高效有序。三峡船闸、升船机稳定有序运行,过闸船舶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在促进航运相关产业发展、降低航运成本、保障船舶航行和作业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16年9月,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三峡升船机建成运行,与三峡船闸匹配运行,国之重器综合效益凸显。2012—2021年,三峡枢纽通过量累计达12.85亿t,自2016年来实现年均1.4亿t高位运行,三峡船闸年最高通过量达1.56亿t,超过设计能力56%。
1.2 运输服务能力更有保障
(1)运输系统日臻完善。长江港口在空间分布上横跨东西,保有适当距离,并有充足腹地资源,形成了完备的集装箱、铁矿石、煤炭、粮食等江海转运体系和汽车滚装、液体化工品等专业化运输体系[3]。加快打通铁路、公路进港“最先最后一公里”,港口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铁水联运加快发展,以南京、武汉、重庆等港口为核心的联运枢纽初步形成,长江干线15个港口实现铁路进港。
(2)运输组织创新优化。铁水、江海联运体系不断完善,水水、干支转运网络持续织密。上海外高桥、南京龙潭、芜湖朱家桥、武汉阳逻等一批江海联运港区快速发展,江海运输服务范围不断上延、持续拓展。港口国际联运通道稳步发展,中欧班列、东盟班列与长江航运有效衔接,陆海内外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3)运输效能稳步提高。运输结构不断优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大幅提升,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长江航运承载了沿江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70%以上的大宗货物运输、8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和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自2005年以来连续稳居世界内河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2021年,长江干线完成货物通过量32.6亿t,港口吞吐量35.3亿t,集装箱吞吐量2 279万TEU。
1.3 高质量发展支撑更为有力
(1)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航道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以来实施生态护坡固滩、人工鱼巢鱼礁等160余处,护岸工程绿化率达80%以上,建成了以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生态航道示范工程,在宜昌、荆州、岳阳、鄂州、九江、镇江、泰州等地实施航道疏浚土综合利用,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绿色服务设施网络雏形初具,长江干线已建成13处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13座洗舱站、8座LNG加注站。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长江经济带运输船舶受电设施完成改造5 300余艘,主要港口岸电设施覆盖泊位达6 900多个。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大力推广,在线注册船舶9.1万艘,用户数突破28万,覆盖长江经济带内河码头,基本覆盖到港中国籍营运船舶。绿色船舶加快发展,一批LNG、纯电动力船舶建成投运。
(2)创新发展动能明显增强。以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大型通航枢纽扩能与运营安全保障科技示范工程为重点的航运科技创新快速推进,长江上游山区河段整治、中游强冲刷河段整治、分汊河段航道滩槽调控、深水航道整治、生态航道整治等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引领内河航道整治技术发展。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全线贯通,电子航道图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与汉江、赣江、信江等支流互联互通。自动化码头、北斗技术深入应用,太仓港、芜湖港等试点港区实现集装箱码头堆场全自动化,长江干线率先实现公务车船、客船渡船北斗应用全覆盖,18 000余艘运输船舶安装应用北斗终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丰富拓展,创新成为长江航运发展的新标志。
(3)安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长江干线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有效救助的水上安全监管与应急救助体系,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不断完善,AIS覆盖长江干线,VTS、CCTV覆盖港区、桥区等重点水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件数、死亡(失踪)人数、沉船艘数、经济损失等“四项指标”呈下降态势,年均人命救助成功率98%以上,水上运输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4)行业管理效能持续提升。长江航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实现了统一政令、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执法、统一管理等“五个统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协同协作发展机制不断深化,政务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逐步实现全覆盖、常态化,水运基础设施管理、建设市场管理、通航管理保障、运输市场服务等领域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航运人才分类管理更加清晰,行业管理、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生产一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初步建成了符合实际、门类齐全、规模适当、素质优良,基本满足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总体来说,在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动下,长江航运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顺利推进,基础设施装备、公共服务水平、绿色低碳发展、支持保障能力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江航运已经具备了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基础。
2 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待解的主要短板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长江航运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港航基础设施能力、运输服务能力和高质量发展基础等,尚不能很好适应人民群众出行模式和货物流通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统筹谋划、系统攻坚、予以解决。
2.1 基础设施供给有待增强
(1)航道标准化需要加快推进。欧洲注重通过运河沟通主要通道实现网络化,美因—多瑙运河使莱茵河到黑海之间的3 500 km航道可以直达运输,实现了覆盖西欧、东欧10多个国家的内河运输网络化,美国目前已形成了超4万km的高等级内河航道体系[4]。而长江水系高等级航道僅1万km,占比不到10%。长江干线航道尺度标准呈现区段多、统一程度不高的特点,重要支流航道未高标准贯通,跨水系航运沟通工程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对“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总体布局尚未形成有效支撑,通江达海、干支衔接、水系沟通的通道韧性尚需加强。
(2)三峡船闸瓶颈问题突出。自2011年以来,三峡船闸单向货运量就一直超过设计通过能力,长期超负荷高位运行,挖潜空间有限,船舶拥堵严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同时也存在安全生产隐患。2021年,日均待闸船舶数量997艘、平均待闸时间191 h,分别较2015年增加了730艘、146 h。此外,库区船舶日趋大型化,部分大型船舶不能过闸,抑制了上游地区水运需求。船闸能力不足问题已成为提升黄金水道功能的最大瓶颈。今后一个时期,通过三峡船闸的货运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三峡枢纽通过能力矛盾将长期存在。
(3)港口现代化程度尚需加快提升。长江港口有待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不同层级港口的协同效应需要加强。部分港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存量港口设施改造困难,长江南京以下区域集装箱、铁矿石等专业化泊位能力偏紧。港口、站场等基础设施“邻而不接、接而不畅”,特别是“最先最后一公里”运输存在短板。缺乏从区域融合视角统筹考虑设施布局、线网衔接、功能组织、服务供给,与港口枢纽配套的物流设施体系不完善,港口枢纽辐射能级有待提升。客运枢纽全天候、便捷化换乘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2 运输服务效能仍需提高
(1)运输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长江航运运输市场主体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和具有跨方式运营、全链条整合能力的多式联运经营人,呈现分散竞争型的市场结构。运输市场供需关系仍存在结构性问题,部分领域运力过剩,运价低迷。未来如何构建合理的市场主体结构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2)网络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航运要素间协调匹配、综合枢纽间有效协同程度不够,影响长江航运系统整体效能的发挥。设施共享共用、信息互联互通水平不高,多元化、专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支撑联程联运、旅游客运、冷链运输、国际物流等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航运枢纽融合发展不够,与城市功能结构的协调性、产业空间布局的融合度、区域民生需求的适应性不足。武汉、重庆等航运中心要素集聚水平不高,营商环境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状况、金融、信息服务水平距离公认的航运中心地位尚有较大差距。
(3)多式联运发展有待加强。运输组织、信息对接、数据交换等联运标准体系尚待健全,票证单据、货类品名、包装载运、保险理赔、责任识别等服务规则不统一。联运信息资源整合、交互共享程度低,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业务协作困难较大,承运人难以提供出行“一站式”、物流“一单制”服务。
2.3 高质量发展基础还要巩固
(1)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尚不健全,航运要素绿色化、运输方式低碳化、航运用能清洁化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不深。航运用能调整进程存在不确定性,运输船舶等短期内还缺乏成熟的能源替代方案,新能源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尚未建立,污染控制和减排难度不断加大[5]。
(2)创新引领能力有待强化。行业科研力量亟待充分整合、协同发力、有效联动。行业数据采集手段、能力有限,信息动态感知范围较窄、深度不够,数据交互共享、集成应用不足,难以实时准确反映长江航运运行状态。行业智能化应用水平整体不高,与前沿信息技术的融合广度与深度不够,港口设施、运输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智能船舶、智能航运等尚处起步阶段,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需要加强。
(3)安全保障水平有待增强。长江航运安全生产基础仍然相对薄弱,部分市场主体安全意识不强,不能满足全要素、全过程动态管理的需求,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还需加强。网络安全主动防护、纵深防御、综合防范能力不适应新形势,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不足。
3 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长江航运发展的根本要求。从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而言,大力发展长江航运,将有力支撑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现阶段,长江航运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改变,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需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建设标准化黄金水道、发展现代化长江航运”,找准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寻找多重约束下的最优解[6],寻求多目标之间的平衡,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厚植发展优势,做好“一个支撑、两个增强、四个提升”,加快推动长江航运安全、绿色、协同、创新“四个发展”各方面工作转入高质量轨道。
3.1 突出绿色导向,大力推动行业减污降碳,支撑实现双碳目标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长江航运各领域各环节,实施要素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和用能结构绿色优化调整“双轮驱动”,切实做好污染防治,稳步推进航运碳排放达峰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
(1)推动要素结构绿色转型。加快构建长江航运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实施航运设施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运行。推进绿色航道建设养护,加强环境友好型材料、技术、工艺、结构等研发应用,提高疏浚土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水平。推进绿色港口建设,推动港口布局建设低碳零碳能源设施,促进港口作业装备设施电动化。推动绿色船舶发展,加快淘汰老旧船舶,积极培育低碳/零碳排放船舶新内需。
(2)促进用能结构绿色优化。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提升航运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加快推进长江航运领域清洁能源消费替代进程,积极稳妥、有力有序推动LNG、氢能、氨能、甲醇和电力、燃料电池等低碳零碳能源应用,引领航运业加速脱碳。强化长江航运清洁能源供应保障,加快充电桩、储能设施和LNG加注站/接收站、加氢站等建设步伐,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船桩协同发展,开展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
(3)强化航运领域污染防治。推动污染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建立健全上下游协作、左右岸協同、干支流协调的污染联防联治机制。统筹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加强与市政管网衔接,保障常态化运行。应用好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做到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闭环管理,推动实现“零排放”。严格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强化移动源联合治理与监管。
(4)稳步推进航运碳排放达峰。健全长江航运碳排放控制政策体系,研究建立碳排放清单、统计方法、统计标准、核算规则等,制定长江航运碳达峰目标、路线图和实施方案,鼓励大型港航企业提出碳达峰目标和低碳转型规划。强化源头控制的无碳技术、过程控制的减碳技术、末端控制的去碳技术等研究与应用,探索建设零碳航运示范区。积极实施“航运+生态”多目标复合型项目,加速航运设施生态化,增强航运工程自然碳汇和碳捕集能力。
3.2 强化科技引领,加快建设智能航运体系,增强创新发展动能
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基础,优化长江航运创新平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统筹新型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數字转型、智能升级,促进生产运营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行业管理智慧化,全面提升智慧航运发展水平。
(1)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优化长江航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推进行业科研院所深化改革、资源整合,加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建设,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水平航运科技智库,提升技术创新策源能力。构建致力于源头创新的知识协同创新网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畅通创新要素集聚、流动渠道,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构建致力于科技成果应用、扩散、转化的技术协同创新网络[7],加强基础理论、战略问题、前瞻技术研发与供给,打通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提升转移转化应用成效。
(2)构建智慧基础设施体系。着眼未来产业发展,系统研究推动智慧航运新基建、新业态战略性布局。加快推进以高等级航道为主体的航道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推动电子航道图干支联动,打造数据互享、信息互通、服务互联的长江数字航道生态圈。加强智能过闸系统建设,实现多梯级联合调度、干支流联动调度。建设港口“智慧大脑”,推动远程控制技术研发应用,鼓励港口企业建设智能作业与调度系统,实现全流程作业数字化。加快推进智能船舶发展,建设适应智能船舶的岸基设施,提高航道、船闸、港口等基础设施与智能航行、智能装卸的适配性。在有条件的水域开展智能航运试点,推动建设自主航行港口(MASSPorts),探索建设满足船舶智能航行需求、覆盖主要航行场景的示范航线。
(3)构建智慧物流服务体系。推进智慧物流建设,应用前沿信息技术推动实体服务向虚拟智慧网络服务转变,支持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运维、智慧监管,加快实现物流活动全过程数字化。推进客运综合服务、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出行、物流信息资源,推动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数据实时共享。畅通长江航运产业链供应链数据流,依托长江航运数据中心打造长江航运智算中心,推进物流大数据资源开发应用,提升数据资源配置效率。创新数字出行和智慧物流模式,逐步形成出行“一站式”、物流“一单制”运行模式。
3.3 聚焦深度融合,有力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增强区域发展潜能
充分发挥长江水运通道的网络优势和港口枢纽的链接作用,着力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解除制约,推动长江航运业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形成通道经济、枢纽经济新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与运输需求互为支撑的适配性。
(1)推动跨业跨界融合发展。推动长江航运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强化航运要素纵向整合,以及航运与贸易、制造、金融等领域的横向融合,拓展服务功能,提供多元产品,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以港促城、以港兴城,实现港产城功能布局一体化。充分挖掘长江全域旅游潜力,完善旅游码头、航线布局,推动“航运+旅游+文化”功能融合,推广建设集航运、景观、人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人文廊道。
(2)推动通道经济发展。依托航道网络优化多层次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促进各种运输通道有效衔接,形成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的多向综合通道网络。依托高等级航道引导形成沿江沿河产业聚集带,支撑航运在国土空间开发、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强化长江航运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加快畅通支撑区域经济高效率循环的物流大通道,实现航运物流链与综合物流链、现代产业链、国际供应链、全球价值链的有效匹配。推动运输通道向经济、贸易、产业融合走廊拓展升级,与产业布局、经贸流通、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等深度融合,探索通道经济发展新范式。
(3)推动枢纽经济发展。打造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平台,最大限度释放交通枢纽的聚集、辐射功能,引导构建枢纽偏好型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枢纽经济新优势。依托港口枢纽加快构建临港特色产业体系,建设供应链服务中心,拓宽流通纵深空间,强化枢纽功能支撑,形成沿海沿江“T型”经济带上多中心多层次枢纽经济区。加速港口枢纽转型发展,合理确定开发模式、开发强度和发展业态,统筹枢纽空间复合利用,推动综合客运枢纽向城市综合体转型、综合货运枢纽向物流聚集区转型,提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联动水平。
3.4 保障循环畅通,持续完善航运基础设施,提升黄金水道功能
聚焦航运基础设施提等升级,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加快航道网络和枢纽节点布局优化,提升运输船舶、港口装备技术水平,促进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和衔接转换效率。
(1)强化长江航道通航能力。聚焦长江主轴,加快航道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研究通过能力提升的突破性解决方案,积极疏解三峡瓶颈制约,实现长江干线航道同一标准区段里程更长。主攻水网和支流高等级航道延伸,注重连接其他水系的运河沟通,以互联互通为关键推动干支衔接、水系沟通,打造全流域黄金水道。强化航运、水利、能源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深化枢纽联合调度技术研究,优化制定联合调度方案,提高通道通航能力和运输效率。
(2)提升港口枢纽辐射能级。综合考虑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物资运输保障,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建立分区域、分层次规划体系,注重区域港口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岸线资源,推进港口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强化内河主要港口支撑作用,提升港口枢纽服务能级,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一批能够参与新一轮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和全球性资源要素组织配置的综合枢纽[8]。提升航运中心价值链组织功能,推动枢纽综合体建设,构建协同高效的区域港口群,推动内陆口岸与枢纽联动发展。在长江沿线着力构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核心,打造船舶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聚集,航运服务体系完善的航运中心。
(3)提升运输装备综合性能。推进港航基础设施、船舶、监管保障等装备设施升级改造,提升三峡船闸、升船机运行维护装备智能化水平。加速现有存量运力结构调整,支持新建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船舶,引导集装箱、商品汽车滚装、LNG运输等专业化船舶发展。推动调整完善过闸运输船舶标准指标,探索区域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优选。研究推广江河海直达船型及适用于支流航道的标准化船型,研发长江游轮运输标准船型和中短途休闲游、观光游等船型。推广应用自动化码头等新型装备设施,强化自主可控的码头操作系统研发应用。
3.5 树牢系统思维,协同推动供需能力匹配,提升运输服务效能
围绕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整体消费升级,遵循现代物流发展规律,以促进产销对接、供需匹配为出发点,持续扩大多品类、高品质的运输服务供给,提高出行服务、物流服务保障能力,实现长江航运物流供应链服务现代化。
(1)打造统一开放运输市场。健全统一的运输标准、规则、清单、制度,破除行业壁垒、市场分割,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长江航运大市场。聚焦航运价值链高端环节和高附加值领域,在长江沿线不同区域布局建设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搭建要素齐全、覆盖全面、配套成链、品质一流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鼓励航运企业规模化经营,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航运物流企业。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
(2)构建高品质客运服务系统。打造全链条高品质旅游客运服务网,推进长江水路客运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完善长江客运服务质量标准,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依托长江自然水脉、历史文脉,因地制宜开发都市水上游,打造水上文化旅游示范航线,推进新产品新业态发展。
(3)构建高效率货运服务系统。更加注重运输组织模式创新,精准对接现代产业链和供应链,实质性延伸拓展运输服务价值链,推动货物运输物流化、供应链化。更加注重“陆水”衔接,以枢纽连线、通道织网,加快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长江航运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构建水陆协同的多式联运网络。更加注重“水水”衔接,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推动“支流转干流、小港转大港、大港通海港”,形成内贸与外贸、直达与中转、沿江与沿海、近洋与远洋等协同发展的航线新格局。推广应用集装化、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进适箱货物“散改集”,推动长江集装箱资源统一集约经营,做大做强集装箱运输。
(4)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深入实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运转、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体系,优化全程物流生态。依托港口、铁路物流基地等,推动多式联运型、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建设,提升江港、海港及其他运输方式的联动效率。加强“班轮+班列”运输统筹与运营创新,优化联运开行方案,推进班轮班列运营提质增效。
3.6 守住安全底线,不断夯实安全发展基石,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交通,健全安全生产体系,夯实安全发展基础,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为高品质出行和高效率物流服务提供保障。
(1)切实压实安全责任。厘清安全管理职责边界,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地落实。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依法治安能力和水平。
(2)健全安全生产体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高长江航运基础设施耐久性。建立健全安全治理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探索多手段、少手续的安全监管和低干预、高效能的精准监管。完善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9]。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精准感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搜寻救助系统,提高体系的安全性和韧性。提升专业人才队伍水平,加快推进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
(3)强化应急管理能力。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时段,精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安全生产图斑化管理。健全长江航运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推动沿江省(市)建立健全省级水上搜救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长江干线水上应急救助基地建设,优化救助基地布局和装备配置。完善长江航运应急物资运输任务执行机制和应急保障预案,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系统快速修复恢复能力。加强三峡库区等水域救援和深水救捞装备建设,合理配置危化品处置等设施设备,完善船舶溢油应急物资设备库布局建设。
(4)推进安全智慧监管。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和關联整合,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探索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设备和卫星、无线宽带等先进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提升通信监控指挥精准化感知、一体化融合、智能化决策水平。
3.7 坚持人才为要,持续加强行业队伍建设,提升人才保障能力
(1)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以“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加快长江航运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结合水运发展实际和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长江航运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发现、选拔引进、激励保障等机制,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长江航运。
(2)培育行业技术精英。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科技创新梯队。加强具有长江航运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完善长江航运专家工作体系,积极推行“院士工程”。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育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
(3)加强技能人才建设。强化技能导向,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以及参与长江航运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制度。注重培养水运一线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实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在项目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加强船员队伍建设,健全船员管理模式,规范船员劳务市场发展,提高船员职业吸引力。
參考文献:
[1] 马聪,苏醒.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要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9):90-92.
[2]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2021长江航运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2.
[3] 彭东方,刘涛.改革开放背景下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规律探究[J].长江技术经济,2019,3(2):39-46.
[4] 贾大山,纪永波,焦芳芳.内河优势战略(第2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2.
[5] 李小鹏.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J].时事报告,2022(3):18-25.
[6] 刘鹤.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11-24(6).
[7] 曾刚,曹贤忠,王丰龙.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格局及其优化策略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8):951-959.
[8] 邹国伟,杜林.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框架、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21,37(4):25-39.
[9] 佟瑞鹏,孙大力,郭子萌.基于“隐喻”的风险事件分类模型及其转化关系[J].安全,2020,41(7):8-15.
Strategic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Shipping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LIU Junwei1,CHENG Wen1,LIU Tao2
(1.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Planning,Design and Research Co.,Ltd.,Wuhan 430010,China;2.Navigational Development & Research Center of Changjiang River,Wuhan 430014,China)
Abstract:A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shipp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provides vital suppor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Fresh requirements for Yangtze River shipping have emerged under such new circumstances as unimpeded national economic cycle,promoting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robust transportation country,driving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in all sectors,leveraging sci-tech innovation as a driving force,and integrating development and safety.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erms of infrastructure and equipment,transportation service capacity,and green,innovative and safe development,laying a foundation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It is imperative to enhance infrastructure,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portation services,and consolidate the support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green,intelligent,and secure measures. With the aim of "building a standardized golden waterway and developing modernized Yangtze River shipping",we put forward a strategic path summarized into "one support,two enhancements,and four upgrades",that is,supporting the achievement of dual-carbon targets,enhancing the kinetic energy and potential behind innovativ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upgrading the function of the golden waterway,the efficiency of transportation service,the ability to ensure safety and talent management.
Key words:Yangtze River Shipping;new stage of development;high-quality;strategic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