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方文化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分析

2023-09-12蒋海如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西方人跨文化语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和重要。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传媒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决好跨文化交流问题,首先应看到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他们将自己熟悉的、习惯性的做法,视为最正确的、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动,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凌驾于其他的文化模式之上。这一文化的认识偏见,往往导致跨文化交流困难重重,妨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应先搞清楚文化的差异性给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堵点在哪里,而后才能有的放矢地传播好中国声音。

1 价值观念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矛盾

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成果的积累和延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最深层的文化,它由人们的行为导向和对事物的态度所体现,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所谓价值观,通俗来讲就是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价值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自己行动好坏、对错的看法。由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对于事物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同一文化价值观下,人们在行为上会表现出相似的态度,而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在行为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遇到了一些问题,通常是由于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起的。一般而言,中西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上。一直以来中国文化都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从国家到民族到集体,再到个人,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矛盾中,个人的利益常常要服从集体的利益。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人的独立性是最为重要的,强调个体的自由与独立自主,强调自我的支配与自我控制,不受外界的制约,反对权力支配个体。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作用下,中国人之间形成了往往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关系,口中较多说的也是“我们”;而西方人则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体为中心、以个体竞争、以个体经验为主,他们的文化是以“我”为主的。中国人比较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利益;中国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时,会非常重视别人的回应,会尽可能地避免矛盾,避免他人的拒绝和反对;西方人对自己的行动有自己的判断准则,并以自我实现为第一目标。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若彼此都用自己的标准来行为处事,那么在沟通中,是很难彼此认同的,情况严重还会造成冲突。

2 文化秉性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天然障碍

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一贯重视差别,强调“和而不同”,认为事物之间虽然是有差异的,但是它们又不能脱离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单独存在。“和”的原意是探索各种不同的要素在一种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是怎样共同存在的,“和”的根本精神在于对“不同”进行调和,使每一种不同的东西都获得一种新的发展,从而实现一种新的和谐。总的来说,中华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中华文明才在几千年历史流变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然而,西方文化强调扩张性、渗透性,推崇丛林法则。西方社会在物质文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西方社会沉迷在自己创建的“文明”体系中,并认为自己是“天选者”,有义务将自己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政治体系传承到别国去。这一“传教士”心理与基督教文化中的“救世主”精神,已经渗入了西方人的各种文化思想之中,并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独一无二的、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思考模式。那些实力强大的国家,在这种思考模式的指导下,会用一些软硬兼施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文化。当下,西方文化作为携带资本和科技优势的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显然处于强势地位。文化秉性的差异,在使得同处一个文化圈层的人获得自我认同的同时,必然也种下了误解其他文化的种子。

3 思维方式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现实壁垒

人的思维模式因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个体的差异而有差异,人的思维模式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和独特的思想方法,因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形式。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别国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具体来说,就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文化信息,在不同的接受者面前会有不同的解释方式,这就很容易产生歧义。以中美比较为例,中美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中国人善于整体和系统地表达,而美国人善于具体和个案分析;中国人将个体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整体为重点;美国人则是将个体与社会分开,加以对比,再加以归纳与详细分析。第二,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形象化的方式去思考,美国人更倾向于用抽象化的方式去思考。第三,中国人强调统一性,追求的是和为贵,这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而美国人主张对立性,他们习惯于将事情一分为二,在沟通交流时习惯于争辩式表达。

4 语言文字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直接梗阻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影响人的认识和思维。跨文化交流中最显而易见的障碍就是语言障碍,若一方未掌握或未听懂对方的语言,就无法沟通,有时即便通过翻译,也只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而对交流对象文化背景下语言的本义无法掌握。以隐形眼镜一词为例,英文是“eye contacts”(eye为眼睛,contact直译为接触)。西方人很重视个人的认知,他们经常思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个物体和他们的眼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英文称为“eye contacts”。而中国人很在意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也很在意别人对于自己是何种看法,他们经常会考虑“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当别人看向他们的时候,眼镜是看不到的,因此汉语叫做“隐形眼镜”。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差异,隐形眼镜如果简单直译,就容易产生歧义。

人们在交际中使用语言的时候,也会受到本国民族文化的影响。曾有国外大学进行过一项调研:同样用英语表示拒绝,一组是美国学生,一组是英语流利的约旦学生。美国学生表示拒绝或者道歉时就会用比较简单的词语。但約旦学生会像说母语一样用许多话来表达。依照本民族的传统,他们努力将“可怕的”拒绝变得比较委婉,更多地寻求对方的理解,强调以后还有机会。他们要把拒绝带给对方的消极情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向他人说“不”,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可见,即使是使用“外语”交流,多数人都仍用自己的母语文化在思考,仍以自己原有的文化习惯在言行。“语言不通”的交流障碍看起来是外在的、暂时的、容易解决的,然而由表及里,折射出的却是文化代沟。文化不通的障碍才是真正的交流障碍。

5 沟通习惯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常见瓶颈

社会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在跨文化交流中还有一些非语言信息表达障碍,这其中最大的差异是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与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大部分要通过当事人依靠对方的表情、手势、语速、语调等情境性因素推测出来,而低语境文化中的信息,直接由言语表达,不需要依靠对方的表情、手势、语速、语调等情境性因素去推测。一般来说,高语境文化沟通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间接的、委婉的,中国古话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指的就是这种高语境文化沟通风格,东方文化大多是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明确的,听众不需要对背景和语境进行再加工,可以直截了当从沟通者所说的话中理解对方的意思,西方文化大多是低语境文化。如果认识不到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时,就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判。1991年1月9日,在美国决定对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开战之前,伊拉克外长和美国国务卿在日内瓦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方清晰地表达了立场:如果伊拉克不从科威特撤军,美国肯定会向伊拉克宣战。然而,高语境文化的伊方代表向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汇报说,虽然美国人给出了最后期限,措施严厉,但语气非常平静,表情也不愤怒,看样子不会动真格的。结果,伊拉克方面认为和美国之间还有协商的余地和空间,因此并没有从科威特撤军,美国随后进攻了伊拉克。由此看来,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误认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以自己的沟通方式、认识观和文化价值观审视他人,结果却常常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最终造成跨文化交流的失败。

6 非语言交流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沉默”堵点

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达尔文说: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达力的动作,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语言学家萨莫瓦认为,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的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可以说,非语言交流差异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沉默”堵点所在。中国人推崇沉默是金,认为在交谈中适度保持沉默,有时也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西方人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缺乏信心的表现,甚至认为是对交际对象的蔑视或侮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時空观也不同。空间使用方面,西方人普遍有强烈的领地观,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权,他们与中国人交往中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就是感到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比如,西方人视衣物为个人私物,他人无权触碰;而中国人没有这种观念,看到别人买了件好衣服,就想摸摸它,看看质地如何,这在西方人眼中是无法接受的。中国人比较能够容忍拥挤,而西方人一旦公共场所出现拥挤,立马回避,因为他们无法适应过近的体距和体触。时间使用方面,西方人一般时间观念比较强,遵守单时制,把时间看成一条直线,强调时间表,一次只做一件事;中国人属于多时制,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许多人做事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中国人常常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这在西方人看来是松散、无计划性的表现。另外,东西方在对待气味和颜色上,也存在文化差异。中国人适应身体的自然气味,很少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国家,无论男女都注重对身体气味的掩饰,习惯于每天使用香水。中国人崇尚红色,认为是吉利的象征,而西方人很多的时候把红色当成敌对的隐喻。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不注意对不同文化非语言交流行为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发生文化冲突就在所难免。

7 结语

以上六个方面,是文化的差异性影响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因素。然而,文化的差异性源自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正如自然界需要生物多样性一样,文化的单一性容易导致脆弱性、极端性,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产生稳定性、平衡性。因此,只要我们能将不同文化的差异转变成相互沟通的推动力,那么文化存在差异性并不是一件坏事。要在尊重差异时保存特色,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则天下大同,这也是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蒋海如,女,北京人,本科,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西方人跨文化语境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亭台楼阁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