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时事年画

2023-09-12白洁

新闻爱好者 2023年8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

【摘要】清代末年,社会动荡,受民间报纸的影响、清代末期新闻事业的变革、进步力量促进言论自由、年画作坊改革与百姓心理需求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一种广泛与时事结合起来的年画样式。当时社会上的大事件、战事消息或新鲜事只要一出,年画上随即有所体现,印数很大,销路也很广,走街串巷地流入群众中间,成为一个独特的新闻传播媒介。这些图画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法则,又随着时代产生变化,出现新的楼房样式、服装款式等,不仅为当时的百姓带去新的消息,对于团结民心、引导舆论,增强百姓的民族自尊心、唤起民众的觉悟,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关键词】时事年画;清末新闻;传播媒介

年画是百姓喜爱的艺术,普及面甚为广泛。它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技法,为民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传统的年画题材,主要以吉祥喜庆为主,装饰房屋,增添节日气氛,寄托美好愿望。清代中期的年画市场十分繁盛,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使年画的发展逐渐缓慢。为了求生存,晚清时期年画商不得不想办法聘请画家绘制新样,与时事广泛结合起来,出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时事年画,有宣传反帝战争事件的,有宣传维新思想的,有记录新鲜事物的,甚至还有反讽时政、抨击时弊的内容。画家用自己的年画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宣传时事新闻,捕捉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使年画成为晚清时期一个独特的新闻传播媒介。不仅为当时的百姓带去希望和鼓舞,也为后世留下专属于那个时代的宝贵图像资料。

一、时事年画的形成与原因

(一)民间报纸的影响与清代末期新闻事业的变革

清代的新闻传播沿袭着以往古代报刊的形式,并逐渐走向现代化。在清代前中期,统治者对于人们的思想严密控制,对于新闻传播密切监督,报纸以报道官方信息为主。《邸报》是当时最主要的报纸,是提塘所办的官报,由北京发出,传送到各省。其读者,是各省的文武官员,如将军、督抚、提镇等,以及低一级的官吏、士大夫等,而一般的百姓,是不被允许看到《邸报》的,有的地方还明令禁止,倘若违反,还会予以重罚,理由是怕“讹传以惑众听”。在《邸报》之外,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京报》,但是同样的,所报道的内容也是以官府提供的信息为主。还有一种报道地方消息的民间报纸《辕门抄》,这种报纸除了抄写督抚衙门发布的信息之外,还会有出版商自己自采自编的新闻,这种自采自编形式标志着新闻事业向近代的转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事年画的形成。另外,在雍正年间出现了一种单张新闻纸,将某个新闻印在一张纸上,有时还会有插图,报道一些灾荒、地震、非法暴动事件等,是以个人名义刊印新闻事件来营利的行为,属于自采、自编、自售,它突破了古代报纸官文传抄的旧模式,同样孕育了时事年画的产生。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面临巨大变革,爱国人士不断地尝试着寻找救亡图存之路。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继续寻求救国道路,发扬民主办报思想,创办多个报刊,如《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系统地宣传爱国观念与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希望对人们进行思想启蒙教育。他认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原”[1],呼吁每位中国人都要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推动了社会上进步力量和民主思想的不断觉醒。

(二)进步力量促进言论自由

19世纪末,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社会经济逐步崩溃,社会中下层与新型知识分子也积极投身革命潮流,进步力量进一步觉醒。孙中山对于清政府禁锢人民思想和言论的行为十分痛恨。他认为,清政府“涂饰人民之耳目,锢蔽人民之聪明”[2],不让人民浏览“政治之书”“报纸之行”,使人民被困于黑暗中,养成“盲从之性”,以维持专制统治。革命人士重视言论自由,重视报刊舆论的引导作用,出版大量书籍报刊等,宣传反清思想,推崇言论独立,提倡民权,开发民智,主张人民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这也使得年画作坊的商人与画家越来越敢于用年画发声,不仅用年画来报道时事新闻,还用年画来反讽外国传教士和腐败的清政府。

(三)年畫作坊改革以维持生计

清代中期是年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年画不仅广泛地与戏曲、小说等结合起来,还汲取西洋版画的绘画技法,丰富多彩、异常繁荣。当时出现许多年画作坊,特别是江南苏州桃花坞与北方的天津杨柳青地区,通街都是大大小小的年画作坊,买卖年画的商人顾客络绎不绝,一片繁华胜景。随着侵略者的到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大规模农民运动出现,中国社会出现巨大动荡,人民生活也日益艰难。太平军与清军在苏州的战斗,致使桃花坞年画产地损失惨重,许多年画作坊内的版片被烧光。随后,上海小校场年画发展起来,许多以往桃花坞的年画商人和民间艺人先后来到上海小校场重新开店。天津杨柳青年画作坊也同样在艰难中求生存。各地的年画作坊为求生计,迫于竞争压力,想办法迎合百姓的心理需求,除刻印传统题材年画,还聘请一些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创作一些反映新闻时事与社会上千奇百怪新鲜事物的新样。他们顺应社会潮流,迎合百姓心理,受到广泛欢迎。

(四)百姓的心理需求

清代末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年画中几乎都有所体现,它所反映的正是当时的平民百姓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评价,以及渴望了解最新时事情况、渴望胜利、渴望和平、渴望受到鼓舞的心理需求。仔细审视,这些时事年画中有一些并不全面和客观。例如,李鸿章到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时,年画中回避凄苦屈辱的战败求和的事实,描绘成日本人盛情接待、恭敬迎接的场面。

当时翻天覆地的变动,使得全国上下都在关注国家时事,不但各大小报纸争相报道,还出现了多种时事小说、战记等。在消息闭塞的社会,信息的传递十分困难,有时候甚至要延迟一个多月才能得到具体细节。在众说纷纭、以讹传讹之下,年画挑选积极有利的新闻来刻画,更迎合百姓希望胜利、渴望受到鼓舞的心理,让百姓相信希望与光明的未来就在不远处,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得到心灵慰藉。

二、晚清时事年画内容

(一)记录各种重大事件

鸦片战争之后,社会动荡、矛盾加剧、农民暴动,风潮迭起。人们不得不睁开眼睛看世界,令人惊奇的机械和新的思想也撞击着人们的心。在这变动时期,每当社会上有大事件发生,民间年画很快就会有所反映。其中,有宣传反帝战争题材的,有反映维新思想题材的,还有反讽时政题材的。

道光时期,为解决英国向中国大规模倾销鸦片的问题,林则徐被委以查禁鸦片的重任。他将严格查缴的两万余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全数销毁。之后,一名“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的私人秘书叁逊在一封信件中讲述友人在中国北方看到过四个时事连环画”[3],画面分别描绘了林则徐假装成烟贩到船上探听情况、林则徐将其假装购买的烟土搬下船、林则徐摆明身份拘捕烟贩、林则徐审讯烟贩、烧毁全部烟土的场景。每一幅画旁边都标有小字解说,在街上售卖。这可算是较为早期的时事年画了,林则徐禁烟的强硬手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正直和大公无私也令人十分钦佩,因此,百姓愿意去宣扬他的事迹。

除此之外,当时的民间艺人还绘制并印刷出售了许多反帝内容年画,如反映《辛丑条约》的年画《国民捐》,反映八国联军侵华的年画《杨村大战》,反映义和团的年画《北京义和团巷战》等。年画不仅有反帝内容,还有宣传进步新思想的,如维新思潮中提倡办新学、开民智的种种举措等。《女学堂练哑铃》《女子自强》《文武学堂》《儿童体操图》《戒吃鸦片》等年画,激励人们努力提高身体文化素质,奋发图强。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语美画刊》第二十七期曾刊载:“天津自甲午之战,串小巷敲锣卖糖者皆代卖木刻小画。用粉帘纸印,宽30厘米,高16.5厘米。所印除滑稽故事外,多战事意想上的消息,幅值一文。”[4]战事或新鲜事,只要一出,年画上便有所体现,并印刷出售,走街串巷,广泛流入群众中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这些年画紧跟时事,绘刻较为快速和简要,既保存了年画中传统的构图及法则,又随着时代而产生变化,出现新的楼房样式、服装款式等,它为百姓带去新的时事消息,对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唤起民众觉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二)描绘新鲜事物

清末社会出现大量前所未見的新鲜事物,当时摄影技术尚未普及,交通也并不发达,年画成了一个很好的媒介,记录了富有殖民地色彩的“租界”生活情境,以及在西方文明影响下社会的变化。将这些新鲜事物、新鲜景观,传播到较为偏远的乡村,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如天津杨柳青年画《文明娶亲》,画面记录了当时出现的新型娶亲方式,用西洋马车拉着新郎,用传统轿子抬着新娘,画面中不仅有中式的民房,还出现了西式的教堂。其画法也吸收借鉴了西洋画技法,不仅分染明暗,还运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方法,但是它仍保留着传统的画面上方题字形式。新型娶亲仪式让老百姓觉得新鲜,因此当作新闻描绘在年画里。在河北武强年画中,有反映女子上学的《贞女学堂》,画中女子站在一排高大的建筑物前面,穿着改良服装,戴着西式帽子,有的持枪站立,有的举枪练习射击,有的敲鼓助兴,看起来英姿飒爽,反映了当时各地兴办女子学堂的新风尚。

19世纪末的人们认识到修建铁路对于练兵、制造器械、商务、矿务都有诸多好处,清政府批出官款令盛宣怀主持的铁路公司负责修建淞沪铁路,于1898年9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年画中自然报道了此重要事件,上海小校场年画《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见图1)描绘了这一新兴事物,左边的建筑物上挂一旗,写着“铁路公司”,下面窗口标明“卖票处”。右边的围栏后面便是长长的火车,火车头喷着滚滚浓烟,车厢内坐着各式各样的人物,火车在铁轨上朝远方驶去。火车站外面,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坐着马车,还有人骑着时髦的自行车。

三、特点与意义

(一)普及性更广,填补图像报道的空白

时事年画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用图画的形式来报道社会上的大事件,填补了图像报道的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年画紧贴时政,非常讲究时效性,大事件一出,年画随即刻印出来,并且印数很多,销路较广,能深入各地区的穷乡僻壤之地,广泛地传播到民众中间。在摄影技术并未完全普及的年代,年画描绘的图画比文字有更高的可读性。一些大字不识几个的老百姓,看图却能很容易看懂。以这种方式向群众宣传国家存亡之际的各种状况,有助于团结民心、引导舆论,增强民族自尊心,唤醒人们的思想意识,共同支持当时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二)有部分失实之处

时事年画中所报道的事件有时候会出现部分失实的地方,例如《法人求和》表现的是中法战争结束后签订合约的场景,其实是清政府想要妥协,年画中却描绘成洋人低头妥协。同样,在《东洋钦差迎迓李傅相前图》中,将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描绘成日本人邀请我们前往,并夹道欢迎,恭敬礼待,有失战败求和的事实。诸如此类的失实现象还有许多。这一方面是由于百姓强烈期盼获胜的心理与渴望受到鼓舞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交通不发达,信息传播途径不完善,导致消息闭塞、延迟,有时连正规报纸都会报道失实的消息,导致老百姓也不知道孰假孰真。战火纷飞,谣言四起,身处当时之境,有时很难清醒地辨别真相。然而,对于老百姓来说,那些洋溢着哪怕一点胜利喜悦的画面,仍然是重要的心理依托。

(三)不固定、不定期、选择性报道

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年画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能及时更新。它是有选择性的,一般喜欢报喜不报忧。例如着重绘制胜利性事件,他们希望保持百姓的“喜闻乐见”,迎合百姓的心理需求。百姓爱看,自然销量大,这也是年画商的心理期望。至于那些失败的战事,毕竟还有诸多大小报纸来反复报道。而且,在那样一个充斥着痛苦的年代,多描绘胜绩、多绘制英雄人物英勇战斗与我方斗志昂扬的画面,确实能够带来更多希望,鼓舞士气。

(四)不仅是新闻,还是人民的艺术

这些时事年画不仅仅是新闻消息,也是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作品。它们不仅延续着传统勾线设色方法,也吸收融会一些西洋画技法,并且大胆创新突破以往构图程式,给民众暗淡苦难的生活带来一些亮丽的色彩。那一幅幅充满豪情的战斗场面、一张张绘满新鲜事物新奇景观的年画作品,是对民众美好的心灵慰藉。

参考文献:

[1]赵丰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0:253.

[2]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51.

[3]潘贤模.清初的舆论与钞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1:262.

[4]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66.

作者简介:白洁,北京大学与中国美术馆联合培养在站博士后(北京 100010)。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
消费时代莫言文学再生产的三重影响因素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传媒时代的史学传播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科普变革
民国商业美术传播效果研究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微传播媒介语境下侵害公民人格权益问题研究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浅谈交互性展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