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鸟尊展”与博物馆开展中小学生美术教育探析
2023-09-12陈汾霞马晶晶
陈汾霞 马晶晶
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是广大中小学生汲取文化知识和提升综合素养的优质资源。作为广大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如何让更多学生通过观赏作品了解传统文化、感悟艺术之美,需要博物馆人和教育工作者彼此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本文以山西博物院“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展览策展实践为例,探讨博物馆助力中小学生素养提升的路径及相关问题。
一、展览背景及策展思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山西博物院“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展览项目是在“双减”背景下,以儿童及青少年观众(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策划的原创性展览。展览呈现出鲜明的故事性、科普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色,是博物馆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针对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尝试。展览基于“为中小学生讲好文物故事”的中心,立足于目标观众的文化需求而确立的策展思路,在公共文化机构服务特定群体方面具有示范性意义。
(一)突出目标观众特色
综合考量晋侯鸟尊的文化内涵和传播目标,展览将目标观众设定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学生。该群体具备一定认知和理解能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思维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展览设计立足目标观众对鸟尊的已有认知,结合其知识兴趣点和接受能力,融入其思维习惯和审美特点,彰显了该年龄段群体特色。
(二)推动博物馆科普创新
考古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术语的使用往往让观众处于一种“看热闹”的表层阶段,没有真正起到科普的作用。本次展览改变了传统文物类展览过于专业和艰涩的特点,真正从公众的认知角度出发,以晋侯鸟尊为中心,拓展田野考古、文物保护修复的相关知识。同时,展览还延伸到文创产品、教育活动、卡通形象、摄影等公众熟悉的领域,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以晋侯鸟尊的考古发现和文化解读为例,引领博物馆展览展示的创新形式。
(三)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通过对目标观众群体的调查,得知其求知欲强,会被许多新鲜事物吸引,所以展览突破传统的“文物+说明牌+图板”的展陈模式,从多视角切换讲故事的方式。营造轻松明快的空间氛围,追求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融人生动有趣的观展方式,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呈现展览内容,让参观过程充满趣味性。
(四)策划有温度的展览
晋侯鸟尊背后的故事跨越3000年,连接了西周时期的晋国和当代文博人文物保护利用的故事。展览从叙事方式、文字风格、展览设计等方面营造意境,通过这样一场有温度的展览激发观众对文物的情感。根据晋侯鸟尊的故事,以一件文物为纽带发起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进而培养中小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精彩有趣的内容呈现
晋侯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山西的文化名片。它背后包含了历史学、考古学、古生物学、青铜器铸造、文物保护与修复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为了使目标群体能更轻松地了解展览内容,并在参观中获得历史知识、提升综合素养,本次展览以清晰的逻辑展示了历史脉络,为目标群体分层次展开历史信息的阐释。
(一)环环相扣,故事完整
展览设计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一梦三千年”,还原晋侯鸟尊发现、发掘到修复完整的历程。第二单元“故国梦重归”,回顾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的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解读晋侯鸟尊的含义及晋国早期文化。第三单元“百鸟共朝凤”,探讨晋侯鸟尊的功能和造型,揭示凤鸟装饰流行的时代背景。第四单元“引吭歌新曲”,展示目前围绕晋侯鸟尊开展的文化传播活动。展览中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晋侯鸟尊前世今生的故事。
在第一单元“一梦三千年”的内容设计中,融入了1组9幅“晋侯鸟尊历险记”连环画,以旧胶片的形式还原了晋侯鸟尊历时19年,从发现到修复合璧的历程。柜中,对应展出了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的相关工具和资料,既保证了故事的真实性、完整性,又避免了传统实物展示的枯燥单调。“双展线”的展示方式,有助于观众在实物和图片的相互印证中了解历史。
(二)分层剖析,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小学生知识面的建构和理解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展览以晋侯鸟尊的解读为例,展示了逻辑思维在考古研究領域的运用。
第二单元“故国梦重归”,以类似破案的方式,分“这可能是一组晋侯夫妇墓”“是晋侯还是晋侯夫人”“我来自最早一代晋侯墓”“我的主人是叔虞还是燮父”四个层次,还原考古学家借助遗迹和出土文物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解开晋侯鸟尊主人之谜的过程。
为了让目标观众更容易理解文化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展览采用了对话框的形式让每组展品介绍自己背后的内涵。比如,在“是晋侯还是晋侯夫人”部分,在车马器的对应位置以对话框形式进行说明:
113号(晋侯夫人)墓仅随葬1辆车,轮径仅1.15米,只可能驾矮小的马或羊、鹿等体形较小的动物,或是人力辇车。这种小车多出现在夫人墓中,应该是供晋侯夫人在宫廷内苑代步用的。
经过考古专业术语的科普转化,展览语言能更符合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通过对文物细节的解读,揭示一个时代的生活侧影。
(三)开放讨论,有效互动
文物,是经过历史沉淀的艺术品,是珍贵的美学教育素材。探寻和解读文物之美,是开展美学教育和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展览与观众最有效的互动,是展览中每一位观众想到的问题,他们都有兴趣也有能力自己解答。
第三单元“百鸟共朝凤”,展出了晋侯鸟尊及其他19件组文物中类型丰富的鸟形、鸟纹装饰纹样,解读了凤鸟装饰的流行及其背后反映的审美意识和社会观念。观众移步于不同的文物间,可以通过观察每件文物上鸟形和鸟纹的艺术之美,充分感受古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展墙上甲骨文中“凤”字的48种写法,体现了商周时期古人在“凤”字的书写上对华美头冠和丰满尾羽的着重刻画,与实物展品形成呼应,最终形成一个关于鸟尊原型的开放讨论区。
针对争论多年的鸟尊尾部朝向之谜,展览以辩论的方式解析了两种对立观点的依据,并制作了鸟尊尾部展示“翻翻板”(图2)。参观者可以动手操作,对比展示效果,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观点。
三、轻松多变的形式设计
为了提升参观者的兴趣,展览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融入了多种目标观众喜闻乐见的互动项目,设计了丰富的线上、线下动手体验活动。倡导参观者积极动手参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这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
(一)空间色彩明快
在针对目标观众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展品属性。本次展览没有采用博物馆传统的沉稳色调,而是选择了青色、黄色、绿色三种色彩相搭配。以青色(C:70 M:0 Y:45 K:10)作为展览主色系,表达理智、准确的意象,清爽而不单调。同时,根据各单元内容变化搭配使用黄色、绿色。在面积、色相、纯度、明度、肌理上进行有序变化,最大限度地保持展示区域色彩体系的统一与协调,整体上营造一种轻松明快的氛围。
展览设计也考虑了目标群体的身高,将展台的高度降低到80厘米,确保目标观众可以轻松看清展品,于细节处体现出用心讲好文物故事的初心。各级单元展板选用叠基倒角的方式,采用圆形或异形展板,标题文字字体活泼,增加了展览的亲和力和趣味性。(图3)
(二)卡通形象导览
整个展览的故事线,以晋侯鸟尊为第一人称娓娓讲述自己前世今生的故事,使展览内容更为生动鲜活。
展线上,以晋侯鸟尊为原型设计的“凤爸”和“凤小弟”系列卡通成为展览的代言形象。这组卡通,是通过面向社会举办的晋侯鸟尊卡通形象征集活动而产生。“凤爸”和“凤小弟”这对父子造型多变、表情生动、亲切可爱,根据展览内容,需要不时出现于展墙、展板、展柜中。发挥着延伸展览内容、引导观众提问的作用。展厅展线导引也采用了“凤爸”的卡通脚丫造型,仿佛观众在跟随卡通版的晋侯鸟尊参观展览。在展览配套活动及系列宣传中,这组卡通形象也得到了充分运用,形成目标观众对本次展览的第一印象和认知。(图4)
(三)多重体验参与
展览改变了刻板的单向信息输出,尽可能考虑目标群体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特点,设置更多他们感兴趣并愿意参与的活动。
展览筹备期间,围绕晋侯鸟尊先后策划了卡通形象设计、文创产品设计、摄影作品征集等活动,并将相关作品择优作为展览元素,让普通观众可以发挥所长,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参与到展览中。
为了配合展覽内容,笔者设置了手绘墙、仿制品触摸、文物拼图挑战、问题实验室、晋国成语故事带回家等目标观众可参与的互动形式。还有立体纸模制作、涂色卡等动手体验活动,赋予了整个展览不一样的层次,让目标观众在轻松自由的参与中收获新的知识、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结语
向一个特定群体讲好一件文物的故事,需要强大的学术支撑和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以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要任务,充分了解目标观众的兴趣点、审美价值、思维习惯等特征,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内涵,找准展览展示的方向和路线。
本次展览在深入解读文物价值内涵、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积极的实践,但距离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系统完善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和文化服务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