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江红色文化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2023-09-12栾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龙江大众化红色旅游

栾芳

(黑龙江大学 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不可避免地交融,文化的二重性决定了地方红色文化要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超越自身,发展创新。黑龙江是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以龙江红色文化为例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重新审视红色文化,阐明其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时代精神,合理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文化,建构主体性文化精神回归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对多层次、通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红色文化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1.1 历史逻辑

从历史逻辑看,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见证。关于红色文化概念和历史起点问题,学界尚处于争鸣阶段,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两点是“红色”文化符号的基本特征已形成共识。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的历史起点上限应追溯至马克思列宁主义最早传入中国的时刻。红色文化是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和发展旗帜,以党领导的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见证和具体生动写照。

1.2 实践逻辑

从实践逻辑看,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石,只有永无之境地改造世界,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征程要求马克思主义从书本走向现实、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在这一伟大征程的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特殊文化形态就是红色文化。可以说,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本真遵循。地方红色文化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同时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始终是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为解决改革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精神指引,实践基础与引领实践构筑了红色文化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底层逻辑。

1.3 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共同的理论根基,两者同向同行,相互促进。红色文化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吸收融合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革命精神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的根本属性是“红色”,“红色”意味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旗帜,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相同的理论根基、理论品质决定了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内在一致性。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能够为红色文化发展指明方向,使新时期红色文化建设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与时俱进。同时,因其内含的马克思主义理念、价值、思维方式等,决定了红色文化建设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地方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既在核心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保持一致,又在文化精神内涵和红色历史遗存等方面具有地域的特殊属性,是马克思主义被大众认知和传播的重要载体。

1.4 价值逻辑

从价值逻辑看,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决定了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指向鲜明的人民立场[2]。红色文化之所以有着鲜活的时代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吸收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革命精神精髓,它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一路走来,并在新时代深入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为时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红色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先进红色政治立场,归根结底指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民立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地方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从根本价值导向而言,地方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决定了其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能,大力弘扬具有在地性意义的红色文化,实现其内蕴的文明传承价值和精神教育价值等,有助于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社会生产和精神生活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

2 龙江红色文化概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黑龙江有不少有利条件,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3]黑龙江地处祖国最北方,是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也是见证14年抗日战争历史的地方,在这里,党中央带领龙江人民在革命和改革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以龙江红色精神为内核的红色精神文化和丰富的红色物质文化遗产。从精神文化层面看,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黑龙江优秀红色精神,展现了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发展建设中的忠贞报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开拓进取、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导向,一代代龙江人秉承爱国、奋斗、创业、实干精神在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农场群、商品粮基地和石油生产基地,在历史的丰碑上留下了深刻印记。龙江红色精神在指导黑龙江建设发展实践中起到凝聚、指引、教育、激励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产物,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从物质文化层面看,黑龙江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众多革命历史遗存,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东北抗日联军以简单朴素的爱国情怀奋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14年,保留东北抗联遗址遗迹352处。据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公布的全省革命文物名录显示,“黑龙江省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8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处,一般文物保护单位221处;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4 620件(套)。”[4]黑龙江现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知名度高,吸引力大,为大众化宣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龙江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

3.1 具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良好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由于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交通条件,黑龙江最早受到俄国布尔什维克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中东铁路修建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思想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黑龙江工人队伍成为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批受众,作为交通枢纽及中东铁路工人聚集地的哈尔滨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涌现出一大批接受、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革命骨干,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发展进程[5]。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建立健全了宣传机构和宣传网络,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影、学校及其他文化教育途径向干部群众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理论教育,并不断完善宣传网、宣传员、报告员制度,针对不同对象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被群众亲切称为“百事通”“问事处”“可心人”,极大地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收到较好效果[6]。由此可见,黑龙江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早的前沿阵地之一,具有传播时间早、传播媒介多样、受众工人居多、贯彻群众路线效果好等特点。

3.2 形成以“四大精神”为典型代表的龙江红色精神

龙江“四大精神”是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包括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广大官兵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新中国诞生前开发北大荒过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20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中凝结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除此之外,还有解放战争时期展现革命大后方佳木斯人民爱国情操和崇高风范的东北小延安精神、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铸就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珍宝岛精神、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中形成的大兴安岭精神、展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伐木工人“祖国至上”的马永顺精神等其他红色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黑龙江优秀红色精神整体,展现了黑龙江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代龙江人不断夺取胜利的精神法宝,是新时期黑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学界对龙江“四大精神”的生成过程、精神内涵、基本特征、时代价值等一些基本问题已取得共识,为龙江红色文化宣传普及和转化应用夯实了基础。

3.3 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

黑龙江作为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不仅孕育了众多革命英雄人物和感人英雄事迹,同时拥有丰富宝贵的红色遗址遗迹资源,这些有形的物质载体已被打造成1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5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年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东北烈士纪念馆等众多红色教育基地向群众开放免费参观,知名度高、口碑好,使广大群众可以近距离接触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深刻感受黑龙江历史上攻坚克难、前仆后继的奋斗故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和鉴古知今、资政育人的功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红色文化遗迹和纪念场所设施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4 红色旅游资源独特性强,发展潜力巨大

黑龙江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也是全国较早认识和开发红色旅游的省份,现已拥有红色旅游景区(点)200个,其中23个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较为成熟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条,其中4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线路”,1条线路入选“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有着“东方小巴黎”美誉的省会城市哈尔滨,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红色遗址176处,其中,保存较好对外接待游客的遗址有46处,结合冰城独特的冰雪旅游和建筑文化,红色旅游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再如,在全国最早见到太阳的虎林市,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有着“诗话乌苏里、秘境珍宝岛”的美誉,生态环境极佳,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虎林市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拥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战地——虎头地下要塞”,更是东北抗联主根据地、北大荒垦荒主战场、珍宝岛精神等龙江红色精神发源地,叫响了“红绿银边”特色旅游品牌。总的来说,黑龙江红色旅游呈现地域特色鲜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性强的特点,潜力巨大。

4 龙江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缺乏深度发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未完全呈现

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要素,内涵挖掘不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就不能完全呈现。龙江红色文化的研究主要围绕龙江“四大精神”进行系列理论研究较多,关于龙江“四大精神”也形成了统一、科学的文本表述,但还需要深入挖掘的领域为:一是新时代新实践下龙江红色精神的新内涵挖掘不够,研究注重历史价值、注重主流主干,但在顺应时代背景,融入时代的现实价值方面的研究不够;二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视域下龙江红色精神内涵研究较为薄弱,成果相对较少,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显现。

4.2 对不同层次群体的影响差异较大,各层次大众化契合程度有待加强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对思想特征、个性观念不同的群体影响差异较大,如,大众化契合高层领导精英、中层党政干部、基层人民群众等不同层次人群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程度差异较大,契合基层人民群众的娱乐性、生活性的大众化传播及参与形式较为匮乏。如,红色文化通俗读物数量较少,通俗化程度不高;红色教育基地,多为大中小学校、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集体组织参观学习,居民自行前往很少,基层群众利用效度不高等。

4.3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不够,存在简单、粗糙等问题

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方面,纪念馆、烈士陵园、遗址等物质载体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明显,开发较为初级,还停留在“站一站、看一看”的阶段,红色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市场运作模式不够成熟,体验感一般,未能以多样化形式展现深层内涵、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另外,由于保护措施不完善、城市建设改造等种种原因,抗联遗址、革命遗址遭遇损毁、拆除,如以英雄人物命名的一曼街、靖宇街、兆麟街、尚志大街仅有街名,抗战遗址痕迹没有保留,无法充分发挥意识和文化层面的教育意义。

4.4 传播方式方法陈旧,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工作科学性、创新性不足

受区域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和人文影响,黑龙江人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传播载体陈旧,宣传工作传统做法多,开拓思维解决新时期新问题办法少,导致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未能达到预期,在科学性、创新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5 龙江红色文化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

基于红色文化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逻辑,可以得知,充分实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能够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这一角度出发,传承和弘扬龙江红色精神,并不断完善、深化龙江红色文化政治价值、精神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传承价值的支撑要素,与时俱进,深入发掘其时代价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5.1 深挖龙江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从提升龙江红色文化政治价值角度,深挖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并不断增强理论解释社会现实的能力,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治先进性,有利于防止不良思想侵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隐性教育的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现实化。

龙江红色文化同其他红色文化一样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导,体现马克思思想中最有特色的实践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思想理论,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龙江红色精神,展现的是人作为实践主体以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实践观;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英勇战斗、不畏牺牲、忘我拼搏,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新时代面临新问题,在深挖红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内涵的基础上,应加强顺应时代背景、融入时代现实价值研究,在改革攻坚的重要关口,以龙江红色精神为思想引领,融入居安思危、抢抓机遇的意识,正视不进则退的严峻挑战,发扬“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激发内生动力,释放改革活力,不断探索发展新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着重解决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觉维护和承担起新时代赋予黑龙江的神圣使命。灵活运用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科学方法指导改革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新时代龙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发挥其政治价值的现实改造功能,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风险挑战。

5.2 构建龙江红色文化日常生活实践模式

从提升精神文化价值角度,在弘扬和传播龙江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大众群体,与时俱进地大众化内容、形式和载体,构建起龙江红色文化日常生活实践模式,使龙江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地方百姓耳濡目染,认可、认同的日常生活方式,充分发挥新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7]。

通俗化、大众化首先是语言的通俗。大众化就是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8]。龙江红色精神在早期形成传播过程中就有很多朴实无华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如:“一息尚存,誓死抗日”“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验”[9],还有垦荒队员广为传唱的《青年们,向荒地进军》《青年垦荒队队歌》等,这些语言通俗、生动、精辟,蕴含了忠贞报国、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科学严实等龙江红色精神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价值观,极大地推动了龙江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同时大众化、通俗化还应在形式、载体等方面贴近生活、融入生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和表达方式,打造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融合的宣传方式,营造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的学习宣传氛围,如地铁站宣传栏的运用,道路桥梁的命名,歌曲影视剧的创作,公共交通的影视播放,现代融媒体平台的短视频等;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润物无声地讲好地方红色故事,引领社会风尚,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便捷、深入地了解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在思想和精神上得到升华、产生共鸣。另外,在实践生活化方面,以乡音、乡情和情感认同为切入点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性,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传承、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立足地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实际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带动企业、学校、社区等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地方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实践产业,搭建红色文化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进乡村、进老区、进校园,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生活化。

5.3 探索龙江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新机制

从提升教育价值角度,开发利用好龙江红色精神、革命历史遗存、纪念场所及龙江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等教育素材,将龙江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探索新时代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的新途径、新办法,使其承载的地方优秀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得到充分表达,坚定青年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涵养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基于目标潜隐性、内容有机融合性、过程自然渐进性原则,可以通过3个方面构建龙江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新机制。一是纳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高校作为育人主体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从顶层设计、课堂教学、师资培养、制度保障等方面整体谋划,将龙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融入学生课堂和实践教学活动中,整合党建、师资等各方面资源,积极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建设工程,不断提升思政育人成效,使青年一代真正认同新时代龙江红色精神的价值内涵,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二是构建协同联动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推动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家庭、社会教育的整体联动,推动校区、社区、景区3个平台融会贯通,发挥不同德育主体的能动作用,让不同育人主体之间形成合力,通过有机联动、协同创新,打造“三位一体”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三是探索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机制。随着大数据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与时俱进地利用大数据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库和教育专题网站,做好龙江红色文化数据的建模、分析及运用,借助青少年喜用的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网络平台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模式,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潜移默化地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

5.4 打造龙江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品牌

从提升经济价值角度,结合黑龙江产业振兴计划、绿色生态优势,将本地红色精神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特色文化品牌,组建具有龙江特色的文化产业大军,既树立起地方红色文化的整体形象,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大众化传播,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针对目前龙江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打造龙江红色旅游特色文化品牌,凸显龙江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边疆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将龙江红色精神文化与冰雪特色、森林生态、民俗文化及中、俄、蒙旅游资源联动结合起来,成为独具特色、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项目。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在游客休闲游玩中潜移默化地讲好龙江故事、中国故事,展现不同年代龙江精神的时代特色,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并认同龙江红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其次,要不断提升游客对红色旅游项目的旅游体验感,从而增强龙江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方面,以创新赋能、科技布阵,大力培育发展“5G+”智慧旅游新业态,推进红色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从线路规划、配套设施、服务水平、旅游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着手,不断雕琢各条旅游线路的成熟度和体验感,并针对不同层次游客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差异化营销策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满足不同层次主体的需要,逐渐提升龙江红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同时,在特色旅游品牌辐射下,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调控作用,积极打造红色文旅产业链,开发红色文创产品、红色正剧、“二人转”、红色电影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举办音乐节、艺术节、传统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动,搭建“红色旅游+绿色农产品”销售平台,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文化、乡村、电商、研学等有机融合,在加强地区红色品牌塑造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使当地群众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为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生机活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

5.5 加强龙江红色文化保护传承

从提升历史传承价值角度,加强龙江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保护好不可再生的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弘扬模式和传播载体,提升文化传播成效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黑龙江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众多抗联遗址、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分布偏远、保护措施不足等原因,损毁、破坏程度较为严重,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完善地方红色资源保护机制,加快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立法和执行,在摸清文化遗产底数的基础上,整体、科学规划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在红色文化宣传推广方面,针对传播方式方法陈旧、科学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多措并举。一方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印刷读物等传统媒介作用,如组织相关专家编辑一批通俗好看又权威严谨的龙江红色文化读物和宣传画册,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人物、基层宣讲员等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学校企业、乡村社区开展龙江红色故事宣讲,做好传统媒体的常态宣传、专题报道、特色节目的立体式宣传;另一方面,创新文化弘扬模式和传播载体,用好新媒体网络平台,如以直播或者短视频方式宣传弘扬龙江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和传承故事,以“人人都是参与者、创作者、践行者”的理念鼓励网民参与其中,提高红色文化大众化与主体参与性。同时,通过数字化重构历史文物,以科技手段活化红色历史,建立线上学习平台,零距离打卡红色场馆,结合数字化技术支持、4D成像、VR展示、三维数字化技术、AI姿态识别技术等现代性科技手段打造红色文化传播新模式[10],保护、传承、弘扬好红色文化,依托龙江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龙江红色文化是地域特色鲜明的地方红色文化。以龙江红色文化为例,在阐述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关系基础上,分析龙江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针目前存在的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大众化契合程度不够、资源开发和保护不够及传播载体陈旧等问题,从充分实现龙江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角度出发,提出深挖龙江红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内涵、构建龙江红色文化日常生活实践模式、建立龙江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新机制、打造龙江红色旅游特色文化品牌、加强龙江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等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对于运用地方红色文化立体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具有启迪意义,为进一步深入拓展研究红色文化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龙江大众化红色旅游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剧《弘治私勘》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勇于担当 主动作为 积极打造龙江人民调解工作升级版
图读龙江经济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