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高职院校育人研究
2023-09-12周忠元
周忠元
(山东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教育部自2015年以来已先后组织开展了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举措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值得开展更多研究。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概念梳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核心思想理念”,指出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1]。翟博等人据此编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6册,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国内其他研究者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进行了一些阐释。如张绍元主编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读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归纳为“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2]。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3]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属性的存在,主要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蔚为大观、繁复芜杂,其核心思想理念需要梳理归纳以更加简洁简明,方便指导生活。优秀文化的价值在于运用,能够传承千年的文化必然有其切实可用的价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理念,将其运用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著作,《论语》中所体现的中华文化核心概念主要有“道”“德”“仁”“义”以及“忠”“孝”“信”“智”“勇”等,后世形成“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概念,并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相配合,可由此溯源至太极和阴阳思想,以及《周易》八卦思想。中华文化重视“文以载道”,“道”的思想极为久远,儒家经典《周易》《论语》《中庸》《大学》和道家经典《道德经》对“道”均有述及,极为重视。如,《论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德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可见,儒家和道家思想均以“道”作为最高的追求,以“道”而论,“道”即是儒道二家的共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中华文化讲究体用,“道”则是中华文化本体性的追求,仁义礼智信则是其“用”的体现。如果失去了根本去追求“末”,即是舍本逐末,则会出现老子所说“智慧出,有大伪”。以“道”为体、为根本,则衍发出中华文化诸多核心思想理念,即前文所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此诸理念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显著标识,成为连接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文化纽带和他们的思想归宿。新时代大学生更要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建立坚固的文化自信屏障。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高职院校育人的必要性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主要侧重于知识物象层面,比如诗词、文学作品、书法字画、古典音乐等,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念层面,如核心思想理念。文化如果只有形式,缺少核心思想理念,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生命力和创造力而难以长久,也像一个人徒具人形而缺少人的精气神。一种文化真正的底蕴和内涵在于文化精神,找到文化的核心和源头,可以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唤醒学生潜藏的中华文化基因。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学习上天然接受技术化思维影响,课余生活则容易被网络所影响,沉浸在手机和电脑游戏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或直播软件中。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不够充实,校园文化缺乏人文氛围,全环境人文熏陶还需要加强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高职院校育人进行相关研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高职院校育人的契合点和可行方式,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弘扬和传承。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中小学育人,目前均有研究涉及,如闫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4],刘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对策研究》[5],陈泽帆《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索》[6],颜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路径探究》[7],张成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实践路径探索》[8]。已有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的育人功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触及的不多,其中,罗琴、王华敏《由“形”入“神”:文化基因视角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向》,深入到文化基因的角度,呼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亟须实现由文化物象层的表面传承到文化基因层的深度传承转向”[9],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育人方向进行了探索。本文关注的中心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正是努力实现此种转向的一种探索。根据知网等研究平台检索结果,当前关于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育人的相关研究涉及较少,是一个有待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新领域。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高职院校育人的现实意义
3.1 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促进学生精神健康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多数为“00后”,是跟随互联网和手机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信息化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学生容易被吸引在手机端和电脑端,课余时间较多地被网络游戏、短视频等所占据,思想受到各类自媒体的冲击。由于长时间缺乏与自我相处,缺少对自我的关注,内心存在空虚化倾向和潜在的精神危机。面对危机,他们继续用游戏、短视频等麻痹心灵,从而难以走出消极颓丧的漩涡,产生种种心理问题隐患。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们骨子里仍然存有中华文化的基因并对其有亲近感,内心渴望追寻中华文化的本源,找回自己的文化基因,心灵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潜在的渴求。
作为《职业教育法》以法律明确的“类型教育”[10],高职院校育人的职业属性和技术技能属性,决定了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本科高校具有显著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技术思维远远强于人文思维,学生人文素养的短板必须得到弥补,否则学生可能由于技术有余情商不足而被 “工具化”。目前高职院校中工科类院校占大多数,学生受限于校园文化的现实,人文素质通识课数量少,较缺乏人文精神培育和人格养成的教育。恩格斯说过,“使工人道德沦丧的另一个根源就是他们的劳动的强制性……使他没有一点空闲去呼吸些新鲜空气或欣赏大自然的美,更不用说什么精神活动了”[1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高职院校育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化解高职院校学生潜在的精神危机[12]。
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机器的操作者和技术的使用者,一个理性的机器操作者和技术使用者可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可以帮学生树立人格基础,找回思想根源,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机器操作者、具有“仁爱之心”的技术技能人才。
3.2 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方便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领会、入脑入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其核心处、紧要处则在于其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只有简单的几个词语,其背后却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如“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6个词语,乃至如钱穆先生所言,“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礼。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13]。接受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人,是受中华文化所教化的人,践行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人,则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承者。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上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较弱,长于技术操作和现有知识的实践运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凝练、精要的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教育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可以更便捷地将学到的中华文化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知行合一。
3.3 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激发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4]。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催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内在动力,提振相信自己、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已多年,根据课堂调研的结果,多数选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非常少,很多学生只是知道四大名著,除此之外只有极少数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有接触和了解。在互联网时代,面对“香花”与“毒草”同生的网络信息浪潮,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缺乏文化自信的学生,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渗透与斗争中很容易迷失自我。
3.4 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
通过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熏陶,将学生培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者,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自然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从而以点带面,影响和促进所在单位文明程度的提升。通过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播和运用,提升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和整体文明程度,将学校打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示范基地,为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
4 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高职院校育人的实践路径
4.1 培养掌握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教师团队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需要掌握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师资。高职院校应着手引进和培养掌握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专职教师,以促进教师领悟和掌握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为目的,开展专题培训和宣传引导,提升全体教师的文化素养,为开设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课程和将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打下良好基础。
4.2 推动开设体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课程
当前高职院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主要为古代文学(诗词、小说)、传统书法、国画等,深入到核心思想理念层次的课程较少。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养是必要的,而从人文关怀角度看,更需重视的是学生内在精神的成长。建议将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相关课程列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为学生领会中华文化思想精髓打下坚实基础。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特点,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可借助虚拟现实、网络视频等电子资源,以领悟融汇、实践应用为目的,让学生对道德、仁爱、诚信、礼义、和合、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核心思想理念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悦纳,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效用。现有古典诗词、小说、书法、国画等课程应以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领悟为导向,从简单的知识灌输转向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
4.3 编写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相关教材
参考翟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张绍元 《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读本》等资料,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编写适合学生接受程度的教材。教材应以实践运用为目的,整理归纳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主要概念及其内在逻辑理路,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形成清晰认知。教材应在介绍古籍、文物等文化载体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所体现的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通过深入解析让学生在文化鉴赏中不断提升内在文化素养。
4.4 建设融入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校园文化
坚持“全环境立德树人”理念,用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塑造特色校园文化,在各类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其中,利用学校公众号等自媒体、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工具,宣传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打造体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校园景观,发展基于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学生社团,让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在高职院校“全环境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5 探求书院制改革下的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育人新路径
2005年起复旦大学在国内首先开始探索书院制改革,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少高职院校也参与其中。国家层面相继出台政策文件,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1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了“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16]。作为高职院校新兴的改革热点和导向,书院制改革为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授提供了新路径。通过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学生由二级学院管理转变为由书院统一管理,书院导师与学生距离拉近,交流联系更加紧密,方便对学生统一进行通识教育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为导向,将精通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教师纳入书院导师库,开设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通识课程,围绕弘扬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开展书院文化活动,借助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播。
5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方便学生学习领会,能够促进学生精神健康,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乃至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高职院校在育人实践中,通过多种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育人工作,有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批德技双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