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文化档案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2023-09-12张小年
张小年
(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局,北京 100125)
2021年7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1]。建党百年积累的红色档案资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奋斗过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初心使命,是思政育人、文化传承、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具有突出且独特的价值[2]。
沂蒙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最早、地位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用勤劳与智慧、鲜血与汗水为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做出了不朽功绩。突出的历史地位、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沂蒙地区积累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档案资源,既有大量的历史文物、革命遗址、刊物文稿、照片影像,还有丰富的小说、诗歌、戏剧、美术作品等。挖掘沂蒙红色文化档案,充分实现档案价值,将红色故事永远书写下去,将红色信仰永远传承下去,在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使命和意义。
1 沂蒙红色文化档案概述
2021年国庆之际,中宣部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中就包括沂蒙精神[3]。沂蒙红色文化档案作为传承发扬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沂蒙红色文化档案可以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政权、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沂蒙地区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斗争、文化传播、生产生活等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字、图片、影音、实物等各种信息载体和历史记录[4]。它存在的形式主要包括红色历史档案、红色文艺作品档案和革命遗址档案。
1.1 红色历史档案
红色历史档案是红色文化档案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之一,主要表现为文字、图片、文物等,是红色革命历史最生动直观的体现。例如,1939年《大众日报》创刊号,迟浩田将军题字的“朱村抗战纪念碑”,王尽美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在沂蒙地区的活动场景,沂蒙第一个党组织——沂水支部建立和工作期间形成的档案,鲁南、鲁中、滨海抗日革命根据地战略要图,孟良崮战役相关资料记录,沂蒙红嫂[5]、沂蒙六姐妹相关影像资料和事迹报道,沂蒙地区人民拥军支前所用的小推车、担子等实物档案。目前,临沂市各类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地共藏有沂蒙红色历史档案超过20 000卷。
1.2 红色文艺作品档案
红色文艺作品档案是各类组织、团体或个人通过创作、说唱、演绎等方式形成的一系列红色文艺作品,其形式主要包括舞蹈戏剧、诗歌散文、小说演义、报告纪实、美术作品等[6]。红色文艺作品作为时代的产物,其内容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当下的社会风貌,用艺术的形式使红色历史得以记录和流传,是一种特殊的红色文化档案。例如,小说《铁道队》《麦黄杏》鼓舞了当时军民的抗日情绪,歌颂了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和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戏剧《支援前线》,反映了解放区妇女全力支援前线,抗击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动人事迹;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表达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深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文艺演出中激昂唱响;美术刊物《滨海画报》描绘了革命时期的典型场景和英雄事迹,发挥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作用。
1.3 革命遗址档案
革命遗址档案,记录和承载着遗址的来源与历史,见证和反映了党和人民英勇斗争、追求解放的光辉历程[7]。以临沂市为主的沂蒙地区境内现有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遗址100多处,其中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中共鲁南第一党支部旧址、孟良崮战役遗址,以及陈毅指挥所旧址等。关于这些重要革命遗址的调查考证、勘察确认、修缮恢复的工作报告和照片等档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由农村包围城市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凭证,要保护并传承好革命遗址档案,将蕴含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资源代代相传。
2 沂蒙红色文化档案的价值
沂蒙红色文化档案印刻着沂蒙革命老区那段红色的光辉岁月,最真实记录着党的奋斗历程,最直观地诠释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精神特质和初心使命,在社会实践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是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有力的文化支持。
2.1 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生动材料
沂蒙红色文化档案是沂蒙精神的物化载体,生动真切地记录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反压迫、反剥削的不屈意志和奋斗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谋解放、谋幸福的伟大抗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宝库,是激发人民群众缅怀先烈、热爱祖国的精神源泉。
红色文化档案中记录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如家喻户晓的“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这些感人事迹正是靠着档案资料的留存才得以流传至今。沂蒙红色文化档案是真实历史的具象载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危急时刻仍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儿女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无畏精神。利用红色档案资源对社会公众进行思想教育和传播沂蒙红色文化,能够使公众认识到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和触动;对于激发人民群众自觉形成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激励后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建设家乡、奉献社会。另外,沂蒙红色文化档案资源中包含的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奉献他人的精神,也发挥着净化社会道德风气的重要作用,其中的道德模范值得人们永远学习、永远铭记。因此,沂蒙红色文化档案资源能够教育人们发扬革命精神、坚定政治信仰、加强道德修养,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材料。
2.2 为学术研究提供历史凭证
红色文化档案是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光辉革命岁月的见证,承载着先辈们英勇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记录和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巨变,具有极强的历史凭证价值,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战争史、党史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滨海军分区档案涵盖了1941—1948年中央军委、115师教二旅、新四军政治部、八路军山东纵队、华东军区、山东军区、鲁南军区,以及沂蒙、沂水、鲁中、滨海4个军分区和《前导》报社形成的文件材料,内容包括野战、军政工作、民兵组织、战士审查、党纪、政工、时事、支前及锄奸、敌情等,是研究临沂战争史的重要资料;滨海地委档案和临沂县委档案以党务工作类档案为主要内容,有大量的干部、组织状况统计表,对于生产、支前、土改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为系统的完整记载,反映了滨海区土地改革从发动、复查到完成的基本过程,是研究地方党组织发展史的重要史料;沂水、兰陵、蒙阴等临沂地方各县委档案真实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临沂地区的革命历史,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革命时代的历史见证,是研究党史、革命史的真实材料;沂蒙专员公署档案记录了1941—1950年沂蒙专署及各县政府在各项工作中形成的会议记录、工作总结、指示、统计表等,其中部分案卷较全面地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沂蒙地区小学教育、教育行政、师资、经费开支等情况,是研究临沂地方教育史的宝贵材料[8]。
2.3 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人们对多元性、丰富性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依托沂蒙的红色历史、文艺作品、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档案资源,通过市场化发展与运作,可以推动旅游产业的全方位、多维度、高层次的发展。
临沂市沂南县常山庄村,位于沂蒙根据地的中心位置,是沂蒙精神的重要起源地,是沂蒙红嫂的故乡。常山庄村凭借天然的人文地理优势,已经被建设成一个集红色旅游、研学教育、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和影视基地[9],《沂蒙》《斗牛》等多部红色影视作品都将这里作为取景地。常山庄村还发挥其区位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通过修整道路、修缮遗迹、开拓商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业投资,充分展现了红色旅游景点的独特魅力。同时,借助红色文化档案资源,常山庄村还形成了一系列红色旅游周边产品,“老区酒”“拥军鞋”“红嫂煎饼”等富含地方特色的品牌已经成为沂南的特色名片,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企业为万余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除此以外,有部分景点还开发了“沂蒙红嫂”“孟良崮”等商业化文创旅游品牌,让更多游客从精神体验到物质体验,全方位地了解沂蒙红色文化。
3 沂蒙红色文化档案价值的实现路径
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弘扬爱党拥军的沂蒙精神、坚定沂蒙文化自信、实现沂蒙红色文化档案价值,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营造地区发展建设有利环境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10]。但目前,对于沂蒙地区红色档案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开发形式单一、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探索更加科学、多样、有序的沂蒙红色文化档案价值实现途径,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3.1 创新档案活动,实现思想教育价值
虽然档案展览是档案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方式,但正是这一普遍的认知限制了档案工作人员开展档案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导致档案开发利用形式单一。在新时代,提升档案资源的利用效能、发挥红色档案的独特价值,单单进行以静态为主的档案展览无法充分展现红色文化档案的丰富内涵。针对沂蒙红色文化档案,一方面要结合地方文化特点对档案的展览模式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要结合档案利用对开展的文化活动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实现其思想教育价值。
在展览模式的创新上,档案馆可以借鉴优秀博物馆、艺术馆等的设计理念,充分融合艺术资源、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热门领域,开发高科技情景再现、三维立体展示、VR深度还原等项目[11]。在文化活动的创新上,可以让群众参与到相关的体验项目中去,如亲手制作与档案主题相关的周边纪念品、在沂蒙革命历史的经典场景中留下自己的“足迹”等。另外,还要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利用好新媒介,以沂蒙红色文化档案中的素材为依托拍摄专题微纪录片、创建沂蒙红色档案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设立网上沂蒙红色文化档案展厅,并通过搭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研究及党史学习教育培训合作平台,使社会各个层面群体走进档案馆接受文化教育和熏陶,使沂蒙红色文化档案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3.2 加强编研出版,实现学术研究价值
现行档案队伍中“半路出家”人员不在少数,一定程度上存在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对档案资源的学术研究不够、钻研程度不深、成果转化不多[12]。而另一方面,公众仅依靠个人力量对档案开展系统性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和困难,这就更需要档案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会同学术界、出版界及党史研究室等社会各方力量开展沂蒙红色档案的科研、编纂和出版工作,形成系列档案编研产品和学术成果,进而使沂蒙红色文化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播。
在资源整合上,可以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遗存下来的红色歌谣、红色文学、红色照片等类型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整合,以此为基础进行二次创作,编写成红色刊物进行出版,形成沂蒙红色系列教育读本;还可以将档案中的红色故事进行挖掘拍摄成专题纪录片,在其中穿插红色照片档案等实物资料并配以文字解说,使公众深入了解档案中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在资源挖掘上,档案工作者和学术研究人员可以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度收集,探访乡村遗迹、采访老红军,充分挖掘资料,丰富档案内容。在资源共享上,沂蒙红色文化档案产品形成后,可以通过组织举办沂蒙精神论坛、沂蒙红色文化论坛等相关学术研究的座谈会,借助烈士纪念日开展红色档案产品宣传等活动,向外界展示红色沂蒙,提升沂蒙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3.3 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文旅产业价值
当前,沂蒙地区存在着对红色资源尤其是革命遗址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不够协调的问题,导致有些革命遗址遭到损坏、红色档案受到损毁,同时有些遗址纪念地的旅游、文化潜力也未得到深入挖掘。另外,红色旅游景点主要集中于地方县区的农村一带,政府部门对地方山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够,地方交通便捷度存在欠缺,住宿环境较差,对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阻力。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档案的旅游产业价值,应当用活红色档案资源,将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将红色精神内涵与公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融合,从而使沂蒙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结合沂蒙地区的区位优势,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沂蒙红嫂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为依托,筹划饮食、住宿、情景活动等相融合的“红色旅游+生活体验”的旅游模式,推出品尝粗茶淡饭、飞架火线桥、推车支前、担架救伤员、挑担运粮等情景体验活动。结合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加强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继续推出优秀影视作品和大型实景演出,利用好新兴媒体形式和现代科技手段,重现革命前辈顽强斗争的历史场景,使游客设身处地感受到革命年代的斗争精神和崇高意志。结合革命遗址的分布特点,在重合度较高的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给予充分政策支持,在对遗址文物充分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市场经济优势,拉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升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4 结束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说:“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沂蒙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积淀着深沉厚重的革命历史,见证着辉煌灿烂的百年历程,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沂蒙红色文化档案的独特地位和深厚内涵,使得其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产业价值,对研究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英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角度上,对沂蒙红色文化档案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进行探究,有利于实现沂蒙红色文化的“走出去”,助力历史文化自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为实现文化自信、传承红色血脉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