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023-09-12江西省信丰县教育体育局黄三英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梯形正方体长方体

江西省信丰县教育体育局 黄三英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思维从动手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也提出,要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提倡回归“实践性”,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真正体现“做中学”“用中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呢?

一、动手操作,让学习更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要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应从数学知识的本身魅力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性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纸上画圆)、剪一剪(把自己画好的圆剪下来)、折一折(把剪下来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量一量(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在同一个圆里每条半径的长度)等一系列动手操作、动手实验来获取知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真正发生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获得感和成就感,自然对学习的兴趣也更持久。

二、动手操作,让思维更灵活

“思维从动作开始,学生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实施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并能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数的运算教学都需要经历四个层次的学习:(1)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列出算式;(2)让学生动手操作或画图,为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积累感性经验(如摆一摆、圈一圈);(3)操作或画图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并用算式记录思考的过程;(4)通过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要真正意义上理解算理,就要灵活地实现五种表征方式(动作表征、表象表征、符合表征、口头语言表征、现实情境表征)之间的转化,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等活动,进行“动作或图形表征”“口头语言表征”“数学符合表征”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教学“9+4=□”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帮助学生思考并将思考过程表征出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进行口头语言表征。这样,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进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动手操作,让思维更开阔

创新能力来自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产生智慧的火花,发挥其创新潜能。下面以“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教学为例进行介绍。

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都是特殊的梯形,因此,讲解这部分知识应该从学生认识一般梯形概念后再进行深化较为合理。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梯形,剪下来,在这个梯形剪纸上画一条高,并沿着这条高剪开,让学生观察裁剪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学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结论:这个裁剪的图形是梯形,这条腰与上底和下底是互相垂直的。学生从这个过程中自觉地发现和认识直角梯形。

(2)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利用等腰梯形也是轴对称图形这一特点,教师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试试看,谁能只用一刀就从一张纸上剪下一个梯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动脑筋,去探索和思考。通过动手操作他们发现:只要把纸条对折后斜剪一刀,然后展开,就能得到梯形,而且这两条腰相等,折线两边图形完全重合。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概念及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学生的思维在动手操作中更加灵活。

四、动手操作,让素养真提升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被提出,这就意味着教学时更要摒弃模仿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而动手操作作为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其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一米有多长”时,教师可以设置“量身高、量课桌的长度”等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体验“一米有多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这种经验去测量其他物体,感受比1 米更长的长度,这样的数感建立能为将来学生可持续性学习或生活奠定基础。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其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这种空间的思维和能力在学生学习几何时是不可或缺的,在生活中也是必需的。大部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而动手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建立表象,进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长方体,建立长方体的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初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再设置“用小棒和彩泥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长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为其后续学习持续发力。如在教学“正方体展开图”时,学生在上一节课动手操作归纳出正方体的特征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开展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动,学生不仅找到展开图,而且理解了正方体展开图的位置关系,建立了空间观念。后续学生就算不动手操作,也能通过想象判断如何通过展开图拼成正方体,即通过之前的动手操作活动真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融合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融合校内外资源,以及进行学科整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创造贴近生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课堂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动手操作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才能让学生养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真正做到学科育人。

猜你喜欢

梯形正方体长方体
有几个长方体
玩转梯形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梯形达人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