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任务写作:让创意表达发生
——从陆其勇老师“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作指导课说起
2023-09-12缪春蓉
■缪春蓉
什么样的作文指导课是最理想的?这个答案可以不断被丰富。我心目中理想的作文课堂,既要有诗意审美的情境,又要有灵动充盈的学习任务,还要有“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思维力量,“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活体察和生命感悟。就在我追寻、迷茫之时,学习了陆其勇老师的作文课“发挥联想和想象”〔该课例已发表于2023 年3 月(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这成为我进行反思和研究的宝贵内容。陆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我们启示。
一、创设生活情境,从生活经验走向生命体验
如何有效地设置语文课堂教学情境?陈玉中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的几点建议》中提炼了以下几点:应坚持“学科指向”,应坚持“任务驱动”,应坚持“真实可操”,应坚持“学情适切”。学科育人的本质是“成”人,鼓励学习者在生活体验中建构学科观念,发展学科素养,所以,创设生活情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的要点之一。
1.情境要“真”
陆老师的作文课从“校园地面寻觅来的银杏叶”这一个校园生活场景出发,启发学生充分感受和表达个人独特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强调真实,即学生在日常生活或阅读生活中遇见过或可能遇见,有所思所想作基础的场景,如“三十年后同学相聚”“我与书中人物遇见”等都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真情境。只有情境真实了,才能实现生活内容课堂化,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在真情境中开展真问题的探究,从学科视角去观察和认识生活世界。
2.体验要“深”
面对同一个校园,同一个银杏落叶场景,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同的。陆老师的课堂热身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体验,把储备的生活审美经验与真实课堂情境建立关联,于是有了课堂上一句句精彩的联想。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在情境感受中增加深刻体验呢?我们可以从提供关键词的方法入手,如关于银杏叶,可以提供学生“色彩”“动态”“情感”这三个关键词支架,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帮助学生搭建起从生活经验走向生命体验的桥梁。
二、借任务群教学,从碎片学习走向系统学习
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将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写作素材、写作内容等“任务化”,以任务群驱动学生投入课堂写作。教师围绕一个训练点,设置多项任务,指向明确,任务之间一般呈线性递进关系。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鼓励,并期待下一个任务,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螺旋式提升。
1.任务的选择和编排要体现科学性
陆老师以“银杏叶”为训练主线,串起从说一句话,到写几句话,到写一段话的一整条任务群。小任务的设计步步有心,以线性结构联结起每个板块,使得每个写作任务既独立又处于整体之中。
任务群写作教学中,科学的任务选择和编排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思维训练,成为学生酣畅表达的源头活水。教师将写作分为若干个有层次、可操作的阶段,把成块的时间交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写作实践,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把学生从碎片化写作带向系统化写作,让学生真正接受有针对性的语用训练。
2.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嵌入策略
陆老师在写作指导课中,不断使用“促进表现策略”组织师生、生生互动,每一项写作小任务完成后,都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或朗读片段,或范文引路,或同伴交流。这样的课堂指导策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共享,改变孤立写作的局面,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语言展示思想、个性和创意。
任务群写作教学离不开评价策略。评价贯穿于写作任务的开始、经过、结束等阶段。教师在写作任务实施前,可以进行头脑风暴,用表达是否有创意、是否有想象力等进行评价;写作任务实施中,可以从阶段性写作成果、交流中情感的流露、写作态度等角度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过程中的困难,并起到激励启发和及时调整写作方向的作用;写作任务完成后,可以对照学生的习作,看此次习作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语言运用是否精准,表达是否有创造性等角度进行评价。
三、挖掘情境内涵,从训练语言走向提升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设置生活化情境,并挖掘其中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开拓学生思维。优秀的教学情境应该强调真实、理蕴、意远。对教学情境内涵的挖掘,能帮助学生在运用学科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呈现思维认知,在深度学习中培养高阶思维力。陆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不断挖掘,不断进行语言训练,全方面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1.紧扣关键信息,深度挖掘情境内涵
要想运用好情境,使情境不流于表面,需要教师深度挖掘情境内涵。以“银杏叶”为例,可以找出现实生活中与银杏叶相关的事物,如蝴蝶、秋天等,从联想中炼意;也可以将“银杏叶”放在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轴上,在对比中发现银杏叶不同阶段的特点,以此把握“银杏叶”的深层内涵;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来求异:秋天“银杏叶”的飘零正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这样的深度挖掘既深刻又有新意。
2.立足语言积累,形成思维进阶曲线
课堂伊始,陆老师的导入简明智慧:“我在哪?”“我是谁?”瞬间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想象妙句开始接龙呈现,对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思维的灵敏度作用明显。在“学写一句话”的课堂活动中,陆老师提供给学生“色彩”“动态”“情感”三个具体描述的训练点,在由训练点到画面描绘的微写作中,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陆老师灵动的启发艺术和智慧的课堂理答都在引导学生进行从眼前物到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联想,是高阶形象思维的训练。创设真实可亲、理蕴意远的写作情境,在情境的深度挖掘中引导学生从口头感悟到落笔妙句,从脑中创建思维模型到凝结成文,实现思维进阶过程的可视化。
四、融入审美体验,从记录生活走向理解生活
在情境作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需要教师机智地捕捉审美因素,打通生活世界与艺术世界,以恰切的课堂活动来开展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师生交流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在审美的情境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需要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收获写作快乐的同时,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回归对生活的体察和对生命的认知,促使学生精神成长。
1.借助再造想象提升审美品位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需要重视“再造想象”对于提升审美品位的意义。陆老师将“校园中寻觅到的一片银杏树叶”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扩展为以“银杏叶”为主题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综合训练,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堂中的“银杏叶”是一个来自生活场景中的物品,通过具体物品的展示,学生如临其境,构想出栩栩如生、如在眼前的形象和故事。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用“描述诗歌画面”“我从诗句中看到了……听到了……”等读写活动来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提升审美品位。
2.作文训练与审美修炼的融合
审美的修炼是非常主观的,它与审美主体的阅历、人生遭际、学识人格修养等皆相关。然而每个人的审美力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会受到周围人、事、物以及普遍情感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在习作训练中用更成熟的审美修炼来影响学生。如在“学写几句话”的课堂活动中,学生由观察陆老师手中的实物“二裂银杏叶”开始,到续写富含哲理的诗歌《二裂银杏叶》,到欣赏歌德诗歌,写作任务则从观察续写到赏读诗歌,作文训练与审美修炼巧妙融合。在此过程中,陆老师巧妙地点拨,将中年人的年华和学生的青春合为一体。
综上,以陆其勇老师的“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作指导课为起点,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种作文教学的美好境界:注重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资源,借助生动的生活情境,设计有趣智慧的任务群,融通学生的个人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自觉,在完成系列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化,能力提升的可视化,让学生轻轻松松走进作文世界,享受酣畅淋漓表达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