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力课堂:“本真语文”教学主张的践行
2023-09-12李旭东
■李旭东
“语言为本,文化为真”是“本真语文”的核心理念。语言,是语文教育的载体,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指向,是语文学习留存在学习者身上的民族精髓和精神养料。为了践行“语言为本,文化为真”的“本真语文”教学主张,笔者将课堂教学目标指向于培养学生的学力,即提高学生的阅读力、表达力和文化力,打造“为了学生”“为了学习”的课堂。下面笔者将谈谈学力课堂的基本结构与实施策略。
一、确立学习目标
美国教育家、课程理论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明确指出:“目标将成为选择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所以,学力课堂的设计是以学习目标为统领,又以学习目标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
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语文学力为高阶目标,二是以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低阶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学与导评功能。导学即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后,明确在学习过程中学什么。导评即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后学得怎么样。可见,确立学习目标不仅明确了学力课堂学什么的要求,也明确了学力课堂学得怎么样的评价标准。
二、分解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带有明确目标性的学习事件。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分解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分解主要有任务桥、任务链、任务梯等三种形式。
任务桥,即并列式任务。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在总任务下分解设计一组任务,分解的任务构成一种并列关系的任务桥,起到细化总任务的目的。
任务链,即程序式任务,指后一个学习任务紧承前一个学习任务,形成前后关联的任务链,达到有序完成任务的目的。
任务梯,即层递式任务,一个任务递进一个任务,后一个任务比前一个任务完成的难度系数大,任务与任务之间具有层层深入的逻辑关系。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五单元“活动·探究”部分有三个任务: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做铺垫,任务与任务之间构成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当然,这三种任务形式并不能截然分开,教师在设计学力课堂学习任务时,应分解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学习积累与经验,注重任务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创设学习活动
学力课堂的学习任务是有目的的学习事件,而具体的活动构成学习事件。在学习任务驱动下,教师需细化学习活动。
1.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设计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实施”中要求“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学习活动可设计为:指向阅读力的阅读与鉴赏活动,指向表达力的表达与交流活动,指向文化力的梳理与探究活动。
2.从言语实践的角度高质量落实学习活动
听、说、读、写是最为基础的言语实践活动,同时又是语文学习中的四种基本学力。听,做一个积极思考的倾听者;说,做一个自信的演说者;读,做一个好学习的阅读者;写,做一个娴熟的写作者。语文学力课堂在高质量落实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力、表达力和文化力。
3.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学力课堂最为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注重提升学生“自主”“独立”“深度”“全面”的学习品质。教师主要搭建“阅读体验”“表达交流”“探究鉴赏”“积累运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主要搭建“交流”“共学”“互助”“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要设计“质疑”“假想”“求证”“结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建构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是学生学力提升的阶梯,也是学生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脚手架。在学力课堂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预设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1.组合问题,搭建认知支架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笔者认为学力课堂首先应为学生搭建认知支架,以具体情境设计问题或任务,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学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例如,笔者设计“这是一件______的新装”“是______织就了这件新装”“又是______揭开了这件新装”三个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展开《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这三个问题便是认知支架,帮助学生发展认知,完成学习任务。
2.思维导图,搭建思维支架
思维导图是将无形的思维活动变得有形可见的一种工具。无论什么样的图式,只要能准确呈现出思维过程及思维层次,都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建思维支架。
3.方法辅助,搭建工具支架
学生的语文学力发展需要学习工具作为辅助。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学习单”为其搭建工具支架,明确活动的环节和时间,提供学习方法和示例,提高学习效率。
4.创设场景,搭建情境支架
教师创设场景,搭建情境支架,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学习活动之中。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时,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请你结合《骆驼祥子》设计一座雕塑作品放在学校的文学长廊里,并写一段说明文字。在此案例中,笔者为学生搭建起情境学习支架,激发了学生自觉阅读整本书的热情。
五、完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学生语文学力的发展情况,及时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从而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学力课堂注重对课堂教与学的检查与诊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思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多元而扎实的评价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目标评价。学习目标是教师的预设,但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导引、调控和评价。学生在学习目标中明确学什么,同时又能依据学习目标,评价自己一堂课学得怎么样。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根据学习目标,评价自己的教学成效。所以,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评价语文学习;教师依据学习目标,评价教学效果。
任务评价。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时,都依据任务下的要求,评价学习任务的达成度。此外,小组互助评价和师生共享评价的方式,也能检测任务达成度。
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和活动成效做出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多元评价。学力课堂常采用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和班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任务型的阶段评价和学习目标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
学力课堂目标指向于“为了学生”“为了学习”,将“语言为本,文化为真”的“本真语文”教学理念践行在教与学之中,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力和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