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网络的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邱志萍

2023-09-11刘举胜麦思超

人文杂志 2023年7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一带一路

刘举胜 麦思超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经济周期协同网络 瞬时拟相关系数 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7-0129-12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1月6日,中国已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①在不断扩大“朋友圈”的过程中稳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和可持续增长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加强了亚欧非沿线国家之间经济、贸易、投资、金融和产业等的合作与联系。② 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产出增长及波动同步性方面。通常而言,经济周期协同直接反映各国产出增长及波动的同步性,并揭示跨国经济政策协调性的基础条件。① 那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如何?中国在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又是哪些因素在驱动着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出发,尝试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进行系统解答。

现有关于经济周期协同的研究较为丰富,大多研究关注测算方法和驱动因素。具体而言,测算方法既包括简单相关系数、一致度指数和多动态因子模型等静态方法,也包括CM同步化指数②和瞬时拟相关系数③等应用广泛的动态方法。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资本传递和国际产业结构变化等方面。④ 此外,一些学者还关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问题,如崔琪涌等发现中国与沿线东南亚、中亚和南亚国家具有较高的经济周期协同性水平;⑤朱健齐等发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存在阶段分区特征,“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对各国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了不同影响。⑥ 黄赜琳和姚婷婷认为双边贸易和金融一体化强化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周期协同性,而专业化分工、双边直接投资、制度距离和货币政策协调性则降低了协同性。⑦然而,这类研究仅关注一国与他国之间单方面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并未揭示各国之间实际存在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

随着全球价值链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不断加快,国家间产出波动的周期性和相关性趋势愈加显著。作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问题研究的关键在于揭示国家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⑧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问题,即以各个国家为节点,以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为连边,依靠协同性关系矩阵来构建经济周期协同网络,并选取网络密度、平均路径长度、中心性、核心边缘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指标考察国际经济周期协同网络的结构特征。⑨ 而在“一带一路”研究方面,杜金柱等发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周期协同网络密度和集聚系数均有所提高,“一带一路”倡议也强化了各国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⑩Qiu和Mai考察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网络的结构特征,但未进一步探讨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的驱动因素。⑾

综上,现有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并为本文在理论与实证分析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现有研究局限于经济周期協同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并未深入考察经济周期协同网络的驱动因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注仍较为匮乏。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在于:第一,基于多国对多国的关系视角,构建一个旨在分析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网络的理论框架,重点研究2000—2021年“一带一路”沿线53个样本国家经济周期协同网络,并揭示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与影响;第二,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网络的结构特征,借助多元回归二次指派程序(MultipleRegressionQuadraticAssignmentProcedure,MRQAP)方法识别协同网络的驱动因素,并进一步讨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后不同时期的差异。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本文为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作用和加强沿线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提供了新的政策依据。

二、理论框架

随着全球价值链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不断加速推进,国家间的产出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和相关性。经济周期协同性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不同国家实际经济增长变动在方向和波幅上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通常以双边产出的相关性来反映经济周期协同性程度。国家间产出波动的相关系数越大,两国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程度就越高。已有文献大多认为跨国经济周期协同性不仅受到全球性共同冲击(如金融危机和技术革命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产业结构等因素有重要联系。具体来看,双边贸易强度通常通过“共同需求”和“生产率溢出”等机制显著强化经济周期协同性,但会因不同贸易模式和贸易产品类型而发生改变。双边投资流动通常通过跨国公司、金融资产变动和技术扩散等机制显著强化经济周期协同性,但会因不同投资类型而产生不同影响。双边产业结构越接近,受到共同外部冲击的概率越高,会导致更高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但二者关系也可能不确定。①

除此之外,双边金融一体化、经济发展差异、政府治理差异、政策协调性与差异、地理及历史因素等也会对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重要影响。具体来看,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都有可能强化或弱化经济周期协同性,②也会因为金融市场类型和经济周期阶段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性影响。③ 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和产品供需差异,进而作用于经济周期协同性。从国家间制度协调性因素来看,双边政府治理差异越大,治理协调性就越弱,进而弱化经济周期协同性。④同时,诸如双边区域贸易协定、区域性货币联盟和国家间政策协调性(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性)等因素也将深刻影响经济周期协同性。⑤ 此外,地理与历史因素(如地理接壤、地理距离和殖民历史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国际经济活动,并对双边产出变动产生一定影响,导致经济周期协同性发生变化。

上述分析讨论为本文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合上述分析和框架图(见图1),本文通过适当归纳和总结,从“关系”的角度阐述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同性的驱动机制。具体而言,本文将国家i和国家j之间实际产出增长变动引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表示为BCS,并可以通过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强度Trade、产业结构差异Indus、国际直接投资Inves、金融一体化Fina、经济发展差异Ecod、国家间制度协调性因素Inst、地理及历史因素Geh等进行解释。上述因素不仅揭示了国家i和j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而且能够解释两国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问题。① 依据现有文献可知,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一国与其他多国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但这不足以准确刻画诸多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网络。因此,为揭示这类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协同性关系,有必要从多国与多国之间的关系视角进行考察。虽然上述简明的分析框架仅考虑了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但同样适用于拓展至N个国家与N个国家之间的情况。此时,N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同样可以通过上述存在某种关系的驱动因素进行解释,这与社会网络分析范式相契合,并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测度

借鉴Duval等的做法,②本文采用瞬时拟相关系数(InstantaneousQuasi-correlation)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周期协同性。该方法无须考虑窗口期和滤波方法的选择,避免了人为参数设置和原始数据失真等问题,因而被广泛地使用。③ 该方法计算公式为:

3.数据说明与来源

参照中国“一带一路”官网公布的沿线国家,综合考虑实证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最终以2000—2021年“一带一路”沿线53个样本国家(参见表3)为研究对象。本文所需的各国实际GDP、现价GDP、人均GDP、工业产值、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持有国外净资产、财政支出和广义货币量等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进出口贸易数据整理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地理及历史变量的相关数据来源于CEPII数据库。

四、经济周期协同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1.整体特征分析

由圖2可知,样本期内网络密度保持在0.3至0.6之间,整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仍处于弱联结的状态。具体来看,2000—2007年网络密度整体波动上升;2008—2014年网络密度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这主要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2014—2021年网络密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与“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五通”政策的顺利实施有着密切关系。此外,样本期内集聚系数呈现升降并存的波动变动趋势,整体数值偏大(在0.9附近);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较小(在1至1.6之间),整体呈现升降并存的波动变化趋势。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网络呈现出较大集聚系数和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因而具备典型的“小世界性”结构特征。相比2000—2013年,2014—2021年网络的密度和集聚系数均有所上升,而平均路径长度有所下降。这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沿线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的紧密性和集聚性有所强化,同时协同性关系传递路径有所缩短。

基于Ucinet6和VOSviewer1.6软件,本文得到两个时段的网络子群结构,①以及2014—2021年的密度矩阵变化及其板块划分(见表2)。据此可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网络结构由大分散与小聚集并存的四大子群构成,具有典型的社团分化特征。网络中社团之间存在相互整合分化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在2014—2021年形成了以双向溢出板块和经纪人板块为主体的网络结构。同时,不同板块之间的联系紧密度及其变化存在较大差异,而板块内部协同性关联的紧密度明显更高。

从子群结构变化来看,2000—2013年网络的结构以板块3和板块4为主体,2014—2021年则以板块1和板块2为主体。从密度矩阵变化来看,相比2000—2013年,2014—2021年板块1、板块2和板块4的内部协同性紧密程度较大,且实现了较大的增长,而板块3内部协同性关系的紧密程度较小且提升较小。从板块关系划分来看,2014—2021年板块1的节点数最多(22个),内部接收和对外发送的关系数基本相一致,属于典型的双向溢出板块。板块2的内部接收和发送的关系数均较大,同时期望与实际关系比例均较高,属于经纪人板块。板块3的节点数减少了15个,其接收的关系数远小于发出的关系数,属于净溢出板块。板块4的节点数仅为4个,其内部接收关系数远大于发出数,因而属于主受益板块。鉴于此,相比2000—2013年,2014—2021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网络的社团结构特征较为突出,并在空间上形成了以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沙特、土耳其和俄罗斯等重要节点国家为主体的辐射关联结构。

2.个体特征分析

基于Ucinet6软件本文计算得到历年各国中心性水平指标值,表3汇报了两个时段下沿线各国及所在地区的中心性均值结果。据此可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网络中各国中心性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对应特征向量中心性与中介中心性的表现并不完全匹配。同时,相比2000—2013年,2014—2021年沿线国家特征向量中心性水平整体未发生明显变化(仅-0.001),而中介中心性水平整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东亚、中亚和中东欧国家在整个网络中的影响力较为突出,东亚、南亚、中亚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中亚和东南亚国家中介中心性水平实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并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而西亚与北非国家的作用明显减弱。

进一步比较發现,通常产出规模较大且经济增长前景越好的国家,特别是对全球及“一带一路”沿线产出增长贡献越大的国家,其与其他沿线国家产出增长协同化发展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可能在网络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力,特别是中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等国家。同时,一些国家不仅与产出规模较大国家地理临近且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较为密切,而且也与区内经济欠发达国家保持一定的经济贸易合作,因而有可能成为传递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经济产出波动关系的中介,进而表现出较好的中介中心性水平,比如中亚地区(如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东南亚地区(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和新加坡)和中东欧地区(如拉脱维亚、摩尔多瓦等)。

由表4可知,样本期内中国的特征向量中心性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中介中心性水平呈现升降并存的波动变化趋势。进一步比较发现,中国的特征向量中心性与中介中心性大致表现出类似的演变趋势,但特征向量中心性水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排名更靠前。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2008—2011年中国尽管也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借助“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发挥了较强的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波动“独立性”,①进而能够在网络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可见,中国在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网络中的相对影响力明显得到提升,最终占据了网络的核心主导地位,但所发挥的枢纽作用不太稳定。这可能的解释有:第一,样本期内中国经济实力的明显提升,对全球产出增长有着较大的贡献,并引领各国实现产出增长协同发展;第二,“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产出联系,促使中国在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中发挥重要影响力;第三,“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不同类别的区域组织,并在经济、政治、制度、社会和历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限制了中国调节和传导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的能力。

五、经济周期协同网络的驱动因素分析

借鉴宋旭光和赵雨涵的处理方式,②本文计算样本期内各变量矩阵数据的平均值,然后进行MRQAP估计得到基准估计结果,进而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分阶段讨论(见表5)。为便于不同变量估计系数做比较,这里着重展示和讨论标准化后的估计系数的结果。

1.基准结果分析

由表5可知,双边贸易强度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双边商品贸易强度将显著强化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这与现有大多研究结论相符。沿线国家双边贸易强度能够扩大双边共同商品需求范围,增加双边贸易福利,有利于强化双边经济增长协同性关系,③进而从侧面论证了贸易畅通在实现沿线国家产出共同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产业结构差异性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双边产业结构差异越大,产业分工专业化程度越明显,将显著弱化沿线国家协同性关系,这与李林癑和路平的研究结论一致。④ 这可能是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的要素禀赋差异,易导致不同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和差异化生产模式,进而不利于加强沿线国家协同性关系。

双边直接投资和金融一体化的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以国际投资差异性和国际金融关联性为表现形式的跨国资本流动并不会显著影响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这可能的解释有:一方面,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都有可能强化或弱化经济周期协同性,同时资本的跨国流动会引起“资源重配”和“资源转移”效应,进而无法显著影响经济周期协同性;①另一方面,大多沿线国家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仍较差,国际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缺乏完善的资本监管制度和信用体系,这将不利于提升国际资本配置能力与效率,②进而导致这两类跨国资本流动无法显著影响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经济发展差异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双边经济发展差异越大,将显著增强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这可能是因为沿线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较少而欠发达国家较多,基于禀赋优势形成的专业化经济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有助于双边通过生产分工和贸易与投资合作建立经济联系,进而强化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

从国家间制度协调性来看,政府治理差异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双边政府治理差异越大,越不利于双边产出增长协同化发展,与刘德学等的研究结论类似。③ 其原因在于沿线国家双边治理差距越大,一方在政局稳定性、监管能力和法制体制等方面,相比另一方会具有鲜明的优势,国家间治理政策的协调能力就越弱,这将加剧双边产出增长的波动差异性。财政政策差异性的系数显著为负,货币政策差异性的系数不显著,表明一定程度的双边财政政策差异性显著弱化了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而双边货币政策差异性则无法显著作用于沿线国家协同性关系。这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尽管各国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在各国外汇市场及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大,使得政策效应形成相互联系,为强化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提供可能;另一方面,现有统计数据表明,沿线国家间跨国资本流动明显少于发达国家之间资本流动,使得区内跨国资本关联性偏弱,进而导致货币政策差异性无法显著影响沿线国家协同性关系。区域贸易协定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沿线国家之间是否签订及实施区域贸易协定并不会显著改变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这可能是因为沿线国家之间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整体层次偏低(如局部自由贸易协定PSA和关税协定等),所覆盖的空间范围相对较小,导致对沿线国家整体产出增长协同的影响相对有限。

从地理及历史因素来看,地理距离系数显著为负,共同边界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表明沿线国家协同性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地理距离衰减特征,但并不受沿线各国行政边界的显著影响。同时,双边在1945年后存在殖民历史关系,以及曾经为同一个国家均正向显著作用于沿线国家协同性关系,对应影响程度偏小。通常而言,殖民历史和国家从属关系会促使双边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产生较强的联系,形成相似的经济发展体制和产出增长模式,有利于增强双边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

综上,双边贸易强度、经济发展差异和历史类因素将显著强化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而财政政策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政府治理差异和地理距离等因素则显著弱化了协同性关系。从绝对影响程度看,双边产业结构差异性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政府治理差异、双边贸易强度、财政政策差异性、地理距离和经济发展差异,而历史因素的影响最小。

2.稳健性检验

基于MRQAP估计方法,本文从替换关键变量和无权矩阵估计两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最终结果报告于表5的右半部分。替换关键变量方面,借鉴黄赜琳和姚婷婷的做法,①采用CM同步化指数再次测算沿线国家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无权矩阵估计方面,除区域贸易协定和历史因素等变量外,对其余加权矩阵变量均进行二值化处理,进而得到无权矩阵变量。表5显示,各变量的作用方向、相对影响大小和显著性水平基本与基准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进而验证了基准结果的可靠性。

3.分阶段讨论

本文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实施为分界点,分別从金融危机前后和倡议实施前后等阶段进行估计,以识别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差异(见表5)。总体而言,尽管不同阶段下各变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双边贸易强度、产业结构差异、财政政策差异和地理距离始终是显著影响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的重要因素。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看,在危机前的2000—2007年,双边贸易强度和殖民历史关系显著强化了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而产业结构差异、财政政策差异和地理距离显著弱化了沿线国家协同性关系。在危机后的2008—2021年,双边贸易强度、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发展差异和货币政策差异显著强化了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而产业结构差异、金融发展差异、财政政策差异、政府治理差异和地理距离显著弱化了沿线国家协同性关系。可见,相比危机之前,2008—2021年双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性、经济发展差异、国际直接投资、政府治理差异和区域贸易协定等因素的作用愈加突出,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引发沿线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跨国资本流动的形式迅速传导各国经济系统内部,直接影响着各国产出增长趋势;另一方面,为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后危机时代下大多沿线国家加快完善财政与货币政策体系,加强跨国资本流动和国际投资的管理,不断增强了包括货币与财政政策、政府间协同治理、区域贸易协定在内的国际制度性协调和联系,尽可能确保各国产出同步增长。

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来看,在2000—2013年倡议实施之前,双边贸易强度、国际直接投资和殖民历史关系正向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而产业结构差异、财政政策差异和地理距离显著弱化了沿线国家协同性关系。在2014—2021年倡议实施之后,双边贸易强度、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发展差异、货币政策差异、区域贸易协定和共同国家关系显著强化了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而产业结构差异、金融发展差异、政府治理差异、财政政策差异和地理距离显著弱化了沿线国家协同性关系。可见,相比倡议实施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双边贸易强度、产业结构差异、经济发展差异、货币政策差异、政府治理差异和区域贸易协定等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强。这可能的解释有: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不仅强化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制度性协调(如签订“一带一路”备忘录),增进了双边经济贸易合作与联系,而且为推动沿线国家之间实现共同增长提供重要平台;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实现沿线国家共同增长与共同繁荣,始终积极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进行建设,其中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三个方面为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结论主要有: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网络的内部协同性关系仍不够紧密,具备典型的“小世界性”的结构特征,“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的紧密性和集聚性有所强化;第二,沿线国家的中心性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点,在网络中的相对影响力与中介作用并不完全匹配,尽管中国在网络中相对影响力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但其发挥的“枢纽”作用仍偏弱;第三,双边贸易强度、经济发展差异和历史类因素将显著强化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而双边财政政策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政府治理差异和地理距离等因素则显著弱化了协同性关系,这在替换变量和采用无权矩阵估计后依然成立,从绝对影响程度来看,双边产业结构差异、政府治理差异、双边贸易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第四,尽管不同阶段中各变量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差异,但双边贸易强度、产业结构差异、财政政策差异和地理距离始终影响着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双边贸易强度、产业结构差异、经济发展差异、货币政策差异、政府治理差异和区域贸易协定等因素对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日益增强。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应继续发挥中国在沿线国家协同网络中的核心影响力,增强中国在沿线国家协同性关系中的枢纽协调作用,加强同沿线各国在抵御风险冲击方面的合作。一方面,要提升中国在协同网络中的纽带作用,发挥应有的双向溢出效应,增进沿线重要节点地区及国家的协同网络的辐射效应;另一方面,应构建互信对话与沟通机制,灵活应用系统性经济风险防范工具,加强同沿线国家开展抵御经济风险的合作,逐步消除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第二,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经济与产业合作,增进双边贸易合作关系及其辐射范围,提高国际金融的开放程度,加快推进高质量自贸易协定的签订与实施。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同愿景,加快推进多元化专业化的国际产业合作,发挥设施联通与贸易畅通在进一步扩大贸易“朋友圈”的作用,消除双边贸易壁垒和降低交易成本,加快高质量自贸协定的签订与实施。进而,可借助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构建完善的丝路金融生态体系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机制。第三,应加强各国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性,探索和建立沿线国家治理体系的交流协作机制,增进各国在民心和文化等方面的沟通。可借助亚投行、“丝路”基金和高峰论坛等平台,加快强化沿线国家经济政策及制度体系方面的协同性,建立完善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降低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和不确定性风险。要充分发挥资金融通和政策沟通的联动作用,并在跨国资本流动、经济政策协同性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作者单位:邱志萍,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刘举胜,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麦思超,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牛泽东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一带一路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