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探索

2023-09-11杨文颖

陕西教育·教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题目支架情境

杨文颖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是“由点及面”高效建构知识体系、深化考题认识、限时限量训练、提升答题技能的过程,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承载着指导学生内化知识到外化考试技能的重要过渡任务。笔者在此针对二轮复习的基本原则提出自己的认识,并就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一、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的基本原则

(一)多途径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什么,并且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事实上,全面准确了解学情在高三二轮复课过程中尤为关键。只有把握了学情,并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有针对性地予以引导,才能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借助考试答卷,把握学生的知识盲点。试卷作答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透过试卷评析能够精准掌握学生复习的盲区。以古代诗歌鉴赏为例,在苏轼《吴中田妇叹》的诗歌阅读训练中,针对“宋人评此诗说,安石新法虽有弊端,东坡亦言之过甚。你如何看待苏轼在此诗中表达的情感”一题,学生的答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详细分析诗句并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另一类是围绕题目中的“言之过甚”进行分析。可以说,前者表现出学生对诗歌情感总结的良好意识,后者则体现出积极捕捉题目信息的优秀习惯。但是,以上两类答案都不够全面。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未能把握题目中“你如何看待”的关键要求。这个题目要求学生针对诗人流露出的观点态度进行客观评价,也是考查学生能否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认知能力,指向核心素养之“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据此,后期复课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认知思维的训练。

二是关注学习过程,直面学生的学习困境。对学生复习资料的完成情况和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关注,很容易发现一些学生乐于集体回答问题,一旦被要求独立表达却流露出畏难情绪,这是陷入了一种“表达障碍”的困境。这种表达障碍累日而积,在试卷上的“语言文字运用表达”就表现得比较突出。以图文转换题为例,学生介绍画面内容时停留在对构图要素描述的层面,不能细致思考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未能合理地联想以使表达更趋整体性。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语言水平还停留在现实备用层级的简单表述,与合理连贯得体的书面规范表达尚有距离。可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始终是语文课堂的夯基要素,高考复习课亦要将其贯穿始终。

三是依据学生反馈,了解能力的提升瓶颈。通过周考、月考和自我检测等方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要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助于精准确定教学新基点。例如,在文言阅读训练中,学生普遍反映出《通鉴纪事本末》的语段理解难度大,而《汉书》《史记》《宋史》等史书中的人物传记类文本比较好理解,分析概括和翻译题目得分率也较前者要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受多年高考命题趋向的影响,学生对于人物传记类的文言语段训练较多,梳理人物、时间及事件脉络的能力较强,而对于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如《通鉴纪事本末》的阅读比较陌生;另一方面根源于学生读史的眼界比较狭窄,一部分学生甚至仅仅通过零碎的试题语料阅读中华历史。由此可见,后期的复习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甚至有意识地节选《通鉴纪事本末》语段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读懂以事件为核心的叙议结合类文章,侧重探究对人物事件蕴藏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形成对文章“事理”的准确认知。

(二)善思考讲究策略,事半功倍

知识注重前后勾连,切忌零散采摘;复习注重融会贯通,避免就题说题。于二轮复习之际,“瞻前顾后”尤不可少,即把之前的必修选修教材与眼下的各个考点加以联系,以强化所学知识。同时,在复习知识的选择方面亦要做到“瞻前顾后”,即在了解之前常考必考的知识之余,也要适当地关注未来知识的考查方向,做到知识不漏习、不盲学。

学过的知识需经一番加工方能化为能力,做过的题目要予以总结归纳才能获得技巧。二轮复习更是一个专题训练、专门提升的过程,其中点石成金式的提炼升华必不可少。复习过程中,必要地回顾所讲知识、所练题目,将繁杂的资料予以整理归纳,总结出有共通性的题目加以强化训练,发现规律性的答题技巧加以升华点拨。

全方位精选试题,提高训练效益。复习是知识的回炉,亦是基础的升华,少不了过关斩将的题目训练,而面对铺天盖地的试题,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试题选择方面,不宜贪多、不可囫囵。精选原则有三:一是选择检验效度高的基础题目,既利于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便于夯实基础、落实根本。二是选择能举一反三的典型题目,做到以点带面、类型辐射,便于系統掌握题型。三是选择适于能力提升且较为灵活的经典题目,此类题目在知识深度、思维效度和思想考查方面均有较高要求。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复习策略探索

坚持科学复课原则的同时,更要强化指导,带领学生运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将一轮复习网罗到的碎片化知识点建构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再将知识体系中的疏漏点集中攻克补充完善,完成复习的第二轮循环。

语文“项目式”学习依托学科的“项目式”特征,如明确的核心知识、整体的驱动任务、持续的实践研究、有效的全程评估,其重要功能是促进“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考试评价”的一体化,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中引进“项目式”学习法,师生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围绕既定的复习专题,合作设计学习项目,并在项目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整合学习资源、感受真实情境、体验实践乐趣,进而获得丰富而深刻的知识复习体验,最终以思维导图、试题变形编写和作文展示等方式输出产品,达到融通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目的。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二轮复习主要包括情境设置、活动参与、问题消解、产品输出、评价反馈五大环节。其中,项目情境围绕复习的专题设置;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越俎代庖,而是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团队协作中发现问题立即请求援助,教师适时搭建活动支架,化解问题;输出产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复习专题制定具体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给予多元评价,评价素养提升程度的标准参照有四:参照学生过去的学习水平,参照学习团队的平均水平,参照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参照模拟考试的答卷情况。

在此,以古代诗歌鉴赏为例,简要介绍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二轮复习实践过程。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是鉴赏古代诗歌教学的核心目标,据此确定咏物诗鉴赏教学的子项目为“欣赏物与诗心碰撞之美”,并依照以下环节开展学习。

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催化学生进步的项目活动情境。以“当自然万物遇上诗心”为主题情境,并鼓励学生对此情境做简要说明,侧重认识诗意化的语言表达给整个活动提供了一个生动轻松和富有联想的氛围,且巧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明确活动的驱动任务,其一是鼓励学生寻找那些被诗人青睐的事物并总结它们的特点,其二是鉴赏并体会诗人“神与物游”的境界,感受诗人寄寓于物的独特思想,其三是通过题目训练和变形练习,发现咏物诗鉴赏的常见误区,并指出应对策略。

搭建支架,化解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搭建哪种支架以及何时搭建学习支架是通过教师密切关注活动、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程度来确定的,支架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消解活动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一般而言,在项目活动起始阶段,教师要依据学情预设核心支架,做好活动的指导准备。

例如,教师搭建思维支架,指导学生运用交叉思维的方法去鉴赏咏物诗。所谓交叉思维,是指从一头寻找答案,在一定的点暂时停顿,再从另一头找答案,也在这点上停顿,两头交叉汇合沟通思路,找出正确答案。在咏物诗鉴赏中,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形象物之特点”和“抽象志之寄托”为思维的两个端点,并结合注释和相关诗句寻找两个端点的交叉汇合点。举刘长卿《上礼部李侍郎·白鹭》一例,首先,明确咏物诗讲究“粘脱自如”的特点: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它。其次,引导学生概括白鹭形象的特点:亭亭独立,延颈盼望,身处困境,寂寞沉思,渴望借万里长风助己振翅青云。再次,结合相关背景简要说明作者宏图大志在胸中,盼望机会到来直上青云。最后,将白鹭延颈骋思的形象与作者等待时机的现实交叉融合,理解诗句中的深意。经过以上分析,学生很容易判断相关鉴赏中“‘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寒孤’”二字透露出久待不至的凄凉落寞”的分析是思维混乱不合逻辑的,合理的解释是:“白鹭”是物象,“诗人”在诗外,并未和白鹭之间产生交集,故而,延颈盼望的是“长风”而非诗人。

输出产品,验证活动的效果。诗歌鉴赏板块输出的“产品”主要包括制作思维导图、拟写鉴赏文字和试题变形与答案拟写三种形式。不同的形式落实不同的素养要求,制作思维导图主要是希望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查阅资料,整理归纳古代诗歌审美鉴赏的基本方法和知识要点;拟写鉴赏文字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要领和提高鉴赏语言的表达能力;试题变形与答案拟写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认识设题思路和解题思维。

对学生输出的产品进行科学的评价反馈。评价以肯定为主,同时重在点拨提升。比如,在学生学会鉴赏咏物诗之后,顺势指导其对比鉴赏题画诗。题画诗与咏物诗有相通之处,鉴赏时须分清楚“画境”和“实境”,同样可以利用交叉思维。如2019年全国一卷陈與义《题许道宁画》一诗,选项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显然是混淆了真实景和画中景,诗中“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之“窗”是形象地将画作比作一扇窗户。这样一番评价反馈,重在总结已学知识并提供新思路,使得项目活动之间能有效衔接,学生学习能够举一反三。

三、“项目式”复习的支架要点说明

学生参与活动完成复习项目过程中的支架需要教师搭建。以下依照学科试题的不同板块,对“项目式”复习的支架要点做简要说明。

(一)一般论述类阅读:阅读鲜活的语料,增强信息的前认知

一般论述类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皆属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范畴。既为实用,就意味着其具有与时俱进、随时变化的特点。在项目活动中,教师搭建语料阅读支架,指导学生搜集并关注最鲜活的时事、科研和文化传承热点,帮助学生理解核心观点、重要概念和前沿思维。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新时代信息的前认知,因为阅读是建立在语言感知基础之上的,对于重要概念甚至主流观点的认识,可以化解学生阅读中的陌生感,从而易于进入到文本语境中。

例如,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的论述类阅读文本选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文中的重要概念是“数字人文”,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将阅读视野延展到最新的科研论文领域,同时将科学研究与学生所处的“数字时代”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对“人文计算”的前认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穿越题目的迷雾,鲜明表达正确认识

散文和小说是高考常考的文学体裁,散文的形散神聚和小说的扣人心弦都是其鲜明的特征。以“项目式”学习来梳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和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完成的任务。复习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并进一步根据题目要求表达自己的认识,为此教师要搭建两种支架来促进活动任务的完成。

一是标题解读支架。如分析契诃夫小说《供应家具的房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家具”在文中哪里出现?与“家具”相关的内容都暗示着什么?“家具”在文本中的作用何在?在一系列的追问之下,学生渐渐明确该小说以看似可有可无的家具巧妙设置悬念,耐人寻味。二是题目解读支架。同样以《供应家具的房间》为例,其中一个题目为“不少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寓意深远,旅馆、没有出场的姑娘、作为‘寻找者’的年轻人,充满了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对评论家所说的‘象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这个题目是考查学生对文中出现的事物和人物象征意义的解读,学生在作答时普遍能够分别解说,只是多数学生忽略了“没有出现”这个修饰定语,未能看到小说中希望的破灭。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穿越题目的迷雾,鲜明表达正确认识。

(三)古代文言文阅读:寻找恰当的方法,把握语言的最本质

文化传承,古文与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表达思想的本质不变。阅读文言文就是在追溯语言的过去式,穿越到昔日的情境中解读古人的思想。所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把握句子停顿、识别文化常识和分析翻译是关键。

搭建情境支架,围绕关键人物的角色身份、核心事件的逻辑关联和行为结果的合理推断这三个核心要素来复原故事,再现情境,理解文本,揣摩语意。例如,鉴赏2021年全国乙卷《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把握“君臣论治之守正道”的主题情境,还原魏德深奉公守法、树立好官员形象,隋炀帝时百姓因灾危及性命、李密“开仓赈济”颇得人心,李渊采纳裴寂之言(开国皇帝唐高祖善于纳谏)留下美名等故事,让学生从根本上读懂文本。

搭建语言支架,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去探寻语言的本质,如成语里的文言词“严惩不贷”和“责无旁贷”之“贷”的语意区分之类的总结归纳,又如现代语境中复活的文言词语“赓续”等的探究思考。

(四)语言文字运用:回归真实的情境,符合基本的情和理

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去解读才有意义,脱离了情境的语言是没有存在价值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目的情境主要包括指向逻辑思维与表达习惯的语法情境、指向细微表达与特定含义的语意情境和侧重体现价值认识的态度情境。

特殊情境的辨别是教师搭建支架的基点。如图文转换题之介绍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内容,学生能够发挥想象用比较通顺的语句描述内容,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未能把握画面的主题,描述中没有凸显随山泉而荡漾的蛙声。为此,教学的支架就指向了情境主题之画面特定含义的回归。

基于学情把握的高三语文教学,运用“项目式”学习法实施二轮复习,重在引导学生借助教学支架的引领,在专题任务的驱动下团队协作完成对知识考点的认识,进而形成答题的自觉意识和合理思维,顺利完成从技能指导到能力驯育的升华。

作者单位   陕西省洛南中学

猜你喜欢

题目支架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