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县域培智学校校本课程探索与开发
2023-09-11张占平
张占平
陕西省眉县特殊教育学校立足于西部县域培智教育发展实际,通过构建一套适宜于西部农村县域培智学校的课程体系,编写一系列培智教育校本教材,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特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使培智学校管理更加精細化。
一、西部县域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整
培智学校功能部室多、课程类型多、内容庞杂、相互交错。但目前有些学校只开设了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教学内容不是难就是简,不是无从下手就是率性而为,不少学校还停留在“看护孩子”层面,缺少文明礼仪、安全卫生、生活自理、习惯养成等生活常识和地方特色、个别化训练、职业技能、社会实践等专业课程。
(二)教材不全面
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6年教育部发布实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审定培智教材陆续发行,但目前只有三种,远远不能满足培智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所以必须用校本教材来补充,以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
(三)个别训练不重视
智力障碍学生身心特点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有的语言存在障碍,有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感觉失调,有的精细动作差,有的大肢体运动能力差……这就需要先评估后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残疾类型和程度,康教结合、缺陷补偿、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地设计个别化训练课程,给每个孩子最适合的教育。但目前大多数县域培智学校受普通中小学教学影响,存在重文化课学习轻个别化训练倾向。
(四)地域特色不鲜明
西部地区农村生活、风俗习惯差异大,地域特点鲜明。但目前,各培智学校只简单开设国家一般课程,没有探索开设体现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这远远不能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因为,国家一般课程体现的只是最基本的认知和技能需要,难以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每个学生,如果没有体现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加以补充,培智教育就难以接地气,更难以做到因地制宜,以生为本。
(五)课程实施不规范
办好特殊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目前培智学校教师大多为普通学校转岗而来,欠缺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加之又深受普校教学习惯影响,容易遵循普校上课习惯与内容安排教学,带有一定盲目性,把教孩子变成了“看孩子”,上课“临时起意”,缺乏逻辑性与科学性,教学过程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二、西部县域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
针对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从培智教学、学生发展、融合教育需要出发,遵循紧扣课标、补偿缺陷、适应社会、利于就业的原则开发一套完整的适合于培智教育的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尝试探索。学习借鉴优秀学校做法,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尝试开设家政、心理、语训、烹饪、感统、串珠、康复等个别化训练课程。
第二阶段:开发完善。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一般课程及选修课教材,使国家课程得到全面完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丰富个训课类型;增设烹饪、情景、感官、蒙氏、个训、律动、美工、康复、家政、洗车、阅览、计算机、猕猴桃种植等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课程。
第三阶段:检验推广。因为笔者所在校是宝鸡市区域内培智教育起步最早的,所以相继成立的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凤翔县特殊教育学校、岐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来校参观学习,学校的校本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三、西部县域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变化
(一)课程体系变化
培智教育课程设置应体现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原则,笔者所在围绕生活适应这一核心,以一般性课程为基础,穿插个别化训练课程,补充职业技能课程,点缀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了功能上相互补充,空间和时间上相互穿插,全方位、立体式的课程体系。
一般性课程:生活语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生活数学增强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生活适应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必备的适应性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劳动技能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绘画与手工促进学生的手眼协调,培养动手制作能力,提高审美能力;运动与保健发展学生的体能,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唱游与律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个别化训练课程:心理疏导通过对情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使其情绪得到有效抑制;康复训练通过对脑瘫儿童进行训练,促进其肢体康复;感觉统合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前庭觉、本体觉、触觉等感觉失调得到改善;蒙氏教学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训练通过语言训练仪对发音不准、言语困难学生进行矫治;多感官训练通过波运动游戏、手掌感知游戏、音乐互动游戏等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进行刺激,改善学生手眼协调能力、注意力;自闭症干预训练通过一对一的训练,促进自闭症学生的教育康复;手工串珠是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精细动作的能力。
职业技术课程:洗车组学生练习洗车的流程及要领;烘焙组学生学习面包、蛋糕、桃酥的制作流程和用料配比;烹饪组学生学做煎饼、油饼、饺子和主食制作、家常炒菜;陶艺组的学生学习简单陶器的拉胚、绘图、上釉、烧制技艺;猕猴桃、瓜果种植组学生学习猕猴桃瓜果蔬菜的施肥、授粉、疏果、修剪等技能。
社会实践课程:生活自理课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生活体验课训练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能力;外出研学课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社会的美好;阳光少年评选激励学生自我提高,积极进取;安全教育课培养学生自救、自护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实施变化
一般性课程:学生每天上7节课,第一节课到第五节课统一上一般性课程,一周总计上24节课。
个别化训练课程:在上一般性課程的同时,安排专业教师根据评估结果,在全校范围内选取言语、注意力、心理、感觉、运动、情绪和认知等方面有缺陷和障碍的学生,开展“一对一”个别化训练。
职业技能课程:每天的第六和第七节课,把全校学生根据兴趣和潜能编入美工、舞蹈、经典诵读等兴趣小组或烘焙、陶艺、烹饪、种植、洗车、家政等职业技能训练小组进行培训。
社会实践课程:由不同教师担任,如生活自理课程由生活教师在饭后和就寝前指导学生落实;生活体验课程由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自行安排,每学期不少于4次;外出研学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每学年一次;阳光少年评选、安全教育、文明礼仪、美丽家乡等课程由班主任、政教处、科任教师通过晨会、班队会、课堂教学落实。
四、西部县域培智学校校本课程成果与反思
(一)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点
一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首先通过一般性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其次通过个别化训练课程补偿学生缺陷,最后通过职业技能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生存自理能力,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奠基。
二是编写了一系列培智教育校本教材。紧扣课标,遵循培智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经过探索和实践编写校本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
三是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学校在学期初对全体学生的语言、运动、感知、认知、社交、生活自理六大领域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由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期末再对六大领域能力进行复评,对比两次评估结果,结合期末各科检测成绩认定教师的教学质量,纳入绩效考核,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对学生评价可以采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从学习、生活、文明、艺术、自主管理五个方面开展综合评价,激发学生进取的动力,增强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信心。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
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智力残疾学生卫生脏乱差、行为习惯散漫也得到一定改变。绝大部分学生会简单的数数、计算、阅读、写字,并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二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明显提升。狠抓校本培训,每周安排教师上公开观摩课,教研例会开展课程开发、教学心得、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交流,期末组织教师编写、讲评校本教材;每学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是学校的管理更加精细。学校建立各项民主、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坚持校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创建陕西省示范特教学校。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笔者所在学校被授予陕西省特殊教育示范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成果也受到赞誉,发挥出引领示范作用。
(三)反思
首先是教师数量配备不足,专业教师缺少,造成部分个别化训练课和职业技术课教学效果不佳,今后需继续加强教师培训,积极招聘专业教师,提高课程质量。其次是开发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今后还需要对送教上门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探索。最后是编写的校本教材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修订完善。
作者单位 陕西省眉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