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2023-09-11江霞英何庆芳
江霞英 何庆芳
【摘 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积极创设条件开展全员参与的班级合唱”,首次明确定位了合唱教学。新课标尤其突出了班级合唱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教学内容,是面向全体、实现全员参与的重要美育载体。为此,音乐课程要高度重视班级合唱教学。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不断提高班级合唱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新时代中小学美育“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班级合唱 合唱能力 训练步骤 训练方法
积极创设条件,广泛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教学,“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让所有学生都能亲历合唱的美好,这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开展班级合唱教学,推进班级合唱训练常态化?笔者从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训练的步骤和方法。
一、训练初期——播撒种子
1. 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与动力。正确的歌唱呼吸,是掌握歌唱技能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意控制呼吸量的大小,让呼吸随着音的强、弱、高、低、长、短变化而变化。
(1)膈肌控制训练。横膈膜呼吸法就是胸腹式呼吸法,气息下沉,有明显的呼吸支点。气息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入模仿小狗喘气的游戏,让全体学生模仿小狗喘氣,并请模仿得最好的学生示范;摸摸肚子和腰部,体会模仿小狗喘气时的腰腹变化;一起模仿、反复体会。然后,教师根据合唱曲目的要求,让学生跟着教师弹出的节奏进行练习,“小狗”喘气的频率随着节奏快慢的变化而变化,在自然而然中完成训练。
(2)气息控制训练。可以采用以“声”带“动”的方法,这里的“声”是指教师的琴声或歌声,“动”是指团员的呼吸。如气息的连贯控制训练时,教师可以选用歌曲《送别》的旋律,通过弹奏旋律或演唱歌曲,从一小节一个呼吸过程(即一小节吸气,一小节呼气),慢慢扩展到四小节一个呼吸过程(即两小节吸气,两小节呼气)。
2. 音准训练。
(1)轻声歌唱训练。这是训练学生“高位置”演唱技巧的一种科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内在听觉。
课堂上教师可作示范,指导学生仿佛在同距离较远的朋友说“悄悄话”,像含着一口水的感觉,又像打哈欠。笔者经常尝试让个别声音“冒泡”的学生,到音乐室的角落练习“悄悄话”,让他们对同学说“悄悄话”,唱“悄悄话”。这些学生都觉得很新鲜,也有点小“紧张”,陆续学会了“收敛”着唱。训练轻声歌唱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吐字发音到乐句训练,再到整首歌曲,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变着法子”让学生用心唱“悄悄话”,逐步适应并记住这种发声的状态。
(2)拓宽音域训练。学生学会了轻声演唱,但此时音乐课堂的声响可能是比较“虚”的。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其训练科学的发声方法,做到有气息支持、打开牙关、微笑演唱,保持积极昂扬的歌唱状态。在中小学音乐课堂,音域拓展训练需要教师科学的方法示范,避免过多的理论阐述,比如高位置、打开腔体等深奥的表述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可以通过示范、鼓励、纠正、再尝试等过程,让学生尝试并记住科学的方法,进而再慢慢地拓宽音域;要先练高音,再练低音,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声线才能打开,声音质量才能显得明亮、通透。
3. 音色训练。
(1)科学合理的发声技巧。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训练,是班级合唱音响、音色呈现的重要保障。首先,母音的训练,从“HO”母音开始,再依次训练u-e-i-o-a母音,口腔要做到高大于宽,把声音送远。其次,用哼鸣获得高位置,哼鸣练习时,舌头放平,舌尖抵住下牙龈,让学生学会边唱边倾听其他合唱团员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向团员们靠拢。
(2)统一透亮的演唱音色。小学生童声合唱的优点是甜美稚嫩、清澈明亮,缺点是气息较浅、声线单薄。小学班级合唱训练,首先要练习发声,力求位置高,有气息的支撑,下行时注意气息平稳,似叹气,上行时不要抬下巴,似打气;其次要把控、磨炼音色,力求音色要“空”“直”“透”,共鸣腔体要打开,带有头、咽、喉、胸腔体的共振。高声部的音色要明亮清脆,中、低声部的音色要圆润柔和。
二、训练中期——用心浇灌
1. 简易和声训练。
(1)卡农式二声部。卡农(Canon),是最简单的二声部合唱,由于两个声部演唱的旋律基本相似,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旋律的节奏和音准,它是小学中、低学段进行班级合唱训练的基础。首先,选择卡农式二声部合唱作品,应以结构短小、节奏明快的作品为宜;其次,设计好进入轮唱的节点,是两拍还是一个小节进入;再次,要设计好结束方式,是先后结束还是第一声部重复某个部分两声部一起结束,这些都需要事先做个设计。
(2)填充式二声部。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歌曲可根据旋律特点及歌曲风格进行加工处理,比如在长音的地方,设计符合学生演唱能力的填充旋律,形成二声部的效果。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田野在召唤》为例,教师可以为第一乐段主旋律加上衬词和音3131|3131|……表现队员们一起出发到田野的轻快的脚步声,第二乐段主旋律加上和音6660|5550|……表现队员们放声高歌的场景。随着学生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的提升,班级合唱可以增加更多新的材料,逐渐提升演唱难度。
2. 听音视唱训练。
提高学生的听音视唱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使用一些教学策略。
(1)课前课后,激发唱谱兴趣。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做视唱练习,设计几条歌谱练习(可以是课前的发声练习,也可以是课内的几处内容引入),并且坚持训练,再配上学生熟悉的古诗、儿歌填词演唱,激发学生唱谱的兴趣和信心。课后,教师可以另外布置1~2条歌谱,让学生自行练习,作为课堂的延伸。
(2)趣味听音,建立音高记忆。到了中、高学段,音乐教学不能停留在认音识谱上,教师在设计识唱歌谱上必须讲究多样化、趣味性,在听音能力训练上也要适当体现梯度、增加难度。比如可以用“歌谱填音”记忆音高,还可以用删减音符唱准旋律。在这样的学唱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对音高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3)柯尔文手势,辅助视唱能力。借助柯尔文手势进行合唱中的识谱教学及音准提示,形象地表示音高位置,是合唱教学中的常规化手段。刚开始,教师可让学生跟着旋律边听边做手势,接着可以跟琴边唱边做手势,最后直接不用钢琴,边做手势边记忆音高。坚持以这样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音准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3. 多样风格训练。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因班制宜选择并创编相应的合唱作品,设计出易学易练的班级合唱方案。低年级要着重抓好节奏、音准,教會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进行简易的二部轮唱训练,而后从深度和广度上逐步提高要求,尝试开展二声部合唱训练。中、高年级除了音乐教材中的合唱歌曲,还可以适当选择中外优秀的合唱曲目,体验不同的民族音乐风格,提高学生参与班级合唱的兴趣和能力。
三、展示阶段——收获硕果
1. 创设展示平台,锤炼合唱能力。
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节活动,为班级合唱的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如“班班有歌声”“校园合唱展演”等。每一次的合唱训练和展演活动,学校都要尽可能地安排音乐教师进行现场点评,提出积极建议。此外,可利用每周课后延时服务时段,由音乐教研组、音乐教师或学生中的音乐骨干,轮流向全校各个班级推荐优秀的中外合唱歌曲,特别是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经典曲目,以启迪心智、净化心灵、开阔视野,让学生得到更多美的熏陶。
2. 参加各级比赛,拓宽合唱视野。
班级合唱活动,也是培养群体合作意识、实现“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重要载体。这种群体合作意识,不仅是歌唱节奏、声音的协调,多声部之间的合作,也可以体现在“人人为集体、人人来出力”。学校和教师要把握住每一个参赛的机会,以比赛促进训练,验证训练效果,也以比赛凝聚力量,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朝着音乐舞台的更高目标,一起奋力攀登。那些爱合唱的学生在争取集体荣誉、体会参与快乐、收获劳动成果中,自信心会被满满地激发。普及班级合唱,“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就达到了。
总之,提高班级合唱能力,推进班级合唱发展,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音乐教师要牢固树立班级合唱是面向全体、实施美育重要载体的教育理念,明确班级合唱的现实需要,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安排合理的训练时间,采取严谨有效的训练手法,努力通过创新性探索、常态化练习,让班级合唱遍及广大校园,让动人的歌声点亮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