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教育该何为?

2023-09-11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林忠玲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家校生命时代

■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 林忠玲

随着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的印发,持续三年的全民防疫终于画上了句号。当前,是由全面疫情防控转向有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过渡时期,在“百废待兴”中我们悄然迎来了后疫情时代。疫情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教育因适应疫情防控而形成的行为习惯并不会立马消失,有的甚至还会固化为教育发展的新常态。迈入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该何为?

后疫情时代,需要用好新学习方式的红利

疫情期间,因防控需要,不少学校停止线下教学,改为居家线上学习。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线上学习平台杂乱、学习资源匮乏,加之一些中老年教师驾驭网课的技术生疏,导致了学生应付、家长抓狂、教师无奈的局面。起始阶段的线上学习被视作“一地鸡毛”,一点也不过分。三年里,当人们知道线上学习不可避免,便从起初的抱怨转为适应。于是,能够承载线上学习功能的腾讯会议、钉钉、小鹅通、飞书等平台迅速迭代升级,功能变得异常强大。曾经是信息技术“小白”的教师,也在千锤百炼中摸到了网上授课的门道,成长为驾驭网课的“达人”。

难能可贵的是,疫情期间,线上学习资源开发也迎来了资源供给应有尽有、使用成本一降再降、出场教师高手云集的鼎盛期。比如“国家中小学智慧学习平台”将全国各学段众多顶尖教师“一网打尽”,组成了强大的网络授课“国家队”。

这些年,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生存方式的同时,教育领域却一直被认为是最难攻克的“最后堡垒”。三年疫情,教育这个堡垒终被信息技术占领,并有可能从此不离不弃、挥之不去。信息时代对学习方式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泛在学习、跨学科学习、超时空学习等,都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而盛行。

未来理想中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指导教师、学习效果的评价都可以由学习者根据需要做出选择。经过三年网课的历练,这种理想的学习方式已经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享受到了新学习方式红利的学习者们,不会再满足于“你讲我听”被动接受的低效学习方式,他们需要更触及学习本质、更有意思、更有意义、更有可能的高效学习。因此,进入后疫情时代,学校应着重研究如何借助强大的网上学习资源,推动新学习方式的落地。

后疫情时代,需要加速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型

疫情期间,很多教师会发现,在线上授课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手段明显弱化,一讲到底的课堂会造成学生直接以各种借口逃离或屏蔽,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也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一些由名师出场的优质线上课的推出,让那些不认真备课、课堂教学马虎的教师相形见绌,造成了很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的坍塌。

后疫情时代,面对被名师们把教学口味调高的学习者群体,教师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可以肯定地说,试图以知识渊博者、知识传递者的面目统御学生的状况,已经被互联网冲撞得七零八落。教师的知识、信息储存能力再强,都强不过网络。

从网课再次回到面对面的真实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扮演这样几种角色:学习资源的筛选者,帮助学生在鱼龙混杂的学习资源中找到最适合的材料,并教给学生辨别资源优劣的方法;学习任务的设计者,用精当的资源、科学的流程组合成适切的学习任务,借助任务驱动学习的进程;学习活动的陪伴者,和学生一起经历和文本对话、和同伴对话、和自我对话的学习过程,乐于当好学生的对话式学习伙伴、学习教练,而不是总是试图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的人;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评价,并非是把学生进行横向的分类评等,而是更多地在纵向维度上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指数,唤醒每个学生心中的成长欲望。

随着一大批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真实情境、科学评价方式建构起来的精品课的出现,“双师型”课堂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种课堂可以满足学生师从顶尖教师的愿望,倒逼更多线下教师从“主教”位置转换成“助教”。作为“助教”的职责,重心就应该放在温暖、润泽的师生关系建设上。

后疫情时代,需要凸显生命健康教育的地位

这场疫情,是一场最生动的全民生命教育课。特别是有过感染经历的人们,会猛然醒悟到,对个体来说,人世间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教育的本质是为成就每个生命的精彩而服务,帮助每一个人过上幸福完整的生活。尽管这些道理人人都懂,但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这些年来教育一直被裹挟着在扭曲的价值轨道上狂奔。人类总是在大灾难过后,会变得理智一些。三年疫情算得上是人类的一场劫难,但它兴许会给社会狂躁心理提供一次冷却的机会,让更多人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早些年,教育最大的悲哀就在于对学生生命、健康的漠视,以为只要有了分数便有了一切。像“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之类的“雷人”话语的盛行,相信很多人读了都有不寒而栗之感。我们不禁要问:生命都不保,还要分数干什么?

经历过三年疫情的历练,我们应该懂得生命教育是超越知识的教育,是具有“根系”价值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当联手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度,锚定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教会学生习得文明卫生习惯,远离病毒的袭扰,筑牢安全的堤坝;拓展学生生命的宽度,让学生的生命与自然、与世界、与他人充分联结,突破“小我”世界的天花板,融入“大众”世界的广袤;拓展学生生命的高度,强化思政教育,带领他们有信仰地活着。

后疫情时代,需要修复家校被降解的粘性

多年来医患之间的对立关系,因这场疫情缓和了很多,医生们的倾心付出让社会看到了医者仁心和从医的不易。其实,疫情爆发之前,家校之间的关系与医患关系如出一辙。三年中,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家校之间的面对面沟通暂时停滞。不少学校多年来沿袭的家长开放周、家长志愿者、教师家访等做法都不得不暂停。疫情在家校之间竖起了天然的屏障,造成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不畅,让本来就是学校教育工作难点的家校关系雪上加霜。

纵观近些年家校之间的冲突,家庭对学校的不满,主要在于校际之间质量的不平衡和一些教师教育服务的不专业,而学校对家长的指责,主要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家长对学校的过度苛求。家校之间沟通不畅、换位不够,是彼此矛盾产生的根源。家校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就如同各自在跛腿走路一样,无法行稳致远,最终伤害的是学生。

后疫情时代,学校特别需要摒弃因疫情导致的封闭办学的惯性,坚持用户思维,力求把所有家长都带入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中来,以学校对家长的信任换取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后疫情时代,学校特别要学会体谅每个家庭的不易。尤其是那些因为疫情而经营严重受损、收入跳水的家庭,可能会在心理层面上受到致命的打击。在这个关键时期,孩子的生存和发展是支撑他们的最强大动力。学校、教师应尽可能回避告状、指责、埋怨式的家校沟通方式,让家长不断看到孩子的成长进步,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后疫情时代,由学校主导的家校沟通,要充分考虑疫情对社会大众心理承受能力产生的不利影响,主动跳出就成绩谈成绩的狭隘思维,帮助家长锁住心中的戾气,更好地陪伴孩子一起向前。好的教育在于激发每个人的善意与潜能,高质量修复家校之间被降解的粘性,这是学校教育应当扛起的一份社会责任。

后疫情时代,需要确立过紧日子办学的思维

最近,网络上有人粗略算了一笔账:三年来,国家用于疫情防控的开支累计达到了31.8 万亿元,相当于烧掉了56 个腾讯公司。尽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各级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但是我们不能罔顾“手长衣袖短”的现实。自疫情爆发以来,很多地方在“保吃饭”的原则下,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等能够正常支出已经很不容易了,设备设施的更新添置、教师培训费用等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公务员降薪的消息此起彼伏,有的地方甚至做出了停止除人头费、重要民生支出等之外一切投入的规定。

把三年来精打细算的无奈变成一种习惯,陪同全社会一起过紧日子,这是三年疫情教给我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勤俭办学,把每一分钱都用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将是教育的一个新常态。教育“不差钱”的日子若是难以为继,中小学校难免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教育来说,没钱万万不能,但金钱不是万能的。无数的事实表明,暴发户的心态办不出真正的教育。过紧日子,就是把曾经大方任性的做派,变成反复盘算的精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无论我们对疫情前的生活有着怎样的眷念,走进后疫情时代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回归从前。带着三年疫情留下的伤痕和磨练出的生存智慧,教育都会义无反顾地迈向3.0时代。

猜你喜欢

家校生命时代
家校距离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