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与德育融合的教学模式

2023-09-11李金奎

关键词:建构德育小学生

李金奎

(宁县早胜第二小学,甘肃 永州 745205)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教师应自觉将德育活动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此凸显德育的重要性,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时代职责,从而极大地推进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进行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活动与思想情感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现数学课堂的双丰收。教师建构数学教学与德育融合教学模式,将德育活动细化为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的点滴信息,将德育活动做实、做细、做好,实现数学教学与德育的高度融合与相得益彰,建构科学高效的品质化课堂。

一、数学教学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首先,数学教学与德育进行融合能为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心智启迪、思想教育与品德教育,助力学生思想进步、品德提升与觉悟提高,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实现学生的素质发展。数学教学与德育进行融合能建构一个高端定位、设计合理、滋养丰富的品质化育人环境,助力小学生高效认知与健康成长。

其次,数学教学与德育进行融合能为教师设计与实施数学教学提供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理念与新模式,为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施展舞台,科学开发教师的教学主导功能,帮助教师成为优秀的指导员。数学教学与德育进行融合能推动数学教学走向内部优化、深度挖潜、拓展创新与提质增效。

最后,数学教学与德育进行融合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数学课堂上的务实发展,通过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贯彻执行素质教育思想,也能在数学课堂上有效落实科学育人的理念。数学教学与德育进行融合能帮助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科学指导,科学设计数学教学,精益求精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提升小学生的主体能力与核心素养。

二、数学教学与德育融合的适宜性

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合作时间非常充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拥有非常多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以及心理交汇的活动机会,自然能为德育融入数学教学提供充足的融合空间。而且,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帮助小学生切身体验探究的快乐、合作的乐趣以及表现的愉悦,从而为德育融入数学教学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持,加速数学与德育融合教学模式的科学建构。另外,数学课堂上高频率、高密度的信息交流还有助于教师融入德育信息,以匠心之慧点拨小学生的认知思维与思想认识,起到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水平的目的。数学教学与德育拥有非常高的融合适宜性,适合建构数学与德育融合的教学模式。

三、数学与德育融合教学模式的科学建构

数学教学是德育的物质基础,德育是数学教学的点睛之笔,因而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上科学实施德育,推动数学教学走向高端化、品质化、人性化、实效化。

(一)利用分组教学建构数学与德育融合模式

分组教学是指教师将小学生群体分成若干自主探究活动的单元,引导小学生在组内互助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表现、自觉互动,既将个人智慧融入集体智慧中,积极借鉴他人的探究灵感与解决方法,实现小学生的兼收并蓄。小学生在分组活动中能逐渐形成互助意识、交流动机、表现意愿及发展诉求,进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认知兴趣、积极心理、开朗性格、开放思维和互助品质。教师可以利用分组教学建构数学与德育融合模式,潜移默化中引导小学生在互帮互助、友好交流中和谐相处、结伴认知、快乐成长。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章“6-10 认识和加减法”的分组教学中,小学生需要由直观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教师多采用开心快乐的分组活动或游戏活动帮助小学生强化抽象思维。教师先将小学生群体分成活动小组,并为每组提供一些“6-10 加减法”的计算挑战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两道计算题,小学生自行抽取卡片,并完成上面的计算题。如果计算正确,则开启下一轮的抽取与计算,计算错误则游戏失败。如果小学生计算错误,身边的组员还会热情地帮助小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在这样的课堂上,小学生会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的快乐,还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友爱的班级氛围,建构快乐幸福的生命课堂。分组教学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互助意识、关爱思想、友好意愿、团队观念,达到德育的活动目的。

(二)利用扮演教学建构数学与德育融合模式

扮演教学,也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教师鼓励认知能力较强的小学生担当“小先生”,去帮助普通小学生进行知识学习、问题解决与能力训练,通过“小先生”对普通小学生的热情帮助解决教师身单影只、孤掌难鸣的教学尴尬。“小先生”也会获得良好的表现机会与展示空间,能在帮助同学、展示才能、输出灵感中获得强烈的表现感、荣誉感和满足感。教师利用扮演教学建构数学与德育融合模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表现意愿、奉献精神、助人观念与担当意识,推动德育在数学课堂上的务实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章“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扮演教学中,为了提升扮演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将扮演教学与分组教学融合使用,为“小先生”确定数量较少、目标明确的帮扶对象,以此弱化扮演教学的活动难度。这样,“小先生”就会时刻关注身边普通小学生的计算过程,及时帮助普通小学生找出计算错误的原因及正确方法,切实将“加法中的满十进一”与“减法中的借一当十”这两种基本方法在小学生群体中高效推广。“小先生”能代替教师为普通小学生送去良好的认知灵感、思维方法与解决过程,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知识教学任务。另外,扮演教学还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奉献意识与助人观念,自觉为身边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启发。扮演教学能培养小学生的积极表现意识与主动助人观念,在热心帮助同学中强化小学生的满足感与荣誉感。

(三)利用比赛教学建构数学与德育融合模式

比赛教学是指教师为了强化小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训练与素质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活动形式,以游戏化、比赛化与竞争化的活动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参与意识、认知兴趣、表现动机与荣誉诉求,实现小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互助成长。小学生会在比赛教学中获得强烈的认知热情、表现动机、竞争动力,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进取思想、拼搏精神及荣誉观念,实现德育。教师利用比赛教学建构数学与德育融合模式,有效培养小学生充沛的活力、旺盛的斗志、坚韧的意志、向上的决心和不屈的个性。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章“表内乘法(一)”的比赛教学中,教师一般需要完成“1-6 乘法口诀”的探究任务。如果教师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完成“1-6 乘法口诀”探究任务,就会提升数学教学的枯燥性,伤害小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探究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比赛,提高教学的表现性、刺激性、荣誉性,推动小学生积极准备、自觉识记,获得对“1-6 乘法口诀”的良好认知。另外,在比赛过程中小学生在注意力集中、大脑高度兴奋的良好状态中进行信息处理,自然能高效率地进行“1-6 乘法口诀”的探究活动。小学生在表现心理与荣誉诉求的双重推动下积极参与“1-6 乘法口诀”比赛活动,非常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表现动机与荣誉诉求,实现小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修养情操的全面发展,落实德育活动。

(四)利用讨论教学建构数学与德育融合模式

讨论教学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为小学生提供一些自由展示的交流内容,然后由小学生自主展示个人的主观考量、思维方法及解决路径,以此给予小学生良好的表现机会与展示空间,满足小学生的活泼爱动、乐于表现、渴望关注的主体需求。小学生就会在班级交流中尽情展示个人独特的思维、巧妙的方法,借助求异思维获取表现感与荣誉感,小学生还会积极提取他人的认知灵感,主动悦纳他人智慧提升自我。教师利用讨论教学建构数学与德育融合模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互助心理、悦纳意识与奉献动机。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讨论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立足数学知识的角度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后,就要引导小学生自主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借助生活实物强化小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再次感知与深度学习。小学生会在班级讨论中积极交流属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范畴内的生活实物,如地板砖、魔方的侧面、天花板、墙壁插座等属于“正方形”,而冰箱侧面、门、窗户、电脑屏幕、书桌面、手机屏幕等属于“长方形”。小学生能在班级讨论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表现品质、交流动机与主动意识。

(五)利用驱动教学建构数学与德育融合模式

驱动教学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为小学生提供非常具体的探究任务,以探究任务为驱动导向指引小学生的群体认知与互助成长,充分展示小学生已经具有的认知能力、互助意识与发展观念,推动小学生在互帮互助、多维交流中共同进步。小学生在驱动教学中慢慢形成执行动机、拓展思想与创新思维,进而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强意识、自律观念与自立诉求。教师可以利用驱动教学建构数学与德育融合模式,科学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强观念、积极向上意识、拼搏进取动机以及自主发展意愿。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驱动教学中,小学生能立足“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开展互帮互助的探究活动,在相互启迪中逐渐感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中“小数点”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小学生也会逐渐掌握“对齐小数点,按照整数计算”的常规方法,共同体验到自主学习、集体交流、互助成长的快乐,并在高密度的信息交流与灵感交互中形成良好的“战友关系”,建构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驱动教学能促使小学生“抱团取暖”,科学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协助观念与自强意识。

德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同时是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承载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将德育工作与数学知识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为小学生提供复合型、多元化、优质性的认知信息,加速小学生的思想进步、品德发展与素质提高。教师以数学与德育融合教学模式为建构导向,积极利用分组教学、扮演教学、比赛教学、讨论教学、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科学建构数学与德育的融合模式,努力为小学生建构一个品质化、体验化、实效化的成长环境,助力小学生高效认知与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建构德育小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建构游戏玩不够
我是小学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