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023-09-11王丽春

关键词:心理品质初中生法治

王丽春

(公主岭市陶家屯镇中学校,吉林 长春 136104)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学校也将其作为教学重点,积极开展应对措施。在学校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平稳度过人生转折期

被称为“青春期心理学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曾说过:“青少年正处于一个风雷激荡的全新时期,充满了内部和外部矛盾。”其实,初中阶段不仅充满变化和发展,许多学生也生活在负重与反抗中。由于思想日渐独立,部分中学生会对教师和家长提出的要求出现怀疑与反抗心理。在与同龄人相处时产生的烦恼以及繁重的作业等都容易使他们产生矛盾心态和较大的心理负担。如果学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很可能导致其出现行为问题,严重者还可能触犯法律。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压力有效转化为成长契机,不断弱化学生的消极观念和负面情绪,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初中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主动做到自我成长,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正视心理问题。

(二)有助于学生积极勇敢应对人生挑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能使其形成积极的人格,对待世界、他人和各种关系时保持积极情绪,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适当调控自身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人生路漫漫,总会面对新的困难与挑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积极感受自身潜能与幸福,能正确归因,全面、辩证地分析形势,在逆境中不放弃寻找希望。积极稳定的心态能使其不轻言放弃、不乐极生悲,更不会因困难一蹶不振,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各阶段的挑战,实现个人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二、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现状

调查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包括:第一,教学中多灌输、少示范。要培养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不断体验,从而有所触动和感悟,但部分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灌输式教学,这就导致学生思想上是了解的,但在认同方面有所欠缺,内化则更难。第二,组织活动重当下、少规划。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并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该课程所开展的活动不够系统并缺乏连贯性,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活动会让学生产生较多感悟,但这些感悟多具有即时性,如果课程教学缺乏持续性,学生的积极心理得不到加强与巩固,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的感触也会不断减弱。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陶行知说过:“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初中阶段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实施爱的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这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要依靠生活并改造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可以借鉴陶行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如优化环境、劳动教育、学生自治、集体生活和学科渗透等;也要坚持陶行知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做到因材施教;还要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这一目标,做到教学做合一。

(一)优化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内化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具备较强的法治意识,从而规范、引导自身的行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优化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因此,要使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教师应创建优质的教学环境,确保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良好,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可就生活中的某一事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讲授积极心理品质知识时,教师可结合网络资料、实际生活等谈一谈积极心理的重要性,让学生对积极心理品质有正确的认识。

(二)活动引导,让学生进行直观体验

虽然初中生的思维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快,但是要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要靠思维,更要靠具体且直观的体验。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组织的活动要具备较强的体验性。学生的体验与其自我意识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体验是理智的直觉,学生只有在成长过程中亲身经历并检验,才能更好地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教师创设情境时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更好地感受教师构建的内容。积极体验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挖掘自身潜力,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其次,设计的活动要具有系统性。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关活动应贯穿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系统化设计活动能使活动主题和培养目标更为明确,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可以设计主题活动,选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围绕这一事件选取积极心理品质案例,让学生做好课前调查—课堂分享和展示—事件反思。系统设计活动能帮助学生体验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了解相关人员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让学生内心有所感触和认同,之后的反思则可以让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更加理性,帮助学生内在情感与外在行为共同发展。

最后,实施的活动要具备连贯性。道德与法治教学组织的活动不应是孤立的,要做好承接工作,确保各个活动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在一系列活动中,确保每个活动结束后都可以给学生留下情境思考或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并将此作为下个活动的开始。在活动告一段落时,教师与学生应共同总结,并由教师进行详细点评,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和正确的思想观。

(三)学科渗透,多方推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虽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专业知识,但其他学科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积极心理品质的身影,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各学科间要通力合作,汇聚多方知识,让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更为多元化。语文和历史课本中存在许多具备积极心理素质的人物形象,教学时以多元推进,各学科汇聚合力,教师就培养学生的品质进行交流沟通,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组织系列活动,做到知识的延伸拓展。

(四)社会历练,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要让学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不能只靠理论,还要让学生大胆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教师让学生参与环境调查研究活动,在此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慈善活动,让学生深入接触异于常人却积极生活的群体。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看到不同的生活,还会提高其责任感,促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不断萌芽、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应了解学生的特点与实际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信念、希望和真诚等都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点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确教学思路,选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开展引领活动,做好学科渗透,并让学生参与社会历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初中生法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