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有效整合的研究

2023-09-11陆雪梅

关键词:学校德育法治道德

陆雪梅

(渭源县清源一小,甘肃 定西 748201)

当前,国家高度关注学校德育工作,小学德育教改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德育活动的组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要科学规划,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融合德育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课内外联动,注重学生掌握的德育知识、学习经验和社会生活相互统一,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实现能力的综合发展。探寻道德与法治和学校德育活动的整合路径就尤为重要。

一、构建多维度融合体系,丰富德育活动主题

(一)主题分类开发,展开模块化设计

学校德育活动大多存在特定主题,根据主题对德育活动进行分类设计,能侧重于学生特定品质的培养。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分类开发,有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其形成勇于创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学阶段,德育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礼貌、诚信、爱国、感恩、挫折、亲情、责任等。由于教育内容多样,如果缺乏分类整理,就会导致活动形式零散、过程随意。教师要基于课程整合模式,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选择德育活动主题,根据学生实际生活,设计主题活动模块,让主题活动更为丰富,体现出德育活动的系统化特点。与此同时,活动课程的设计还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选择主题,与德育活动相互融合,巧妙地将德育活动扩展到学生生活领域,分类组织活动内容。

比如,“我的健康成长”德育主题模块的实施,可以选择礼貌、挫折和养成等教育内容设计主题活动,不同主题下方设置子主题。养成教育内容涵盖学生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生命安全等子主题;挫折教育涵盖承受挫折、克服困难、具备毅力、接受挑战等子主题;礼貌教育设计团结集体、尊重长辈、礼貌用语和基本礼仪等子主题;生命安全下设珍惜生命、保护自己、安全常识和热爱生命等子主题教育内容。

(二)主题分段设计,系统化编排整理

将道德与法治与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进行整合,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品德等发展具有的阶段性、顺序性特点,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在逻辑,做好活动主题的设计,保证教育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设计阶段,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针对性设计,提高德育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等特点,不可一蹴而就,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安排德育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发展需求,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活动主题,同时,保证学校德育活动的层次性、逻辑性,多维度和全方位设计主题活动,展现德育深度。教师可以分段设计的形式安排活动主题,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提炼德育素材,经过系统化的编排和整理,设置差异化主题模块,展现活动内容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防止活动主题设计重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比如,“生命安全”主题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安全技能,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对于低年级学生,设计“认识生命”主题活动,让学生能保护自己,通过参与活动,了解生命形成的过程,知晓生命可贵,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年级学生,设置“尊重生命”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对自我产生正确认识,培养其乐观精神,能在生活中珍爱生命,尊重动植物、他人生命。同时,通过主题教育,还能了解交通安全、地震逃生、预防溺水等特殊情况下安全自救的方法,提高自保能力,遵守安全规则。对于高年级学生,设计“关爱生命”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生命意识,能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我保护或者自救。在活动过程中,渗透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能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和关爱他人,认识生命价值。

(三)主题分期制定,确保活动连续性

设计主题活动,要兼顾活动空间方面的编排,使活动内容形成模块化,开发分类活动主题,丰富德育内容。从纵向分段角度出发,设计层次性主题活动。同时,关注活动时间上的连续性,学校方面可以根据时间段合理设定活动顺序,设置德育活动主题月,保证每个月主题不同,促进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融入立德树人理念,扎实推进教育核心。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树立德育工作的紧迫感,以育人为使命,合理安排德育主题活动时间。每年的1—2 月份,组织学生参与假期实践活动;3 月设置“健康成长”主题活动;4 月开展“家庭生活”主题活动;5月组织“校园生活”活动;6 月为德育汇报月;7 月和8 月组织暑期实践活动;9 月组织公共生活、社区生活活动;10 月组织“国家生活”主题活动;11 月组织“共同的世界”活动;12 月组织德育汇报活动。保证全年德育活动有序衔接,每个月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一周都有德育活动内容。在活动主题制定方面,要求教师有序安排活动过程。

比如,“我的健康成长”主题德育活动的实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诚信教育”为主题,低年级学生设置“勇于承担”活动内容,中年级学生设置“信守承诺”活动内容,高年级设置“勇于担当”活动内容;第二阶段,选择“挫折教育”主题,低、中、高年级分别设计“面对困难”“培养自信”“挑战自我”等教育内容;第三阶段,设置“勤俭教育”主题活动,低、中、高年级分别安排“珍惜粮食”“节约资源”“合理消费”等主题活动;第四阶段安排“生命安全”主题活动,低、中、高年级分别安排“保护自己”“珍爱生命”“超越生命”等主题活动,从时间、空间方面整体设计主题活动,保证活动的有序性。

(四)融合教材设计,将教育落实于实践

道德与法治和德育主题活动的融合,需要将学生经验作为核心,联系学生需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整合道德与法治中的信息材料和学生生活素材,从教材出发,设计实践活动,有效落实教育内容。仍然以“安全教育”为例,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故事园地、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等活动板块,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引领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

首先,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设计,可按照学生需求,设计调查问卷,比如,调查社会中人们的“吸烟情况”,问卷中设计调查者年龄、每天的吸烟支数、是否患病等。通过实际调查,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学生经历社会调查活动后,根据调查结果对吸烟危害有了直观认识,从而树立了健康生活观。

其次,在故事园地活动组织阶段,由道德与法治教师向学生展示烟酒、毒品有关的视频,讲解烟酒和毒品对于人们身体产生的危害,感受生命的价值,了解生命的可贵,要主动远离毒品、拒绝烟酒。

最后,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鼓励学生利用周末业余时间,制订生活计划,要求体现出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活动要包含室内和室外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事情,也可以利用手机将活动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生活短视频,与同学相互交流分享。这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对学生的引导,能让学生以感兴趣的方式合理安排自身业余生活,做有价值的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二、以横纵动静结合设计,创新活动融合方式

(一)横纵结合设计

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小学学校德育活动相整合,应突出知识、社会、学生之间的联系,将学生作为核心,围绕教材而设计,还要打破学科传统育人的体系,注重活动和学生生活间的整合,依托学生生活经验,深化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整合阶段,要筛选德育知识,从生活出发,设置系统化主题,保证主题活动整体的横纵关联。在整合阶段,教师还要根据德育课标要求,设计整合框架,科学制订活动方案。

从横纵角度分析,对所有年级学生的德育应以道德与法治课标为依据,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品质,设置具有梯度的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德育要求,筛选主题内容,细化活动过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层完成活动设计。主题活动要具有多元化特点,契合学生经验和生活,满足德育目标要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变废为宝有妙招”的讲解,教师从德育体系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垃圾数量骤增的原因与危害,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深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教师设计“环境保护”主题德育活动,让学生展开生活调查,分析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现状,通过学校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学校和生活垃圾的方法,变废为宝,关注生活,从自身做起,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可见,学校德育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需要横纵关联,全方位开展,完成德育重任。

(二)动静结合设计

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是其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相互融合的过程。无论是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还是道德态度的体现,都需要理性认知的支撑。道德认知是学生道德判断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单纯凭借道德认知并不一定能成为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人,因此,在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借助外部条件,推动学生从道德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将道德价值观变为心理认同感,巩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与法治课和学校德育活动的整合要通过课内外活动、校内外活动间的整合,制订动静结合的活动方案,让学生经历认知、体验的过程,对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认同感,主动参与实践。因此,德育活动组织目标的设计,要围绕学生德育情感和价值观的实现展开。

比如,“环境保护”主题活动的设计,道德认知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明确白色污染是什么,知晓此类污染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情况;道德情感目标设定为,通过活动感受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环境保护责任感;道德意志目标设定为,利用德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意识,形成环境污染危机意识;道德行为目标设定为,学生参与活动后,可以关注生活中与环保相关的事例,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践行低碳生活、健康生活。

静态的目标要配合动态的活动形式。环保主题活动形式可以德育课、主题班会、德育讲座等形式完成,还可要求学生讲解环保故事、展开环保调查、观看环保视频、组织主题朗诵比赛、绘制无污染风景图、制订环保生活计划、利用生活废品制作工艺品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

综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的融合,需要教育者从德育主题的设置出发,构建多维度活动体系。同时,利用横纵关联、动静结合的设计方式,体现德育活动的多样化,深度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德育活动,丰富德育资源,打造生活化的德育环境,提高小学生的品德素养,彰显道德与法治和德育活动融合的应用价值,完成立德树人目标。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法治道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