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2023-09-11裴欣欣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7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核算管理人员

裴欣欣

一、前言

固定资产就是事业单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物质载体”,这种物质载体的丰富性关乎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采购的各种有形、无形资产,这些资产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的重要物质条件[1]。事业单位一定要对新会计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并且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应用新型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应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规定在定义、基本原则等方面都作了全新的阐述。本文将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观问题、客观问题为出发点,对管理的意义以及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为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支持。

二、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求

(一)立足全局把控,以整体效益为着眼点

在新会计制度实施后,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格外关注单位的整体利益,要有全局观念,对固定资产的采购、安装、使用和处置等环节要严格把控。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要重点关注综合成本、使用效益和使用寿命等关键因素,确保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

(二)改变滞后性的资产管理模式

新会计制度实施要求事业单位打破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传统的事后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而全生命周期管理改变了这种局面。通过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环节管理,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并且将资产的使用、维护等环节纳入管理范畴,有效地延长了资产的使用时间,提升了固定资产的利用价值,使其使用效能更高。

三、新会计制度中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的变化

(一)固定资产定义变化

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了重新解释,也对固定资产的类别进行了重新划分。在新会计制度内,固定资产可以大致概括为六大类:①土地、房屋以及构筑物;②通用设备;③专用设备;④文物和陈列品;⑤图书、档案;⑥家具、用具、装具以及动植物[2]。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将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者支付现金的责任权力的发生为标准,通过该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费用以及债权和债务。在对当期收付款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者支出,即使是在当期进行收付的,也不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费用。在事业单位对自身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过程中,应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而快速计算事业单位的“运转”成果。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在生产运转过程中,其损益是需要分期进行的,不同时期的损益计算应该直接反映当期的真实业绩。但是,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却无法实现这一功能,这也是在新会计制度内,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假若需要增加相应的固定资产,如办公桌椅、电脑等电子产品等,大多数情况会采取购置的方式。但是由于缺少固定资产明细管理表,导致固定资产重复采购的问题发生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在新会计制度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通过落实新会计制度内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质量,在保证管理人员知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计划基础上,帮助其对现有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例如固定资产的种类和数量等,进而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例如,业务部门开展宣传工作,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受理业务部门提交的宣传物料采购清单后,通过之前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了解,知道需要的坐椅及相关物料可以应用到此次业务宣传工作当中,进而只对其中未具备的固定资产开展采购活动[3]。

(二)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得到反映

由于事业单位的大多数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较短,这就会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会出现严重的下降情况。因此,考虑到此种因素(事业单位在发展时,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事业单位会购置较为先进的设备或固定资产),这样加剧了事业单位闲置固定资产的库存量,无法分析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和实际使用价值,间接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无法有效发挥出来。在新会计制度的推行下,以当下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为基础,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展开新的核算工作,得以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充分反映出来。

(三)提高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效率

由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涉及的工作项目以及工作内容等较为繁杂,再由于事业单位在运转和发展的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固定资产,这就会直接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直线上升。而所有的部门想要正常运行,就必须使用不同种类的固定资产,所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效率一直不高。通过新会计制度相关内容的应用,可以在事业单位内部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管理设备,建立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模型。这样,所有的固定资产都可以在该管理模型下,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其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能力都可以得到飞速发展。

五、基于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处在建设过程当中,容易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导致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流于表面,或者无法对管理活动起到较好的约束与引导作用。例如,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建设都是为了保证单位在进行管理之时,能够做到固定资产信息的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二次利用、体现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等。但是,当前大多数单位在落实管理制度之时,都会存在一定的对制度内容认知不明确等问题,同时主观意识较强,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力度在多数情况下明显不足。此外,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登记信息不全、资产价格不明等问题。想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管理,这些都是需要重点提高的内容之一[4]。

(二)固定资产信息记录不全面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之时常常会出现信息“断层”等情况。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固定资产信息量大,在登记记录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而在登记固定资产信息时,难免会出现重复登记、漏登记或者错误登记;再者,就是由于高强度的数据处理工作,导致财务人员精神方面的消耗较大,并且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财务人员的精神状态被逐渐消耗,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在进行到中后期时,就越容易出现上述情况。此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记录不全面的原因还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申请使用之前,未能对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这就会导致单位的固定资产记录表出现信息“缺陷”;其次是固定资产的实际审查工作力度不够,多数审查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原始入账价值数据,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审查工作,导致所登记的固定资产信息准确性大大降低。

(三)固定资产管理受重视程度不高

第一,事业单位对采购工作的规范性不强。采购数量、内容以及采购标准经常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固定资产提前更新的问题。第二,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尤其是在固定资产保管、使用、维护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也缺乏关联性,有些固定资产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缺乏维护和保养,导致固定资产出现提前损坏。第三,新会计制度下,仍然存在部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编制不全面、不科学的问题。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领导在编撰固定资产制度时,未结合基层财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仅仅以自身掌握的传统经验为基础对制度进行编撰。一旦如此,不仅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会出现极度滞后等问题,还可能出现“内部腐败”“以权谋私”等情况。

(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作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时,对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都是由财务管理人员兼任的,财务人员自身尽管具备较强财务管理水平及能力,但是在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专业能力以及相应的能力和投入精力上还是有所不足,进而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管理时容易出现大量闲置固定资产,或者出现重复购买等情况。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就会导致事业单位出现大量的资金流失。因此,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之前,应当加强对员工背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结合员工的实际能力,为员工安排相应工作。防止因人员编排不当,导致后期单位的固定资产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

(五)资产核算不规范

在事业单位中,资产核算执行本单位的会计制度,自成一套核算体系,而在新制度实施后要求各事业单位执行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如对于工程中资产的维修支出,由于没有包括在资产入账价值中,因此会导致一些基建项目脱离核算范畴,造成不能准确反映单位资产实际。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难以改变传统的资产管理思维,这使得在新会计制度实施后,一时难以适应新旧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模式的变化。在资产核算过程中,仍然执行以往的会计制度,未能按新要求对资产进行计提,也不注重计提减值准备,造成资产净现值和账面的余额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六、基于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策略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管理工作都无从下手。所以,要对固定资产维护以及固定资产处置等流程建立详细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将登记明细落实到人员头上。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都需要遵守管理制度。假若固定资产在日常使用时,出现固定资产人为损坏、丢失等问题,相关使用人要承担赔偿的责任。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自然损耗,也要由固定资产处理部门进行处置。针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者来说,不能私自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或者对不具备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即使是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需要按照单位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理。

(二)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信息记录水平

自从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想要提高管理能力,必须要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记录水平,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能够不断积累工作经验,起到提高管理水平的作用。事业单位应当在原有信息化管理系统当中,增设固定资产的记录项目,并且明确规定在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固定资产的信息登记工作,进而完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的内容。最终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能够通过不断积累的固定资产管理登记信息,知晓当前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闲置情况以及损坏情况。同时,与固定资产处置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路径,双方共同制定固定资产的回收处理方案,在得到上级领导的批复后,将制定的方案及时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5]。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并在详细登记信息的帮助下,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作用和价值。

(三)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

事业单位的主管领导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固定资产管理是保护事业单位成本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在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仅与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关,也与所有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固定资产流失或者损坏,应当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进行处理,而一旦确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需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提高重视程度,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少日常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固定资产损耗问题,这也是帮助事业单位节约成本的一种方式。

(四)全方位培养固定资产管理人员

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需要对管理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并且清楚掌握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如此才能体现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价值。全方位培养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作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升的策略之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针对当前固定资产人员,开展固定资产教育培训工作,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各项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会议和学习,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及管理状况。同时,让管理人员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促使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当中;二是通过强化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水平的方式,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增加或减少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登记内容,简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而能够在通俗易懂的信息化系统当中,有效开展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当上级领导想要查看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时,能够从信息管理系统当中直接找到相应的数据,从而为上级领导在制定单位发展战略时,提供有用的、真实的参考数据。

(五)规范固定资产核算

在新会计制度实施背景下,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事业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目标,客观、准确地反映本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状况。在新制度中,要求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过程中,既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也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需将两者结合。因而,单位在配置资产过程中,应注重选择科学的配置方法,应以国家资产评估相关规定为依据做好资产的价值评估。在购置资产过程中,要遵循严格规范的审批程序,确保资产购置价格合理,避免增加资产购置成本。不仅如此,事业单位还应进一步规范资产核算工作,对于单位不同资产数量、价格以及使用年限,均要进行明确。为做好资产核算工作,事业单位要紧跟政策方向,时刻把握政策变化,明确市场公允价格变化情况,及时对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在资产调剂方面,针对优先调剂的资产,可以考虑直接购置,也可以选择租赁。作为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好资产盘查,对于资产数量和品类要认真核对,以有效防止资产流失的情况。在对资产进行减值核算过程中,要对账面价值进行准确反映,可利用公允价格。在对资产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做到严格遵循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及时根据制度变化调整资产处理方式,以确保准确、合理对资产实质进行反映,并披露资产的明细情况。事业单位在资产核算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认为核算即记账,要做好资产细化分类处理,为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六)搭建适宜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新会计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也应同步跟进,以确保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与新政府会计制度相匹配和适应。事业单位可建立资产管理台账,授权专门的系统管理员,由其对资产进行建账。同时,建立资产管理模块,实现资产采购、领取、使用、处置全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可以考虑引入RFID 技术,提升资产现场盘查和信息抄录的效率,同时强化资产管理监督。不仅如此,在搭建完善的资产管理系统后,单位应批量采集资产信息,建立电子标签,并打印出纸质标签粘贴于固定资产上,实现扫描标签即可获取资产状态情况和信息。

七、结语

综上所述,对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方式进行探究,于事业单位而言具有的必要性和实用价值,其不仅可以通过落实新会计制度的方式,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以及动态管理效率.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事业单位当中存在管理制度、信息化水平、重视程度以及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因此,想要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就需要从制度、信息化技术、人员意识和操作水平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核算管理人员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