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科学劣构问题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2023-09-11李洪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教师进修学校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实验

李洪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国教学设计领域专家戴维·乔纳森将问题分成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两大类。良构问题,一般指问题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受限制的逻辑因素,可以根据限定的条件,运用认知原理获得唯一解。劣构问题的构成存在着不可知部分,目标界定含糊不清或缺少限定,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和途径,或根本不存在公认的问题解决方法,可能具有多种答案,需要通过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去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1]。

当前,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和情境设计仍以良构问题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低阶思维。这就导致在解决新问题时,学生往往会生搬硬套课本知识,缺乏创新。而劣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劣构问题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方面的教学价值及其设计策略。

一、劣构问题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方面的教学价值

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级水平,其中前三者为低阶思维,后三者为高阶思维。高阶思维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2]。

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求解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并不是教科书上那些经过简化、纯化、有标准答案的良构问题所能胜任的,因此需要引入具有开放系统、所受影响条件众多、解决方法和途径多样的劣构问题。当然,在引入劣构问题前,教师还要仔细分析其教学价值,使教学有效且高效。

(一)激发探究兴趣,培养问题求解能力和决策能力

教师若经常用良构问题设问,不少学生不需要怎么思考就能说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探究的欲望。而好的劣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甚至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他们充满探究问题真相的强烈欲望,进而层层剥茧地不断分析问题,提升问题求解能力和决策能力。

如在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以下简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4 章第4节《变阻器》新课引入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会制作滑动变阻器吗?在制作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这个问题涉及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材料选择、工艺制作、美学等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回答的,学生需要一个接一个地去解决不同问题,这能够使他们始终保持探究的欲望。在具体教学中,学生直到成功制作出滑动变阻器后,仍然意犹未尽。

这样的劣构问题能始终针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动机,使其维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强化评价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决劣构问题所必需的概念、知识和原理具有不明确性,而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因此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案,甚至需要小组合作探讨、发挥集体智慧,才能形成最优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反思自己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等,并逐渐厘清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设置劣构问题,以强化学生的评价意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2 章第2 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时,笔者先演示实验:把大小相同的铁片和铝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铝片表面没有任何现象。接着给出结论:金属铁比铝活泼。学生纷纷点头认可,但笔者话锋一转,反问:“真的是这样吗?”在学生的一片疑惑中,笔者讲解了金属的发现史。

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但是金属铝的发现才几百年,远比金银铜铁晚。拿破仑曾因有一顶铝制王冠而骄傲,就是因为当时铝的制取很困难。这说明铝元素在自然界中不是以单质形式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化合态的铝要变成单质铝非常困难,这是因为金属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笔者有意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想一探问题究竟的好奇心。学生查阅金属活动性顺序知道,铝的金属活动性确实比铁强,随即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当今生活中的铝应用如此广泛呢?”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释疑解惑。

实验1:取两支装有10%稀硫酸的试管,分别放入经磨砂处理后的铝片与铁片,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2:将经磨砂处理后的铝片放入硫酸亚铁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3:分别用酒精灯对生锈的铁片和未经磨砂处理的铝片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1中,铝片与稀硫酸反应明显比铁片快,产生气泡更快且多;实验2中,铝片表面有白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变浅。这两个实验都能说明铝的化学性质确实比铁活泼。在做实验3时可发现铁锈纷纷掉落,而铝变为红热的液体并可自由流动,但有一层膜包住使其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失水后易掉落,而铝的熔点只有660℃,且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氧化铝的熔点在2054℃以上。

如此设置认知冲突,引起学生追本求源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进而通过实验论证进行深度学习,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温故而知新,复习课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通过归纳、概括的手段来罗列并梳理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这要求教师能找到合适的切入口,既复习旧知又提炼方法,使学生提高理解的层次,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发展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如在复习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2 节中的“重力势能”时,笔者这样设问:“你们有没有办法,不通过实验就得出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确立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学生顿时一脸茫然,提问:“实验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吗?实验不是获取经验事实和检验科学假说、理论的重要途径吗?”为帮助学生解惑,笔者从功与能的关系以及重力势能的定义出发,引导学生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Ep=W=Gh=mgh。学生于是恍然大悟。笔者进一步告诉学生:利用这个公式来理解课本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或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大大降低问题难度,突破知识瓶颈。

劣构问题是启迪思维发展的诱因和动力,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二、劣构问题的设计策略

引入劣构问题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设计劣构问题呢?

(一)优化教材中的问题设计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浙教版《科学》内容丰富,里面有大量值得挖掘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巧设劣构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如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在“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应用”条中讲到轮船的工作原理,并在教材第17页安排了“橡皮泥的沉与浮”实验。很多教师讲清原理后就草草结束,其实教师可以拓展实验,追问学生:“橡皮泥捏成碗状后浮在水面上,水面高度如何变化?”有的学生认为橡皮泥原来是整块浸没在水中,后来是部分浸在水中,所以水面降低;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增大,水面应该升高。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好的劣构问题:“液面的高度变化到底由什么因素决定?”教师可让学生先组内讨论、组间辩论,再设计实验验证。最后教师延伸拓展:“冰川融化后海平面如何变化?池塘里的挖泥船挖满泥后水面如何变化?洗碗池里的水舀到漂浮的碗中后水面又会如何变化?”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正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对教材中的问题设计进行适度优化,设置对应情境创设劣构问题,引导学生剖析原因,进行多角度分析、多层次综合思维,可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启迪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的灵动性。

在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 章第5~6 节中的“绿色植物的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这一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智慧农业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的视频(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地考察),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人们分别采用了哪些措施来提高蔬菜的产量?这些措施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学生充分讨论后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学生跃跃欲试,讨论后争先恐后地汇报各自的成果。部分学生的成果如下。

(1)早春大棚可以提高棚内环境温度,有利于种子萌发,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

(2)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3)大棚要经常通风或向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这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从而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

(4)幼苗带土移栽,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移栽的成活率。

(5)中耕松土、及时排涝,可以促进根的呼吸作用,防止烂根。

(6)合理的水肥管理,既能减少浪费和污染,也能提高产量。

(7)晚上适当延长光照或降低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或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从而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有价值的劣构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使其畅所欲言。在相互提示和补充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得以加强。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及时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归纳知识、提炼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利用错误资源

教师和学生都会犯错误,教师要敏锐地发现错误中隐藏的价值,将错就错,顺势引导,利用错误资源巧设劣构问题,引导学生在错中思考、感悟,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在识错、纠错、思错中提升思维品质。

例题某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为测定纯度,小周取出27g 样品,平均分成5 份,依次加入盛有100g 稀盐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的质量为60g),每次充分反应、待气体完全逸出后,用天平称质量,得到5组数据:163.2g,166.4g,169.6g,173.9g,179.3g。请计算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笔者在检查学生的作答情况时,发现了几种典型的错误,于是将其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让错误资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点。这能引导学生在争议中分析、反思、内化知识,使学生在辨析中理解并归纳物质过量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体会豁然开朗的感觉。由此,课堂上不断演绎质疑的精彩,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捕捉课堂生成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甚至会提出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瞬间设计劣构问题,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一节“空间科学”(相关内容位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七年级下册第4章)课上,笔者复习了月相的相关知识后,引入新闻“我国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鹊桥号’中继星载入太空,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鹊桥号’中继星将承担地球与嫦娥四号之间的通讯中继任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若在某年中秋节你登上月球,将会看到什么样的地相”这一问题。当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时,突然一个成绩中等但性格外向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问道:“老师,‘鹊桥号’中继星安装在太空什么位置呢?”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于是引导学生结合以下几点进行思考并在小组内部讨论。

(1)嫦娥四号将在月球背面着陆。

(2)月球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同。

(3)嫦娥四号通过电磁波通讯。

(4)画草图说明。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问题的学生收获了自信,其他学生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了思维品质。在实际教学中,像这种出人意料的问题很多,它们看似与课堂内容毫无关联,但教师不能因此而忽略它们,而是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抓住时机巧加利用。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一堂课中不可多得的生成,也有可能是一堂课的精华,课堂会因为它们而更加有趣有效,由此实现育分育能又育人的目的。

总之,课堂设计不能一成不变,教师有时要不按常规出牌,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改变提问方式,利用各种资源和契机巧设劣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有限图上高阶Yamabe型方程的非平凡解
高阶各向异性Cahn-Hilliard-Navier-Stokes系统的弱解
滚动轴承寿命高阶计算与应用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