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3-09-11杨雨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实践路径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其助力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的拓展并实现了即时性的互动与共享,使大学生在对等交往和行合趋同中得到了天性释放并增强了人际黏性;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着情感淡漠、社交恐惧、信任危机及认知偏差的困境,阻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对此,政府、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需要强化协同配合,正确看待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文章以新媒体为核心导向,以大学生人际交往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阐述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而从政府、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提出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路径,以供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4-016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品资助项目“萨提亚模式对后疫情时代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際交往的影响”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XGJPX4005;2022年度湖北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青年项目“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干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xjr08Q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新媒体的广泛普及提升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便捷性与高效性,同时也使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产生了诸多困惑,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产生一定阻碍。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助力大学生人生与事业顺利发展的必要举措,这要求各方育人主体与大学生同时发力,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新媒体视域下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

(一)多元性

与传统媒体的单一性相比较,新媒体以信息内容及形式的多元性著称[1]。在新媒体传播场域中,信息内容极为丰富,涵盖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且信息的传播以影像、音频、图片、文本等多种模态融合呈现的方式为主,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及不同个体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了信息传播范式的创新发展。

(二)便捷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始终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新媒体使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空藩篱。凭借新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发送信息,摆脱了外部环境对信息交流和互动的束缚,使人们在信息的迅速传播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进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三)虚拟性

与传统媒体的现实性和客观性相比,新媒体实质上是一个模拟传统社会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平台,因而新媒体传播场域实际是与现实社会并存的虚拟传播环境,人们可以以隐匿身份信息的方式参与交流和互动,并可以依托想象塑造自身的形象,同时运用网络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开展信息的传播,体现了新媒体的虚拟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一)突破时空,扩大了交往范围

新媒体以方便快捷、灵活多样著称,改变了传统媒体受时间、空间、人际关系等外在因素制约的局面。以新媒体为依托,大学生不仅可以实时关注其他同学的生活学习动态,还可以以虚拟性的角色结交社会各个领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之开展无障碍的沟通交流,拓展了交流渠道,扩大了交往范围。

(二)实时互动,实现了即时共享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以新媒体为渠道,大学生可以实现与朋友之间的实时性互动,进而在同一频次开展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2]。互动的实时性消除了信息传播的迟滞性,使大学生可以依托新媒体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即时性共享,提升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率。

(三)对等交往,助力了天性释放

新媒体是一个对等交流的平台[3]。在新媒体传播场域中,不同用户均具有对等交流的话语权力,这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用顾虑身份、地位、年龄、所处场合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以平等的姿态自由地开展交流与讨论。可见,新媒体赋予了大学生畅所欲言和张扬个性的空间,使大学生的天性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了释放。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一)形式交流带来了情感淡漠

过度依赖新媒体网络开展社交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异化现象。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微信、网络视频、在线直播等新媒体形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话交流和书信来往,同时也使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日益减少,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真实性被弱化,缺乏了真诚作为基础,逐渐出现了情感淡漠的状况。

(二)隔空交往造成了社交恐惧

在新媒体场域中,大学生可以用网络中的简化语言代替传统交际中需要斟酌使用的语句,用一系列表情包辅助文字交流,并依托朋友圈和抖音账号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所见所闻[4]。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而在大学生面对真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时,虚拟世界的交流方式不再适用,因而会导致其对社交产生莫名的恐惧感,甚至出现语言障碍和心理障碍等严重问题。

(三)道德缺失催生了信任危机

新媒体具有极强的虚拟性,大学生依托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APP开展交流互动具有较强的隐匿性[5]。在新媒体场域中,人们可以依据自身需求扮演多种角色与人交往,加之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在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还容易被错误的观点和言论影响,进而弱化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容易上当受骗[6]。在缺乏道德约束的人际氛围中,大学生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信息茧房”助长了认知偏差

新媒体传播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托,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使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符合自身需求和兴趣方向的内容和资源[7]。然而,这也使得大学生陷入“信息茧房”的怪圈,导致其视野被束缚在“茧房”一般的桎梏中,造成了大学生获得的信息带有极强的局限性和偏见,反映到人际交往中,即大学生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方式受困于自身需求和兴趣,阻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

四、新媒体视域下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路径

(一)政府维度:加强立法保护,创设清朗网络环境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各类问题,政府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并通过制定有效的制度规范来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8]。同时,应对新媒体平台的信息种类、传播机制、互动模式等作出明确规定,扎紧惩治网络暴力、黄色网站、赌博行为等不良现象的法律篱笆,通过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强化对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阻断,确保各类新媒体在法律红线内为大学生提供相对纯洁的人际交往环境。

针对大学生在新媒体空间开展人际交往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特点,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构建新媒体网络监管队伍,推进网络实名注册制的落实,对涉及敏感话题的内容进行屏蔽,对语言攻击、煽动性话语、污秽视频等内容的发布主体实施严厉打击,规范网络用语,为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创设清朗的新媒体环境[9]。另一方面,政府要培养一支具有信服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科学运用新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全面宣扬主流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健康的人际交往理念,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二)社会维度:形成社会合力,营造和谐交际氛围

社会各领域需要明确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自身的积极作用,进而以协同联动的形式展开合作,依托新媒体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以规范的语言和积极的行为营造和谐的网络交际氛围,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强化人际交往的有效性和正向性,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参照和借鉴,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各企业需要依托“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等育人机制,针对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依托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岗位需求强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使大学生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的交际情境中均可以灵活应对各种人际交往问题[10]。同时,各行各业的知名学者、专家及优秀企业家需要积极响应,进入高校开展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座谈会、交流会等活动,以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目的,重点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进行深入解析,使大学生明确现实世界和新媒体网络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在本质属性、表现方式、话语范式等方面的区别,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新媒体对其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进而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高校维度:强化教育力度,积极举办校园活动

高校需要以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导向,对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教学,借助科学指导和理论教学,使大学生明确人际交往能力的结构组成,并掌握提升感受能力、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可以依据自身需求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11]。此外,还需要结合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双重影响,指导大学生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新媒体场域中的人际交往,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开展新媒体人际交往的基础载体,进而以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为核心,将新媒体作为提升人际交往效能的有力抓手。

针对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校际影响,高校需要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大学生从新媒体传播场域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依托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品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为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12];另一方面,凭借校园活动使大学生在真实的交际场合与情境中依据教师的指导不断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在“线上”和“线下”不同交际场域中做到灵活应变和游刃有余。

(四)学生维度:提升媒介素养,规范网络思想行为

在以新媒体为渠道开展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统一自身的新媒体网络形象和现实形象,明确新媒体的虚拟性,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以真实的身份信息和个人形象开展人际交往,避免落入新媒体虚拟身份造成的认知偏差陷阱中[13]。同时,大学生需要意识到新媒体社交并不能代替面对面交流,网络中的交际关系也不能取代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网络交际,必须以现实世界中的交际场合与情境为基础标准提升自身的各项交际能力[14]。此外,对于以兴趣为纽带形成的新媒体社群,大学生需要尽可能将其转化为线下兴趣类社团,以强化人际交往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在依托新媒体开展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并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始终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行为规范,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任何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网络行为[15]。

五、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实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和创新转型,就需要以客观的眼光看待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双重影响,并强化政府、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的协同联动,使各主体围绕新媒体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新媒体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以实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勤勤.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研究述评[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2):85-88.

[2] 刘艳,李蓓蕾,张勇,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政策略研究[J].教育传媒研究,2023,43(2):24-28.

[3] 王艳,刘超.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3):119-121.

[4] 赵洁,兰牡丹.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4(1):114-116.

[5] 商小咏.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111.

[6] 贺建民,谷溪.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J].中国报业,2022(22):126-128.

[7] 谢彩丽.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1):130-132.

[8] 刘旻燏.大学生人際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8(3):45-50.

[9] 韩思佳,郭宗盛.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华东纸业,2022,52(1):121-123.

[10] 许琳.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分析与干预[J].华东纸业,2022,52(1):188-190.

[11] 郭利.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9):32-33.

[12] 周建峰,汪新,高欢欢.新型社交媒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3):88-92.

[13] 孙琳娜.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及对策研究[J].公关世界,2021(16):61-62.

[14] 赵飞,胡建林,张会芳,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8):57-60.

[15] 阿不都热西提·阿不都热依木,刘剑.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1(17):9-13.

作者简介 杨雨婷,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实践路径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英美原声电影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