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在新闻史课程中应用的价值、实践与探索
2023-09-11张宏伟
摘要:在新闻史课程的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先烈事迹、革命报人活动和党的新闻工作实践,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资源。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思政教学在高等院校新闻史课程中的应用价值、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得出思政教学在新闻史课程中的价值包括:思政教学是党和国家长久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政治保证;也是新闻史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实要求。新闻史课程中思政教学的内容构成包括: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情系人民全心为民服务、重视业务的优良新闻传统;新闻报人的办报思想与实践;党的新闻事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同时期的艰苦发展并取得最终胜利。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将课堂实践与思政教学相结合,通过对革命先烈的报刊活动,著名报人和媒体的创办、发展历程及新闻思想的思考,理解党在新闻实践中积累的新闻思想,实地体会新闻工作中的实践;注重核心素质的提炼,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将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提炼为中国新闻史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目标;建立了以教学反馈为核心,通过认知和观念层面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新闻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219.29-4;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4-007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IT&20180417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因此,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思政教学在新闻史课程中的价值探索
(一)是党和国家长久发展的时代要求
思政教学是党和国家长久发展的时代要求。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党的初心使命来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将思政教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让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下不断学习与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将党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融入课程,能增强大学生对党的信心,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2],使得大学生领悟个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鼓舞下,以饱满的热情和主动性投入社会主义建設事业中。
(二)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政治保证
思政教学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政治保证。通过思政教学的导入将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结合,帮助大学生从理想中获得启迪,摆脱“小我”满足,追求“大我”价值的实现。思政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品德、培养坚定信仰的重要手段,在新闻史课程教学中有大量的案例与革命先烈事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优秀资源,同时也是具有一定新颖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素材。通过对先烈事迹的学习,从中提炼出蕴含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将对大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起到促进作用。
(三)是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实要求
思政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3]。对于新闻专业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素养是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理解媒体的喉舌价值和传播时代精神的基本素质,新闻史课程的教学实践需要以思政理论与实践为指导。
二、新闻史课程中思政教学的内容构成
(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党的新闻事业在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勇于实践,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情系人民全心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新闻工作者要学习和继承的优秀品质与新闻操守。
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4]。毛泽东、刘少奇等特别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如在《解放日报》改版期间要求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原则,必须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工作,自觉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不得发表违背党的路线和纲领的文章。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新闻工作者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与实际新闻工作相结合,在与错误思想和倾向斗争中,保证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正确路线,如革命根据地新闻界开展的反“客里空”运动,及时纠正新闻工作报道失实的右倾错误。
情系人民全心为民服务。党的新闻工作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指导方针,如著名报人邹韬奋在一生办报生涯中始终有着明确的人民立场,在主办《生活》杂志期间,就明确表示“完全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5]。以人民大众的立场与改进社会的目的,使得邹韬奋始终保持着崇高的人格和报格,也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的信任。
(二)党的办报实践与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包括中共一大代表在内的大批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办报宣传启蒙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迪群众思想觉悟、宣传革命,党的新闻事业由此发轫;土地革命时期,各地红军及红色政权纷纷创办报刊,宣扬党的主张,传播革命真理,撒播革命种子,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抗战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获得了大发展,党的报刊、电台等大力宣传党的全面抗战主张,展示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形象,反抗日本侵略,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战、妥协投降的倾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更是狂飙突进,形成了“政治家办报”“开门办报”“党和人民的喉舌”等办报思想[6]。
政治家办报思想。政治家办报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提倡政治家办报,着重阐述了“政治家办报”的观点[7],强调党的报纸要讲党性、讲政治,成为党的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党指导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政治家办报进行论述,强调“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8]
“开门办报”源起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核心即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他对《晋绥日报》的编辑说:“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少數人关起门来办”[9]。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新闻工作的“喉舌”功能。《解放日报》改版期间,特别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并明确阐述报纸是党的喉舌。当今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仍要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做好党和人民喉舌,牢牢守住新闻舆论主阵地。
(三)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逐渐成长起来的,在党的不同时期创建了一批又一批新闻宣传阵地。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由陈独秀、李大钊和李达创办的政治性刊物《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系统地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带到中国,新青年出版社还将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进行翻译出版,成为最早的一批舆论宣传阵地[10]。1922年党的第一份“立在舆论指导地位”的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在上海创刊,社会主义青年团刊物《先驱》《中国青年》相继创刊,形成了党高举革命大旗的宣传阵地。毛泽东、周恩来和瞿秋白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参与到创办、主编和编辑革命报刊的活动中。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秘密出版《红旗》《布尔什维克》等报刊,在红区创办了《红星》报、《红色中华》以及红色中华通讯社,形成了红区“一报一社”的主流媒体格局,开启中华苏维埃政权新闻事业新篇章[11]。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了《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等,初步形成了从各地根据地到中央机关报刊宣传网络。其中《解放日报》改版在党的报刊史中占据重要地位[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新闻宣传网络,构建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以“一报一社一台”为主体的,遍布全国各地的新闻事业网。
三、新闻史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一)将课堂实践与思政教学相结合
中国新闻史课程包含大量党史内容,先天孕育了思政教学的基因,同时北京作为历史、文化与政治中心,有众多党的新闻刊物创办地、革命先烈故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等。
在实践教学中,以“新闻地理”的形式组织和引导青年学生对党的新闻媒体及相关实地进行探访与参观,如《京报》社、宋庆龄故居、《新青年》杂志社等等,将所感、所想、所思以讲述、课堂讨论和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对革命先烈的报刊活动、著名报人和新闻思想进行思考,理解党在新闻实践中积累的新闻思想,实地体会新闻工作中的实践。“新闻地理”将历史话语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以大学生亲身探访的事实来“翻转课堂”,做到通过实践体验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二)注重核心素质的提炼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特别对思政课的目标提出要求,包含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众多核心素质[13]。对一门专业课程而言很难涵盖如此广泛的目标,通过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将“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提炼为中国新闻史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目标,同时兼顾“社会责任、伦理规范与道德修养”等素质目标。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的创办”章节时,重点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进行讲述。瞿秋白先后主编《新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物,增进了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苏维埃政权的了解,也真实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纲领与主张[14]。此外,在与妻女书信中留下了大量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火热文字。如他对妻子杨之华写到,“你准备着自己的才力,要在世界革命及中国革命之中尽我俩的力量,要保重你的身体。如果,我俩都凑着自己能力的范围,自己精力的范围,准备着某种工作能力,自己固然可以胜任而愉快,对于工作也有益处”[15]。这些书信和语句,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和高尚节操,使学生感到信仰的力量,使得他们无比的坚强。
(三)建立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
思政教育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是思政教学是否得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建立了以教学反馈为核心,通过认知和观念层面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和集中度进行评价,并通过课程导读、作业批改、课堂点评等方式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
四、结语
课程思政与新闻史课程的结合是体系化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对课程结构与内容有整体的认识,还要突出重点报刊、报人与新闻事件。从课程设计、教学目标设定、内容引入、方法实施再到内容评价都是需要进行探索的。新闻史课程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等待进一步探求解决之路,如思政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创新式教学方法尤其是与各类新兴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应用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l,2020-06-06.
[4] 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001).
[5] 张宝明.中共早期期刊历史系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6] 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18.
[7] 肖燕雄.“群众政治家”概念及对“政治家办报”的新认识[J].新闻界,2021(11):22-31.
[8]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89.
[10] 谭春霞.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百年传播[J].荆楚学刊,2023,24(3):11-17.
[11] 郑保卫,尹延永.记录世纪风云 传颂百年伟业: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及贡献[J].中国出版,2022(17):20-29.
[12] 贾梦梦,周光明.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解读[J].国际新闻界,2020,42(5):153-175.
[13] 高宁.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14] 王应荣.瞿秋白对新闻业务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1(17):78.
[15] 韩斌生.《多余的话》深层内蕴再诠释[J].瞿秋白研究文丛,2015(0):265-275.
作者简介 张宏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