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本土文化因素分析

2023-09-10高逸凡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本土文化澳门

摘 要:一座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及细微变化,可以反映出这座城市在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各种变迁发展和文化的输出,以及人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等各个方面不断变化发展和逐步提升的过程。城市的公共空间承载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貌,从中可以感受到其环境与文化内涵,也同时为大众的活动提供了场所,在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作用。城市文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城市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让更多的人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围绕澳门本土文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来更深层次地对澳门建立一定的了解,同时从中汲取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也对需要完善的空间设施提出策略,为今后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更好的思路。

关键词:澳门;城市公共空间;本土文化

一、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重要性

(一)公共空间的内涵

城市公共空间是向大家提供的开放、共享的活动空间,主要包含公园、广场等,它们不仅彰显着一个城市的人文风貌,能让人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体验到独特的人文情怀,而且满足着人们的生活需求,让人们从各自紧张、单一的活动空间中走出来,进入公共空间中,投入社交活动,放下负面情绪,在公共空间所营造的新氛围中得到释放,获得不一样的内心体验。该空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使人们的心绪得到不断升华。

(二)公共空间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水平也持续提高,公共空间的配套服务需要紧跟这一现象,来促进城市空间功能的完善。同时,大众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提高,对生活品质追求,不局限于单纯的物质追求,更多的是对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对良好、舒心的生活环境的向往。

在实际生活中,千篇一律的公共空间设计随处可见,给人一种审美上的疲劳感。缺少新颖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设计,很难彰显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对大众的吸引力不强,不能满足大众审美,没有很好地处理公共空间与大众需求的关系。

(三)历史文化与公共空间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开展经济建设,随之而来的人口集聚,使得很多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区域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对旧城市公共空间区域的改造,给一些存在古建筑等文化古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区带来了破坏,甚至使其陷入难以恢复的困境。这一情况的产生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根据世界各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理论,专家们针对我国的情况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制度,随着保护制度的出现,越来越多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条例相继颁布。例如在《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意见》中,一方面要求名城“作为一种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当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要求编制保护规划,确定保护重点。

随着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逐渐深入人心,使得城市的历史记忆得以更加完整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如何使更多的城市本土文化较好地在时代的更迭中得以传承,在保护历史名城的同时将对城市文化元素的研究更多地运用到城市建設之中,特别是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中,值得开展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二、澳门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前地空间的设计

(一)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文化是基于以葡萄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以具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底蕴的妈祖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经过长达400年碰撞、交流、汇聚和融合形成的十分独特的地域文化。

20世纪中后期,澳门为了推动城市多元化的形成,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提出了以“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为发展方向,大力推动澳门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将澳门的历史城区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通过花心思去改善这座历史文化城区的形象,造就了如今澳门独特的葡韵文化,澳门在建筑的建设和公共空间的规划之中都体现着鲜明的文化特色。

(二)前地空间的由来

澳门的前地是澳门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场所,它形状分布不规则,是澳门的城市象征。前地空间由葡萄牙殖民者引入,最初是教堂之间的过渡空间,用于礼拜仪式,而在以闽粤人为主的华人社会,被称作地堂的屋前空地,是他们驻足交流的场所。为了同时满足两国居民的日常活动以及城市规划的要求,前地的性质由宗教场所向公共场所转变,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随着澳门城市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形成了很多的前地。到目前为止,澳门一共有8个前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议事亭前地、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白鸽巢前地、板樟堂前地、岗顶前地、大堂前地和耶稣会纪念广场。这些前地共同成为澳门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澳门这座高密度的城市中,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人口总数的不断增长。澳门的前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担居民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为居民的生活场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此处,感受澳门与其他众多城市不同的城市风貌。特色的前地装饰风格带来了独特的空间文化体验,让游客摸索着历史的痕迹和脉络,不禁沉醉于澳门的城市文化之中。

(三)葡式碎石在前地空间的修复与改造应用

葡式碎石是葡萄牙拥有的一项独特的艺术性铺地手法,主要是运用于室外的广场和人行道上,碎石主要是呈六边形的黑色和白色的样式。这种铺装最早是1755年葡萄牙重建首都里斯本时所应用的,后来将这种带有文化气息的元素带入到其他城市之中,我国的澳门就是鲜明的代表。由于历史原因,受这种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澳门在前地的建设和修复之中沿袭了这一鲜明的特色地域文化。

议事亭前地位于澳门市政厅大楼前,在周围的建筑包围之下形成了一个长条形的空间,这里是展示澳门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地方,见证了澳门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来澳门旅游的游客必到之处。它之所以被命名为“议事亭”,是因为这里曾是清朝政府与葡萄牙之间商议各种事务的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汽车所占据。议事亭前地变成了停车场,上面停满了一排排车,宽阔的街道主要承担着车辆行驶和停车的功能,虽然在前地旁的商业区设置了人行步道,但是行人在较窄的人行道之上行走显得有一些局促,行人的安全性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进而导致行人与车辆之间存在着些许冲突。这里没有一个优质的步行环境,街道的美化效果也比较差。1987年,中葡两国达成协议,在《中葡联合声明》中确定了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葡萄牙打着“继续保存葡萄牙文化”的旗号,利用葡萄牙在澳门的分公司承包项目工程。议事亭前地就是众多设施改造中的一个地方,最开始为了扩大行人步行面积,使用花池来阻挡进入广场的交通,但是这个措施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后来在1994年施行了对机动车的禁入,使得前地空间永久地成了人们步行活动的重要场所。紧接着在葡萄牙著名景观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卡布的设计之下,为了使葡萄牙文化元素更好地展现在澳门的土地上,以具有鲜明葡萄牙风格的花岗岩碎石进行铺装,采用了黑白相间的波浪纹的设计。运用重复的构成手法,铺设在不规则的长条纵深的街面上,给人一种动感的形式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让街道在视觉空间上显得更加开阔了,与以往沉闷的铺设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碎石将前地空间和人行步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善的步行区域,提升了城市的步行质量,为之后的步行区域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议事亭前地的成功改造,广泛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澳门相继对其他的前地也进行了改造,广泛将葡式碎石运用于其中,根据不同功能类型的前地设计出不同的铺装形式和样式。在妈阁庙前地的铺装中,为了与其建筑外观颜色相呼应,在碎石的颜色选择上选用了红、黑、白的颜色,在纹样的设计中添加了與道教相关的内容——阴阳鱼式海浪波纹图形的基本线条。其是由两个同心半圆错位相连构成,外形像道教的太极阴阳鱼,将此图形串联在一起,然后平行排列,就又形成了另一种波浪式纹样。当游客走进这里时,感受到的视觉冲击力比较强,游客形成视觉记忆后,每看到这种样式的设计就会马上联想到妈阁庙建筑的场景。亚婆井前地,位于澳门西望洋山北面的广场,“亚婆”即老婆婆,传说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筑水池贮存山泉以方便居民汲取饮用,故人称呼水池为“亚婆井”。早期入驻澳门的葡萄牙人便聚居于此,所以这里为澳门最古老的住宅区之一。在亚婆井前地铺装上,并没有遵循前述几个前地的规则式铺装样式,而是突破了这一重复性规律,采用了不规则的流动的曲线,象征着水流。

除了在各个前地进行铺装碎石以外,在与前地连接的街道上也会铺设各种各样体现葡萄牙海洋文化的碎石。各种海洋生物和航海器械的图形装饰于其中,每走一步都是不一样的图案,让游客走在街道上不免要驻足欣赏这种特色的铺装方式,感受带有葡萄牙文化的异国风味,和澳门独特的葡韵文化。

(四)应用葡式碎石的意义

澳门的葡式碎石是澳门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它在历史岁月的更迭中一直装扮着澳门这座城市的前地和街道容貌,起到了一定的美化作用,创造了更多的公共空间,大大改善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环境,用独特的视觉形象,维护着澳门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艺术,使澳门的历史城区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它在澳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吸引着广大游客对澳门历史文化展开探索,深入感受澳门这座城市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独特的魅力。

三、澳门公共房屋的公共空间变化

(一)第一代公共房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的木屋遍布澳门。1928年,澳门台山区一破旧木屋屋邨突发大火,屋邨被严重损毁,政府为了让这些流离失所的居民有安身的地方,于是就建造了一批廉租房。巴坡沙坊就成了澳门为了解决居民居住问题而建造的第一批公共房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而言,单纯用于居住的公共房屋的不便性逐渐突出,澳门政府便想出来更好的应对方法,对一些第一代公共房屋进行了拆除。

(二)第二代公共房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多方面因素导致居民居住需求和房屋租售价格的矛盾趋于尖锐。澳门政府为应对当时的形势,兴建了一批偏重经济效益的公共房屋,即第二代房屋:第一层为商铺,上面的二三层是停车场,再上面就是居住的空间。第二代公共房屋相比于第一代来说,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但是由于其具有封闭性,一些生活配套功能只能为内部居民提供便利,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且提供的配套服务也比较单一。

(三)第三代公共房屋

澳门回归以后,经济快速发展,房价市场迅速升温,更多的居民倾向于选择公共房屋,使得社会对公共房屋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澳门政府为了应对这一情况,积极地投资修建以创造城市活动场所为设计理念的公共房屋,采用灵活多变的组合。大部分公共房屋设置了多层开放性停车场,更多的停车位满足了很多车主的需求,地上一至三层是超市、图书馆、银行、医疗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居民服务中心等一些多功能服务性场所,在楼层之间设置了绿地以及一些儿童娱乐和健身中心等设施,为附近的人们提供便利。这样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建筑模式,极大地适应了澳门的高密度居住状态,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各方面的便利,也很好地利用了城市土地资源。

四、结语

城市规划的好坏,就如一件艺术品,表现形式上是否有松紧、有节奏非常重要,而公共空间往往是城市这一作品的“点睛之笔”。在面对需要开发的新公共空间时,要做到为大众服务,处理好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要注重挖掘本土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出散发着本土文化气息的公共空间,在满足人们丰富精神世界的需求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土文化,领略城市发展的轨迹和独特的风采,被它所吸引、所感化,让它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传承与发扬,不被湮灭与遗忘。

参考文献:

[1]兰伟杰,胡敏,赵中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回顾、特征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9(2):30-35.

[2]魏爱莲,张晶.澳门历史文化的形成与澳门华人民族的归属感[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12.

[3]楼森宇.历史城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更新研究:以中国澳门前地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3(5):121-123.

[4]樊飞豪,周政旭.以公共空间修复保持文化特性:澳门历史城区案例分析[J].城市设计,2017(1):76-87.

[5]黄光辉.澳门石仔路图形研究[J].装饰,2016(11):109-111.

[6]李炯.澳门公共房屋综合体集中式公共空间分析评价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9.

[7]李名亮.浅析城市公共空间重要性:传承中发展[J].门窗,2016(4):216-217.

作者简介:

高逸凡,荆楚理工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本土文化澳门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