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舞蹈类作品的创作
2023-09-10郑华英
郑华英
随着群众文化素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时期下,加强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国家提出的战略目标,更是推动大众文化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舞蹈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群众文化舞蹈和专业舞蹈艺术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要想在艺术性、技巧性上有所突破,就必须要重视舞蹈创作的角度及过程,通过舞蹈艺术表现出丰富的生命情感,进而引发观众共鸣,这样才能称之为一部优秀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为此,本文以《赶海的女人》为例,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编导人员提供参考,并推动群众文化舞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群众文化水平
舞蹈不仅能传递不同的情绪、情感,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在不同形式、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舞蹈中,不仅能修身养性,强健体魄,还能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在舞蹈中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增强自信。目前,不同地区的年轻老少群体纷纷投入到舞蹈活动中,并积极举办各类舞蹈比赛等,通过不同的舞蹈竞技,展现不同舞蹈的特色及文化,切实有效地提高了群众文化综合水平。
(二)舞蹈是群众文化的先驱
自古以来,舞蹈不仅能表达人们的心中所想,表达人们的思绪情感,还能给人们呈现不同的视觉盛宴,并通过舞蹈表演带动他人的情绪。可以说,舞蹈本身具有的感染性极强,不同群体对于同一主题的舞蹈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在舞蹈的形式上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进而推动舞蹈文化的进一步升华。例如,《孔雀舞》源于傣族民间舞蹈,创编者结合个人对孔雀外貌、形态、动作等的观察,并深入分析孔雀的习性等,进而在舞蹈中加入不同的手形动作,配合背景音乐展现给观众,营造了独特的情景,这就是群众文化和生活的有机融合。
(三)有利于群众文化的传承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不仅体现在我国的文字、音乐、民间故事等方面,还体现在舞蹈文化中。距今六千年前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盆上就有原始舞蹈的刻画,当时舞蹈具有群体性、自娱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受到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舞蹈的风格种类也丰富多样。在我国,舞蹈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进而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可以说,舞蹈是群众文化的传承,群众文化可以通过舞蹈得以弘扬。
二、发展群众文化舞蹈的必要性
(一)减轻群众的心理压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节奏不断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部分人群造成了生活压力,加速了年轻人身体的老年化。同时,人们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还更加关注个人的身体健康,纷纷加入到舞蹈活动中。例如,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輕群体加入到广场舞的行列中,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压力,让其在快乐的律动中增强体质,一扫生活的烦恼与忧愁。再加上广场舞的种类很多,可依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变换不同舞种,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二)强化基层舞蹈事业的发展
受历史和社会现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专业的舞蹈演员外,当前我国群众对舞蹈的学习并不是很理想。一方面,部分群众对于舞蹈并不感兴趣,对于舞蹈基础知识和技巧也比较陌生,而在实际的舞蹈过程中,身姿动作等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对于舞蹈即便经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但学习效果不佳。为此,通过积极推进群众文化舞蹈的建设,在文化馆等举办多样化的舞蹈活动等,由文体中心安排专业的舞蹈教师对群众进行简单的辅导,进而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舞蹈行列中来,从而推动基层舞蹈事业的持续化发展。
三、群众文化舞蹈类作品的创作策略
(一)明确创作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文艺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才能切实有效地从根本上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真正达到文化强国的目的。所以,在群众文化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首先创编人员要明确,其面向的群体是人民群众,如何通过舞蹈作品将群众的期盼渴望、情绪情感呈现出来,并在作品中融入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依托广大群众通过舞蹈的形式将作品中的中国精神展现出来,是每位创编人员应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创编人员只有明确了高质量的舞蹈作品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意义,才能用独特的形式将舞蹈艺术呈现出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应注重立意。立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舞蹈作品的优劣,创编人员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创作方向,才能创作出有思想内涵的作品。再次,确定了主题之后,可供选择的素材很多,创编人员如何选择素材呢?这就必须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人民的思想意愿,文艺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能量。例如,在舞蹈作品《赶海的女人》中,创作的背景就是江门市,这里被称作“五邑侨乡”。多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江门人远下南洋谋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形成了别样的景象,他们在这里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如今,江门已经成为连接海内外的纽带,这里发挥了“侨乡”的独特优势,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舞蹈的表达形式不仅展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又向人们展现出江门人敢闯敢拼的个性。
(二)确定作品主题结构
我国历经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这些都是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灵感来源。创作者应从这些故事中汲取精华,抓取灵感,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元素来丰富创作。与此同时,在群众文化舞蹈的创编过程中,创作者应紧随时代发展脚步,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聆听时代的声音,基于群众的精神需求,发现文化变化的规律,进而用舞蹈来书写新的时代,回答时代课题。
以《赶海的女人》为例,创作者以海边侨乡的女性为例,通过肢体动作的诠释,将女性勇敢、勤劳、坚毅的品质展现出来,并传递了她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情感。结合一些舞蹈意象,将大海、希望等元素逐渐显现出来,使得舞蹈更加饱满。通过观看《赶海的女人》五个不同的舞蹈部分,深切感受到她们坚定的脚步以及炙热的目光,看到了她们航行于海上、奔波于家舍,在风浪中承担千斤担,在家中祈祷丈夫平安归来的生活景象。
在《赶海的女人》中,作品的第一个部分是“前行”。展现了男人们下南洋,而女人们向海而生的景象,她们用坚定的脚步迈向生活的希望。第二个部分是“生火寄思情”。在月亮高挂的夜晚,女人们面对火苗跳着独舞、双人舞,寄托自己的思念。第三个部分是“海浪”。女人们的赶海生活十分惊险,她们迎着浪花,一次次地撒网,和海浪搏击,和生活对抗。第四个部分是“拜海”。女人们撑着长长的船桨,向远方眺望,她们的船桨上挂着玩偶,一方面是向下南洋的丈夫们报一声平安,祈求他们早日归来,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充满仪式感的行为,祈求来年生活风调雨顺。第五个部分是“继续前行”。生活依然继续,女人们依然用自己坚定的毅力和扎实的脚步,一步步书写美好生活。如此看来,创作者在创作时,通过现实生活书写了岭南劳动人民“敢为人先、奋勇拼搏”的伟大精神,通过丰富的舞蹈语言将女性的柔美和刚强完整地呈现出来,讴歌了中国女性的勇敢勤劳,传递了新时代的正能量。
(三)优化艺术表现手法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能够创编出优秀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还需要有好的艺术表现手法,才能打造出一部高质量的作品,给群众带去更好的视听感受。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正确地处理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明确二者的重点,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将真情实感应用肢体语言等传递出来,进而让群众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从《赶海的女人》中,不难看出,作品中主要应用了如下几类艺术表现手法。
其一是对比。主要是指创作者将差异比较明显,甚至是处于对立两面的主体放置在一起,形成鲜明的比较,以达到揭露事物本质的目的,传递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引导人们在对比中去思考、鉴别,进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群众舞蹈文化中应用对比手法,能够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题,使得舞蹈中的各个元素能更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赶海的女人》中,创作者就综合应用了多种对比手法。一方面是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女舞蹈演员用自己纤细的身姿和柔美的舞蹈,展现出大多数女性文静柔弱的特征。然而,当她们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时,其勇于和风浪作斗争,展现出独有的坚强和勇敢,进而表现出女性强大的内心和精神,给人以不同的震撼。另一方面,在舞台的调度上,舞蹈演员们时而排成“一”字形,时而排成“0”字形,不同的队伍形状也展现出不同的作品内核。如“一”字形,显示出女性们朝着同一个目标,不断前进;“0”字形时,展现出她们面对激烈风浪时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在音乐方面,创作者根据不同部分的剧情,配合使用了不同的音乐节奏,如月夜里女人对丈夫的思念,配合了轻柔的乐曲,而在海上航行时,配合激进高昂的乐曲,烘托出紧张气氛。
其二是反复。主要是指为了突出某一种思想,强调某一种情感,进而通过肢体语言的重复使用,加强人们的印象,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舞蹈中,反复法又称之为再现法,创作者结合主题内容,将已经出现过的律动、步伐等在适当的时候重复出现,进而重构片段、表情等。《赶海的女人》就采取了不同的重复方式,以展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第一个部分的时候,女人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大海。在第五个部分的时候,女人们依旧迈着坚定的步伐。这样的前后呼应,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更展现出女人们持之以恒的耐力和勇敢。在第一个部分中,她们面对大风大浪积极应对,在第五个部分中,历经了风雨之后她们依然沉着冷静,进而使得整个故事达到了一种结构性的平衡,给人以不同的震撼。又如在构图方面,创作者先后使用了“一”字形和聚集队形,这也展现出女性们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以及最终战胜风浪的喜悦。
其三是象征。主要是指依据事物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作为象征体,以此来表现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在舞蹈表演中,象征手法并不少见,通过象征的运用,能够将抽象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转换为具体可感的具象,不仅使得舞蹈动作丰富,具有内涵,还能传递情感和精神。康德认为:审美意象是理性理念的感性表象,它能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任何语言都无法达到它。在舞蹈《赶海的女人》中,就运用了象征性手法。例如,舞台上通过演员、道具、服饰、背景、动作等,创造出“赶海的女人”这一核心意象;演员运用船桨,配合肢体语言、背景音乐、灯光等,创作出“汹涌大海”的意象;演员们和“大海”搏斗的肢体语言,象征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与此同时,创作者在创编中还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达到意象营造的目的。如船桨是实,船是虚;女人是实,丈夫是虚;灯光和音乐是实,斗争是虚。通过这些相对实在的事物来营造抽象的意象,赋予了群众文化舞蹈更加饱满的內容和精神,使得其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四、结语
舞蹈对于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传统舞蹈不一样的是,群众文化舞蹈应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传递真实的情感。要想创作出一部高质量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创编者就应从前期的指导思想、主题确定,到后期的艺术表现手法等全面思考,综合应用多种元素,优化舞蹈效果,进而将作品的精神内核传递出来,为群众提供精美的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