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歌的“陌生化”
2023-09-10蒋桐姗
“天若有情天亦老”“男儿何不带吴钩”“雄鸡一声天下白”,这些都是李贺诗歌的经典名句。李贺诗歌熔铸词采,驰骋想象,多运用神话传说构建意象,以缤纷绚丽的色彩涂抹恢诡谲怪的画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陌生化是李贺诗歌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其意象构建、色彩搭配、修辞运用的总体处理思路。纵观李贺诗歌,可以看出其陌生化处理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他十分擅长利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陌生化处理,也擅长将绚丽的色彩与面目全非的意境进行搭配。[1]
一、“陌生化”理论有关阐述
“陌生化”这个概念是由俄国作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首次提出的,其是指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的手法,其对事物的描写都是“反常态”的,是以更加复杂的形式表现日常简单的事物,增加人们感受事物的难度,延长人们关注事物的时间,促使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如同“你所见的视象的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在李贺诗歌研究中引入“陌生化”的概念,分析李贺诗歌中的陌生化处理手段,感受其为了拉开与读者的距离,通过延长审美时间唤醒人们敏锐的感知力,可以促使人们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方法。对李贺诗歌的“陌生化”做进一步探讨,有助于更深入地解读李贺的诗歌,也能够更直接地感受李贺诗歌中的奇异与绚丽。[2]
二、李贺诗歌“陌生化”艺术的成因
诗歌的表达方式与效果与诗人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念和人生境遇无法分割。要理解李贺诗歌中的陌生化处理手法,应当分别从外部、内部原因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一方面是内部原因。根据史料记载,李贺从小体弱多病,他长期与药物为伴,疾病的困扰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思维,影响着他看待事物的角度。他曾在多篇诗歌中明确表达出对“为病痛所扰”的忧愁,比如在《示弟》中,他表示“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一身病痛一直到现在仍旧能够活着,那这世间还有什么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呢?诗句中隐藏着深深的厌世感。常年病痛折磨促使李贺对生老病死这类话题十分敏感,此类词汇也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歌中。同时,李贺自小外貌异于常人,“巨鼻”“通眉”的外表形象,让人觉得他“长相奇怪”“奇丑无比”。奇异的外貌加剧了李贺的自卑与忧虑,也影响着他对事物的看法,影响着他的诗歌表达方式。[3]
另一方面是外部原因。时代塑造人,每个时代的社会环境都会对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审美与情感产生影响。李贺所处的时代正是由原本的“盛唐气象”开始衰落的时期,此时唐朝的各种弊端纷纷呈现,李贺几乎见证了王朝的衰败。李贺身体羸弱,因此无法从军报效国家;又因相貌奇异,怀才不遇,无法入仕。他只能借助诗歌表达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看法。加之唐朝时期社会文化氛围较为开放,诗人们纷纷另辟蹊径进行自我表达,这也是李贺诗歌陌生化的原因之一。
三、李贺诗歌“陌生化”艺术的表现
(一)色彩表现
奇异的色彩搭配是李贺诗歌中陌生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李贺作为唐朝诗人中的“丹青妙手”,在使用色彩方面具有天赋。他将丹青画作中的色彩搭配能力转移到诗歌中,使其诗歌中色彩搭配奇异、多样,形成色彩斑驳、色彩浓烈、奇光异彩的诗歌画面。
李贺诗歌色彩丰富,不仅大量使用翠、红、绿、青、紫、黄这些艳丽的颜色,也搭配了黑色、金色这些厚重的色彩,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强烈的色彩冲突。其诗中大量使用红、绿二色,“愁红”“凝红”“凝绿”“颓绿”“老红”“塞绿”等,这些高饱和度的色彩与其他词汇搭配,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色调,而是具有某种情感特征的表达。比如“愁红”与“颓绿”,从这两个词汇中,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李賀的幽怨、哀怨的情感。这些色彩表达与人们所感知的色彩内涵完全不同,李贺经常在翠、红、绿等常见的颜色前后,加上啼、愁、寒、凝、泪、泣等词语,不仅大大增加了色彩的情感,同时也促使单一的色彩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促使人们感知更加复杂的色彩体系。通过这些色彩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就是李贺诗歌中的陌生化表现。[4]
以《雁门太守行》为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塞上燕脂凝夜紫”“报君黄金台上意”,这些诗句中大量使用了黑色、紫色等颜色,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幅压抑、沉重的画面。“黑云”搭配“压”与“摧”,促使这股黑色更加地沉重、浓郁;“黑云”与“金鳞”相对,形成鲜明对比的色彩,营造出了充满紧张气氛的战争画面。同时,“红旗”“夜紫”“霜白”这些色彩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层次,使整首诗仿佛一幅色彩缤纷的调色板。李贺采用大量色彩叠加与冲突的方式,将不同的色彩板块组合起来,并且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修饰这些色彩,这种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强化了人们的阅读感受,给人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意象构建
李贺的诗歌中意象的构建独树一帜。《唐诗选》中这样评价李贺:“其诗尤长乐府,善于熔铸词采……创造出恢诡谲怪、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艺术上有显著特色。”王世贞在《艺苑巵言》中也对李贺诗歌意象做出评价:“李长吉师心,故尔作怪,亦有出人意表者。”这两段话均表明李贺诗歌意象的“怪”。
以《铜驼悲》为例,“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这首诗的整体情感是李贺对自身遭遇的悲叹。诗句中的“落魄”奠定了本首诗歌意象基调,“寻花”“送春曲”,营造出一种萧瑟诡异的氛围,给人以“铜驼生出悲情”的感受。[5]
《伤心行》《罗浮山人与葛篇》《李凭箜篌引》等诗歌作品分别构建了“古壁生凝尘”“蛇毒浓凝洞堂湿”“空白凝云颓不流”等意象,这三个意象均以“凝”这个词作为基调,既构建出奇异、悲伤幽深的情感意象,也增加了诗歌跌宕婉转的感觉,使诗歌充满了沧桑感。在《浩歌》中,李贺写道“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薄不胜梳。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这首诗歌开篇描写了山海变移,对人生短促进行感叹,后面“官场享受”的画面与前面的诗歌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利用“凝”字给人以“飞动中含有坚凝”的感觉,形成具有特色的意象。这些奇异的意象均是李贺诗歌中陌生化的具体表现。
(三)修辞呈现
《北梦琐言》卷七中对李贺的诗歌做出了评价,认为李贺诗歌的风格是“奇”:“愚尝览《李贺歌诗》篇,慕其才逸奇险”;《新唐书·李贺传》中宋祁也表达自己的观点,“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瀚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李贺诗歌之所以奇特,不仅是由于其绚丽大胆的色彩搭配、怪诞幽深的意象构建,也是因为其善于使用修辞,他的诗歌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如上述提到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促使“黑云”具备了人的特质,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塑造出本首诗画面庄重、奇异且冲突的风格。[6]
同时,李贺善于使用比喻,他的比喻不是常规的比喻句,而是颠倒喻词和被喻词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手法构建出一个迥异的世界,给人以震撼的感觉。以《咏怀二首》为例,诗中“惊霜落素丝”一句,“霜”字直接比喻白发,这种比喻不仅表示霜的颜色与白发的相似,更利用自然物传递一种清冷、清寒的感觉。《猛虎行》中的“长戈莫舂,长弩莫抨”,以比喻的方式表示“不为戈弩所伤的赫赫虎威”;《大堤曲》中的“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以比喻的方式将“菖蒲花”和“老枫树”对应,用以比喻年轻女子容易流逝的青春年华和年迈多节的老妇人的老丑之状,一美一丑形成对比,构建出一个独特的世界。《李凭箜篌引》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凤凰啼叫”比喻箜篌声音之清脆。[7] 这些修辞奇异大胆,进一步拉开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同时加强了人们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呈现出全然不同的陌生化特征。
四、李賀诗歌“陌生化”艺术的意义
李贺一生短暂,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李贺诗歌具备鲜明的陌生化特征,这些诗歌的陌生化是以多元化的修辞、奇异新颖的色彩搭配、怪诞大胆的意象构造体现出来的,在后世的诗歌创作甚至是文学创作中,不乏文人墨客有意无意模仿李贺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李贺诗歌艺术中的陌生化对于后世诗歌艺术、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8] 以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为例,其在《效长吉》中明确表示了自己对李贺诗歌创作方法的模仿;他的《河阳诗》中也将原本李贺的“幽兰泣露新香死”改为“芙蓉泣露香兰笑”;在《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中,也分别构建了红桐、鬼魂、秋娥等意象,大胆使用了冷暖色调进行搭配,构建出奇异的诗歌画面。由此可见,李贺诗歌中的陌生化特征对于后世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五、结语
综上所述,“陌生化”的处理促使李贺的诗歌常常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启发人们在诗歌中寻找更多的意义。由于李贺特殊的人生经历与境遇,使其在诗歌审美、表达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也是李贺诗歌呈现出幽深诡谲、色彩绚丽的特点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李贺诗歌的“陌生化”,可以进一步解读李贺诗歌中的色彩、修辞与表达,充分感受诗鬼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蒋桐姗(2002—),女,蒙古族,江西新干人,本科,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经济学。
注释:
〔1〕蔡丰.李贺诗歌比喻修辞运用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42(4):57-60;105.
〔2〕刘美燕.李贺诗歌的模式化倾向[J].邢台学院学报, 2022,37(2):109-112.
〔3〕李兴.李贺诗歌意象探析[J].汉字文化,2022(11):61-63.
〔4〕姜晓凡.李贺诗歌艺术的“陌生化”[J].戏剧之家, 2022(7):187-189.
〔5〕焦东方.李贺诗歌的艺术创新探讨[J].文学教育(上), 2022(2):38-40.
〔6〕孙晓雪.试论李贺诗歌的多样化题材风格[J].作家天地,2022(1):35-37.
〔7〕赵晖.论李贺诗歌形象的陌生化特征[J].吕梁学院学报,2021,11(4):15-18.
〔8〕肖霄.论俄国“陌生化”理论在李贺诗歌中的体现[J].青年与社会,2020(26):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