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会”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探究
2023-09-10陈敏姚武荣
陈敏 姚武荣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生尤其是城市和城乡接合部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及自理能力不强、体质下降等问题,结合本校实际建构并实施小学“五个会”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 劳动教育 校本课程 劳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9-0039-03
我国从古至今都流传着“不劳动不成人”“不劳动不得食”等观点和理念,旨在强调劳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小学生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小学生普遍存在劳动及自理能力不强、体质下降等问题,我校遵循教育规律,創新教育体制机制,结合本校实际实施小学“五个会”(“会洗衣”“会做饭”“会整理”“会工艺”“会种植”)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时代劳动教育所指向的劳动,是基于体力劳动基础上的体脑结合、知行合一、身心和谐的劳动;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运用体力、智力、知识、工具等进行服务与创造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基于人、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劳动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承载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使命。我校提出的“五个会”劳动教育指的是“会洗衣”“会做饭”“会整理”“会工艺”“会种植”的教育: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有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也有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的培育。“五个会”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是我校通过选择、改变、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成为更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和需要的课程。
一、“五个会”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的,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家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该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根据知识建构方式和泰勒原理,我校从两个方面对“五个会”劳动课程进行建构。
(一)分层确定课程目标
系统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不是各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叠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从要素内部而言,课程目标的制订至关重要。如果各层级目标之间自相矛盾,必定会对课程的整体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学校应由总到分,分层设置课程目标,同时注意总目标与各层级目标之间的密切联系。我校“五个会”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总目标、具体目标、年段目标三个层次。
课程总目标: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得到充分的劳动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吃苦耐劳、意志坚定、团结协作、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建立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鲜明的劳动教育“五个会”校本特色,让学生“会洗衣”“会做饭”“会整理”“会工艺”“会种植”,培养个性鲜明的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年段目标:分三个学段设置不同的学段课程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会叠被子、扫地、收拾碗筷,清洗个人衣物,了解垃圾分类等,学会简单的照顾家人的技巧。第二学段(3—4年级)的课程目标比第一学段要求稍高,主要包括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习照顾自己;学会拖地、打扫卫生、收拾整理物品,洗衣、垃圾分类;初步掌握动物养殖和农作物、花草种植等知识与技术;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学习剪纸、花灯制作等工艺劳动。第三学段(5—6年级)的目标包含面更广,具体有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熟练掌握洗衣、做饭、整理物品、清扫、洗碗筷等劳动技能;学习手工制作,学习缝补衣物;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正确做好垃圾分类;提升种植、养护能力;懂得照顾他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这样的目标设置既有宏观目标,又有具体到年段的执行标准;既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考虑到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社会活动等诸多因素。年段目标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劳动好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安排到小学的各个阶段。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我校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安排了如表1所示的课程内容。
由表1可知,学校分学段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主要考虑到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劳动知识与能力基础差异也较大,发展目标应有所不同。学校根据各学段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目标定位,同时对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保持课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只有这样,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取得实效。
二、“五个会”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从课程体系内部发力,而且需要多措并举,全面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持续推进与不断优化。《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据此,我校探索出实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四条路径。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五个会”劳动教育
各年级根据学校制订的“五个会”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分侧重点开展劳动课教学研究。例如,低年级侧重“会洗衣”“会整理”的教学研究、中年级侧重“会种植”“会工艺”的教学研究、高年级侧重“会做饭”的教学研究,并初步探索出“明确目标—要领示范—小组实践—个体展示—情感教育”的教学流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显“实践”与“展示”的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一年级“整理书包”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出示两张对比强烈的图片,让学生懂得整理书包的重要性,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其次,按照学科分类、功能分类、大小分类几种情况示范书包整理过程。再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实践如何整理书包更整齐、方便。其间,设置一个活动环节,如开展书包整理比赛,并集体评议出“书包整理小能手”。最后,让获奖学生谈感受,教师伺机进行“劳动创造美”“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教育。
(二)依托寒暑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五个会”劳动教育
与传统课堂教学强烈的目标性不同,寒暑假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例如,2020年寒假前,我校政教处认真修订《假期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其中包含“我的时间规划”“我们的传统节日”“亲子阅读时光”“我是劳动小能手”“我是体育小健将”“呵护心灵之窗”六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管理时间,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增加阅读量,同时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每天锻炼身体,注意保护视力。这样的假期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好评,成为记录学生假期成长的有力举措。
(三)通过城乡互动实施“五个会”劳动教育
就劳动实践而言,农村小学生种植和做饭的劳动体验普遍多于城市学生;就工艺劳动而言,城市学生在创意和材料选择上优于农村学生。基于此,我校联合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校际交流活动,以此促进城乡学生劳动知识互补和劳动技能提高,同时增进城乡学生的友谊。比如,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的一些村屯有冬至包汤圆的习俗。这种汤圆与传统意义上的小汤圆不同,它的个头比较大,皮薄馅多,制作的工艺相对复杂。在耳濡目染之下,这些村小中年级、高年级学生普遍掌握其中的制作工艺。作为结对帮扶学校,我校积极利用这一资源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其中,学习包这种特色汤圆。活动过程大致如下: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关于冬至习俗的古诗词,让学生知道冬至的由来和其中的文化内涵;数学教师就汤圆制作需要的材料单价、数量等,引导学生利用加减乘除的方法计算活动所用的材料价格;劳动课教师进行现场示范,按照“原料搭配—搓粉—制作馅料—包汤圆—煮(煎)汤圆”等步骤逐一讲解演示。学生现场分组开展包汤圆练习,最后按照家庭餐桌礼仪进行美食享用。
(四)通过专题竞赛活动实施“五个会”劳动教育
我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怕吃苦、对劳动不感兴趣的问题。对此,学校改变授课形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比如,开设“树叶变变变”手工课,引导学生通过剪、贴、画等方式,把大自然中的落叶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并在班级中展示;每年“五一”劳动节,学校都会开展“种植小能手”“厨艺大比拼”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教师组成评委团对学生的劳动作品进行现场评比打分。劳动技能比赛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劳动内容则根据学校需要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比如,一年级开展“钉扣子”比赛、二年级开展“叠被子”比赛、三年级开展“洗红领巾”比赛、四年级开展“系鞋带”比赛、五年级开展“种葡萄”比赛、六年级开展“做美食”比赛。在比赛人数方面,则分单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两种。这样的活动方式既有趣味性、竞技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自我挑战精神,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围绕目标开展劳动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劳动课程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评价,又包括学校对“五个会”劳动教育课程的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使用、教学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评价方式有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两种。线上评价主要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群体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五个会”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师资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活动保障等。考虑到课程评价的结论受评价者价值观影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校通过详细分析不同对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数据,尽可能减少单方面评价的主观性,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线下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学校分学段制订了详细的评价细则,如一年级、二年级的目标是“会洗衣”“会整理”,其中包含会戴口罩,会进行垃圾分类整理等。教师可以利用劳动课时间进行统一指导和测试,公布优秀名单。期末,将此作为评选“五好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
为了防止劳动教育出现“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以及劳动教育过于简单化、形式化、娱乐化等现象,我校针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聘任校外劳动辅导员的方式,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做专业指导。例如,在开展种植“富硒百香果”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多次邀请贵港市港南区植保站的農技专家到校做种植技术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掌握百香果的种植方法,确保了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需要学校加强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使劳动教育既有真实的劳动情境和劳动场域,又有丰厚的劳动成果,从而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五育”并举。
参考文献
[1]罗生全,张雪.劳动教育课程的理念形态及系统构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150-160.
[2]许锋华,余侨.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2(6):73-78.
[3]熊晴.指向具身认知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4]翁成福,姚光炳,翁成燕.基于“以劳育德”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J].今日教育,2022(4):43-45.
作者简介:陈敏(1978— ),广西贵港人,本科,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研修、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姚武荣(1982— ),广西贵港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小学科学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