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带动教学

2023-09-10郭博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实验性美术教学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思维的进步,传统的中国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理论的创新加上水墨技法的突破使得中国画在审美理念与表达方式上更倾向于多元化,这些为中国画在内涵上的自我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将水墨技法的探索与美术教学实践相结合会产生以下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在传统笔墨规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技法;如何将新材料的探索成果有效应用于美术创作中。诚然,创作是可以带动教学的,个人创作中对技法的探索也是教学实践的一种形式。新材料与新技法的尝试,同样可以为中国画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带来影响。对师者而言,对笔墨技法的实践与创新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实践中激发对水墨技法探索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水墨技法;中国画创作;美术教学;实验性

一、水墨技法的探索与创新

(一)在传统水墨技法中寻求突破

中国画绘画形式不断发展,从帛画、壁画、画像石,再到之后的文人画,其笔墨技法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以笔墨造型的审美趣味引领下,“以书入画”成了一种被长期崇尚的艺术语言。“以书入画”使得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从单纯的勾勒填彩走向勾勒与皴擦点染的高度契合,笔法的嬗变,皴法的成熟,讲究粗细、长短、方圆、顿挫、干湿以及正侧锋交叉使用,强调的是笔墨精神与个性抒发。从明清到近现代,水墨技法的不断突破与成熟,从而促使中国画发展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

时至今日,中国画坛的艺术家们仍致力于水墨技法的探索与创新,在保留中国画传统面貌基础上,运用不同技术和媒介手段对水墨技法进行革新,尤其是將当下特有的时代元素与水墨技法相结合,这是对传统笔墨最新的突破,也是重新认识传统艺术的一个过程。在现今艺术语境下,需要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水墨艺术,从而更加适应现代人的艺术接受和审美趣味。如当下最常见的数码影像,采用曝光、调色、加滤镜等方法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这种图像效果应用到水墨创作中,可以使水墨艺术作品更富有时代气息。

在传统水墨技法中寻求突破,是笔者在创作实践中的艺术追求和方向所在。如在创作《侗·月也》过程中,笔者以传统中国画笔墨语言为基础,同时采用了多种材料进行技法上的碰撞与融合。在手法上,为了达到更佳的画面效果,尝试以湿画法为表现手段;在材料上,主要以半生熟的皮纸为绘画载体进行绘制,将皮纸打湿作画,能够产生一些随机性、偶发性的画面效果,适当保留这种笔墨韵味,从而避免出现在创作中刻意追求工整而降低画面趣味性的问题。湿画法的使用主要是解决画面中大色块关系的处理问题,同时也是对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和形式的吸收和拓展,能更好地体现水墨的自然之美。

(二)近现代新式水墨技法的探索

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传统笔墨技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下创作要求,寻找新的突破口已迫在眉睫。国画创作者不能只停留在临摹古人的传统笔墨技法阶层,更需要借助新材料进行新的创新突破。突破不是否定传统,而应是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传统笔墨技法基础上做出的取舍,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水墨特性以便在创作中使用。自此,年轻的艺术家在绘画语言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尝试新材料、新技法,试图在材料的运用和形式的经营上一改陈貌,使水墨艺术呈现出更加新颖而丰富的形式,更富时代特征。

新式水墨画的华丽转型,呈现出抽象、都市、现代、装置等多种表现形态,为传统水墨画带来颠覆性的新鲜感和震撼感,在审美感官上实现了视觉和精神不同层面的冲击效果。例如近代画家卢沉,在他以往人物画创作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为水墨界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的新式水墨技法。他早期创作笔墨厚重,重视人物结构,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传统笔墨进行大胆革新,并提出水墨构成理论,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时代符号的水墨作品。其作品《风雨近重阳》充分展现了水墨构成在画面中的巧妙运用,以块面结构分割来重组画面,对造型进行归纳处理,重视画面的对比关系,使画面产生更具块面装饰感的趣味。他的作品来源于传统水墨但没有完全使用前人技法,而是以传统为基础力求创新,表现出自己对新式水墨的探索和见解,展现出了富有个人符号的绘画风格。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众的审美观念也有不同层面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新兴科技产品,其改变了人们生活习惯及交流方式。当下,人们对于中国画作品的观看之道与当前文化语境的结合更为紧密。故笔者认为对笔墨技法进行尝试与探索,用崭新的表现方式来经营艺术创作是很有必要的。

二、创作中的技法探索与美术教学的关联性

创作的探索永远走在前面,教学总是紧随其后,但这并不影响画者对二者关联的思考:一方面,创作中的新材料、新技法需要通过大跨度的时间去检验,并非所有探索都是有效的、积极的;另一方面,美术教学也有自身的规律与前行的节奏,每一次艺术教育理念的转变都不会过分“踏空”,它一定表现出事物运行的共同规律,即“在继承中创新,在有序中推进”。

(一)创作带动教学

众所周知,教师个人创作实践与其专业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画创作与美术学科教学是一种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关系。教师个人的创作实践能更好更直接地带入到其专业教学当中,所以它们之间产生了一种互补的关系。创作是需要重复尝试做探索实践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见习,通过这种创作实践又可以思索出新的艺术理论,并转化为指导理念从而带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以笔者“实验水墨”课程教学为例,要求学生以创作的形式自主对水墨技法和笔墨语言进行探索。创作初期以综合材料实验为主,在已有的专业认知和经验水平上,结合水拓法、撞水法、吸收沉淀法等技法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入不同媒介和材料,如水拓过程中,在墨中加入洗涤剂从而冲散墨汁,然后通过摇动画面让其流动,从而产生木纹、石纹等不同形态、不同质感的肌理效果,再将做好的水墨肌理与后期创作的内容相结合。

根据以往的个人创作和美术教学经验,笔者也从中得出了一些结论和感悟:将个人创作与水墨技法探索作为指导理念带动相关教学,提倡个人创作实践与教学并重。此类探索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通过个人创作实践进行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的绘画语言和风格,把实验练习上升到完整的创作上,这种形式的创作可以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是最理想的教学成果。

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基础可以总结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技法上的突破两方面。在创作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能够在技法探索和材料拓展上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提升学生创作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技法训练更多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确保学生能够在创作中合理使用笔墨语言表达自我,体现独特创意。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作为引导者,可以从理论出发,讲解水墨构成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画相关技法原理,使学生的实践训练有理可循。如笔者中国画作品《侗·月也》就应用了水拓法、撞水法、拼贴法、吸收沉淀法、喷洒法等技法来表现肌理与质感,使得作品更有新意,意境更为深远。以此作品为基础对学生实施教学示范,启发和引导学生养成相应的创作思维,并熟练驾驭技法和材料到美术创作中去,提高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拓展其对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的发展空间。

(二)教学反作用创作

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在掌握了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后,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往往能够从中通过尝试挖掘出新的技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创作经验,在艺术思维上能进行互补,收获更多的启发,将新收获的知识用到创作中去,可以实现对实际创作的有效推进。

加强对技法训练和材料拓展的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创作中业务能力全面提升。传统水墨技法和新的综合技法在创作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自由、良好的学习环境,强调创新意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表达自身关于艺术领域的趣味和爱好的积极性。不设条条框框的限制,能帮助学生在艺术上积极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有多种形式,有内容上的创新,也有风格、技法、形式上的创新,如中国画的构思、构图形式、造型方式、笔墨语言、媒介技法等各个方面。同样,教学活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一些比较成功的探索成果也能够启发双方的个人创作。如笔者作品《共克时艰》中基底的制作出自前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成果。通过调整立德粉与胶的比例,能够对画面最后的肌理形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创造出积极的艺术理念和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冲破层层界限,尽可能提升创作的自由度。从教学中寻找创作的突破口,教学中得到的一些启示也可使创作更加别开生面。

三、创作与教学的心得体悟

(一)理念在先

艺术创作是一个画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综合体现,没有创造就难谈发展。美术教学亦是如此,首先要明确教学理念。对美术学科而言,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画面的理解和技法的掌控能力,而是一种绘画语言及艺术思维的探索活动。笔者在中国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材料进行新式水墨的实验探索,力求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能与当代元素相碰撞,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审美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新奇的角度和发现的眼光观察客观物象的艺术修养。

“创造是对传统的延续”,以创作带动教学,不以传统中国画教学方式为目标,而是以创作获得更加深刻的知识为主,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把创作练习上升到完整的创作。首先进行传统绘画技法训练,锻炼其对材料与技巧的把握,之后以创作实践为主,通过实践探求绘画本质特征和视觉价值,结合材料的特性,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再以创作的形式落实到教学中去。

中国画的学习以摹古为主,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时,可以尝试将油画的色彩关系、版画的线条语言、雕塑的块面感观以及设计中的构成关系与国画的创作技法相结合融入中国画教学,形成不同艺术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这对迷茫于艺术道路中的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指路明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思维。如此既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也能丰富中国画教学内容及其内涵,开阔艺术视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实验带动技法创新

实验性技法探索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水墨表现技法上,需要抛开传统思想的禁锢,调动艺术思维的积极性。在国画课堂的教学中,结合材料进行水墨的实验探索,使得国画中的水墨元素能与当代艺术接触,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审美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看”的能力,具备观察客观物象的良好素质。水墨技法探索以实验性为主,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把实验练习上升到完整的创作。首先进行传统水墨技法训练,锻炼其对水墨性能的把握,之后以现代水墨技法表现为主,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

艺术教学方法讲究实用性和有效性,国画学科也不例外。在整体教学中技法类教学居于首位,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在技法实验上容易创新,也更出效果。为此,教师在进行中国画教学实践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興趣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对中国画创作中的技法进行创新。抓住学生阶段性发展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课堂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寻找创新点,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实验种类划分小组进行翻转课堂,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禁锢,将课堂主动性更多地留给学生,大胆实验去创新,在不同艺术形式及不同材料技法中集中所长,通过实践中的不断试错找到适合学生自身的、有新意的表现方法。同时需借助新设备、新技术、新教具,积极改善硬件条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反复实验并掌握新的创作理念和新技法,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四、结语

个人创作中对水墨技法的探索可以积极带动美术相关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国画艺术不同层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艺术思维,也可以从自身的视角出发运用不同的创作技法和特点表达自身感受,融入文化的隐喻以及传承中国传统绘画中托物言志的传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创作出更好的、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教学应在一个艺术思考的环境下展开,而这种创作是学生通过水墨实验探索中获取新式技法来体现的,故创作带动教学是富有实践意义和影响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J].画刊,2012(12):50-51.

[2]何敏文.《中国画之我见》座谈会发言纪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6(1):1-9.

[3]卢沉.第一画室的教学主张及探索[J].美术研究,1988(1):20-21.

[4]北京画院.卢沉论水墨画[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

[5]鲁虹.中国当代水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郭博文,硕士,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实验性美术教学
充满实验性的现代艺术
课堂上的实验性法律方法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大蒜素对大鼠实验性大肠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ILK和TGF-β1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和意义
黄连素联合二甲双胍对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降血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