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耦合
2023-09-10岳瑾明
岳瑾明
(晋中信息学院,晋中 030800)
中国共产党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史诗篇章,其生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发生学视域分析,人类历史的演进有其内在的逻辑,“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初心与使命、进行伟大历史实践、创造伟大历史成就的历史产物。 这一历史产物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拥有最健康和丰盛的营养剂。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既为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耦合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也为新时期党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思政课的守正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一、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耦合缘起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始终注重运用党史这本教科书开展思想教育,从中汲取历史营养,丰富历史智慧,推动历史实践,这也是百年大党能够始终保持历史定力与永葆生机的成功密码。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接续奋斗,因此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在创办的各类学校中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其为载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党培养干部队伍与革命人才。 1925 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创建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党校开设《党的建设》《历史唯物主义》《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任务》等课程,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知识与任务宗旨、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公学等学校开设《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对学员进行党史教育,倡导要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开展学习,深入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形成了个人自习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启发与辩论相结合等教学方法”[2],为党史学习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能日益凸显,以思政课程为载体对高校学生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践逐渐深入。 1953 年,教育部决定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历史,使学生深刻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1959 年,教育部将《中共党史》列为高校思政课程之一,随后在1961 年发出指示,要求“文、理、工、农、医各专业和艺术、体育院校都要开设中共党史课程”[3],强化党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为适应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 1985 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决定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规划教材编写出版,并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爱党教育。 1998 年,思政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设立《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分别取代《中国革命史》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讲述党史知识,而且详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005 年,中宣部、教育部再次对思政课程进行调整,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 2020 年,中宣部、教育部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开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从“四史”中能够至少选择一门课程进行研学,不断深化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
通过历史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根据党情国情变化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凸显党史在思政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思政课为载体对青年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是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研究历史这一优良传统的具体展现。 这一优良传统促成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耦合,党的百年奋斗成就更为二者的耦合提供了深厚土壤与丰富滋养。“因此,坚持把党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正创新的重要举措。”[4]
二、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耦合逻辑
中国共产党一贯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然,从中亦可窥探出二者能够深度耦合的内在逻辑,即:立足于思想逻辑,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凸显出鲜明的政治属性;立足于理论逻辑,二者都以党史为教育内容,强调学史明智、以史育人;立足于价值逻辑,二者都旨在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用人才,注重立德树人。
(一)思想逻辑: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凸显出鲜明的政治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要“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5]。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史中始终强调要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政治属性,一以贯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的重要举措。 因为百年党史恰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推进实践、创造伟业。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创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党更需要以此为指导思想,感悟思想伟力,强化政治担当,永葆政治本色。 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沿着正确政治道路勇毅前行、奔向成功。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其强调政治性,同样是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武装学生头脑、提升其思政政治素养,将其培养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校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挖掘百年党史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自觉,这使得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有着天然的内在契合,二者拥有共同的思想内核使之能够共生与融合,而这也是高校构建校园意识形态安全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之举。
(二)理论逻辑:二者都以党史为教育内容,强调学史明智、以史育人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不平凡的百年征程,这“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一百年的伟大实践,缔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史”“初心使命史”“革命精神史”“自身建设史”“艰苦奋斗史”。这五条历史脉络相互交织,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高尚情操、革命精神、深邃思想,成为党史这一“历史营养剂”丰富的营养元素。 因此,党史学习教育内涵极其丰富。用好党史资源,针对不同群体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创新学习方法、讲好党史内容,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精准性与实效性,使党史学习教育受众群体真正能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遂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是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其核心要义在于用好党史这一宝贵资源铸魂育人,实现其育人目标。 综观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无论课程体系如何调整改革,中国共产党历史始终是思政课内容的重中之重,强化党史教育是思政课建设的鲜明主线。 当前,高校思政课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践行初心使命、艰苦卓绝斗争的奋斗历程,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密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理论探索史,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探索出中国革命新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揭示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真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回答了这一思想武器何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三门课程相互印证,构成了严谨的课程体系。 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贞信仰、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对初心使命的不懈追求,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人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朽的精神丰碑,这使得党史内容更加“有血有肉”、鲜活生动,这些都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使之成为青年学生了解党史不可或缺的教材。 由此可见,党史构建起思政课的经纬脉络,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滋养,思政课则为党史走进教材、走向课堂、走入学生提供了重要渠道。 二者在内容方面相互融通,这构成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耦合的必要条件。
(三)价值逻辑:二者都旨在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用人才,注重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强调,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在于“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5],这亦是开展此次活动的价值所在。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千秋伟业,需要一代代共产党员接续奋斗,当前百年党史已经成为培养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5],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5]。学习党史不仅仅在于了解党的历史,更在于运用党史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因为初心使命昭示了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指明了人生的前进方向;信仰信念滋补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自我革命确保了共产党人的先进纯洁,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支撑。 三者相辅相成,铸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灵魂,涵养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使之能够加强党性修养,历经历史淬炼,成为带领团结人民群众开创历史伟业的核心力量。
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重要来源。 因此培养青年学生爱国爱党情怀、使之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用人才,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立德树人所要解答的便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通过将党史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首先“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了高校需要以党的奋斗目标为指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其次需要运用好党史这一营养剂为青年学生培根铸魂,最后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思政课要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培养可塑之才、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培育可用之人。 思政课所立之德便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即青年学生要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筑牢信仰之基;践行初心使命,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书写人生华章;通过勤学、慎思、内省、笃行,提升道德修养,锤炼高尚人格。 由此可见,思政课所立之德与学习党史、所崇之德内容相通,党史学习教育为思政课所树之人提供了内生动力,这为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耦合指明了共同的价值旨向。
三、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耦合途径
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增强教师党性修养、优化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路径、构建与完善党史课程体系,使二者在立德树人方面同向发力,着力打造思政课党史专题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增强教师党性修养,凝聚立德树人的核心力量
教师在激发思政课育人功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主导力量。因此,优化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耦合功效,关键在教师。 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耦合的设计者,而且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受教群体。 首先,要面向教师切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引导教师认真学习党史,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教师队伍党性修养,牢记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强化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政治自觉,这是发挥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功效的基本前提。 其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业务专题培训,了解党史学习教育学术前沿动态,提升教师党史讲授水平与科研能力,帮助教师解决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教学设计难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最后,教师在学习党史、提升素养的过程中,自觉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汇集立德树人强大正能量。 即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矢志教育报国,厚植爱党情怀,做到知史爱国、知史爱党;运用好党史教育资源,创新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学习党史的获得感与体验感;拓宽历史视野,擅于进行历史比较、国际比较,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增强解构与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素养,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阵地,传导党史学习教育正能量;感悟优秀共产党员人格魅力,提升自身人格修养,用共产党人的感人事迹与教师的人格魅力深刻感染学生,确保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与持久性。
(二)优化党史教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体系融合路径,提升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
思政课教学质量关系到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百年党史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将党史教育资源多维度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丰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打造党史教育专题“金课”。 首先,教师根据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找准党史与教材内容融合的切入点,开展集体备课,确立教学专题,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设计,将党史育人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其利用成效,结合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阐明党史学理知识,引导学生学史明理。 其次,利用学校、社会既有实践教学平台,精心设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成立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开展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知行合一,以期实现学史力行。 最后,“要树立‘党史学习教育+互联网+思政课’的思维,以互联网为中介,突破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空限制,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6]要运用好互联网技术,搭建党史学习教育主流网站和自媒体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网站与平台教育内容,利用大数据精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与思想动态,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设计、宣传党史文化作品,传导网络正能量,充分展现青年一代爱国爱党、健康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学史增信、学史崇德。
(三)构建与完善党史课程体系,夯实立德树人的学科基础
对青年学生进行党史育人,除依托现有的思政课程体系、实现党史教育资源与思政课的精准融合外,还需完善高校党史课程体系,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运行奠定学科基础。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至少开设一门“四史”类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这也为推动高校构建以党史为中心的“四史”类课程体系提供了新的机遇。首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党校是党史学科建设的主要阵地,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重大课题招标等形式搭建两者合作平台,促进师资队伍交流互动,实现学术与教学资源共享;整合双方科研力量,围绕党史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共创共建党史类思政课程,不断推进课程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其次,有条件的高校可增设中共党史专业或者学科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学术研究水平,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党史类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最后,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协同推进党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明确学科定位,相互借鉴学习学科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研究成果、话语体系,共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