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美新均势下的美英渔业纷争管窥

2023-09-10苏继群

西部学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均势大英帝国美英

苏继群

(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南昌 330022)

美国独立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英关系是当时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双边关系。 现实主义观点认为,大国崛起往往会导致崛起国与现有霸权国的激烈冲突从而坠入“修昔底德陷阱”。 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更是悲观地认为在一个无政府的国际秩序之中,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注定走向悲剧。 然而事实上,从第二次美英战争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英两国保持着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历史学家甚至将这一时期的美英关系描述为“平静的年代”。 出乎现实主义观点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时期的英国没有对美国的崛起采取遏制的策略,甚至没有意识到美国的崛起。从美国外交文献来看,这一时期美英外交事务主要集中于纽芬兰的渔业纷争这一类“不起眼”的琐碎事情上。

一、美英和平关系的四种学说

关于这一时期美英和平关系的根源,学术界有较多的争议,主要有四种研究解释的路径:美英同源论、欧洲优先论、英国衰落论、美国和平崛起说。

美英同源论认为文化同源是美英两国关系由美国独立战争后的对峙逐渐走向和解并最终建立美英特殊的关系的基础,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持有这一论点的大都是政府显要,也是目前美英占主流的官方学派[1]。 亨利·基辛格这样的现实主义政治家与理论家在强调美英关系时,也认为文化的同源对于美英和平和两国在战后形成的特殊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它是美英两国人民所拥有的共同文化的反映[2]。 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共同的文化制度语言是两国能够保持和平并逐渐由对立走向和解并结成同盟的关键。

欧洲优先论则认为英国首先要面对来自欧洲,尤其是德国迅速崛起的威胁[3]。 这一派观点认为,相较于美国的崛起,欧洲的事务尤其是德国的迅速崛起,不论是地缘政治、崛起模式,还是权力对比,都对英国构成了更为严重和立即的威胁,这使英国不得不集中力量对付来自欧洲主要是德国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和解以缓解来自欧洲的压力。 得益于欧洲对于英国的干扰,美国实现了自身的崛起,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美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英国衰落论则认为大英帝国的衰落与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帝国对于美洲的事务鞭长莫及[4]。 同样有学者认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个大洋的水体阻隔给美国带来了安全。 这也是英美两国能够走向和平的原因,因为英国无力跨洋干预美国,美国也无力跨洋干预英国。 保罗·肯尼迪则指出受益于地理和技术上的优势,美国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与英国就一些事务进行理性的商谈,地理条件的优势大大缓解了美国崛起与英国霸权的冲突[5]。 地理上的隔绝事实上也是英国权力衰退的一个表现。

美国和平崛起说则认为美国在这一时期选择的崛起方式没有直接挑战大英帝国治下的和平。 霸权转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现实主义大师奥根斯基就认为美国和平的崛起方式避免了英美的直接冲突,美国在某种意义上是大英帝国治下的满意国家[6]。 更关注衰退中大国而非崛起中大国的另一现实主义大师罗伯特·吉尔平则认为是英国本身的衰落导致它选择一种更为经济的成本来维持现有的局面缓解帝国的衰退[7]。

二、北美新均势的形成

传统现实主义者阿诺德·沃尔弗斯列举了四种均势:“首先,均势是一较为理想的权力的分布;其次,是国际体系本身自动形成的;再者,均势是决策者主动去寻求的政策目标;最后,均势在现存的国际秩序中已经失效。”[8]英尼斯·克劳德则认为均势是状态、政策及国际体系的集合,状态指实力均等还是不均等的状况;政策指对状态做出的反应;体系指权力分配的机制、工具和规划。 在现实主义者看来,权力被视为国家行为的本质性内容,而权力能否被有效地行使与驾驭,则要依靠均势[9]。 基于这样的思考角度,摩根索把均势定义为:“(1)旨在造成某种特定状态的政策;(2)实际存在的一种状态;(3)接近权力的平均分配;(4)任何形式的权力分配。”[10]因此均势是国际政治体系中自动形成的,同时政治家们根据现有的权力分布情况主动去寻找一种符合本国利益的国际态势。

七年战争是近代欧洲一场极为重要的战争。 尽管战争的起因是腓特烈大帝入侵萨克森事件,但最后战争实际上成为英法两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斗争。 这场战争不再仅仅限于欧洲,而是延伸到了大西洋的另一边美洲。 英国趁法国深陷欧洲战场之际,于1760 年在美洲发动了对法属殖民地的攻击,占领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罗里达的一部分,并在英法缔结的1763 年《巴黎合约》中确定了英国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权益。 该合约第四条规定:“虔诚的基督教的法国国王放弃他对新斯科舍和阿卡迪亚所拥有的一切权力,并将其全部权力和属地转交给大不列颠国王。 最信仰基督教的法国国王将加拿大及其属地,以及布雷顿海角和圣劳伦斯河和海湾中的其他所有的岛屿和沿岸地带,以及一般附属于上述地区陆地、岛屿和沿岸地带的一切权力转交给大不列颠的国王。”第五条规定:“法国臣民依照乌德勒支条约依旧享有在纽芬兰岛海岸捕鱼和晾晒的权力与自由,拥有在圣劳伦斯湾自由捕鱼的权力,这些权力得到大不列颠国王的保护,但是法国臣民不得在距圣劳伦斯河内岛屿三里格内从事捕鱼活动。”第六条规定:“大不列颠国王将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的权力转交给法国国王,法国国王不得在上述岛屿设防,仅供法国渔民使用。”[11]

英国从战败的法国手中夺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将整个北美大陆纳入英国国王的治下。 1763 年签订的条约让英国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其中就包括对纽芬兰渔场的控制。 许多历史学家将英法七年战争的胜利视为大英帝国的巅峰,但这场战争也往往被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大英帝国开始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疆域的扩大增加了帝国政府的边界控制成本。另一种观点认为大英帝国在接收战争收益时遇到了难缠的问题,除需支付高额的战争费用外还需同化与英国语言、法律都不同的法属加拿大人,包括在战争之前就已存在的贸易等。 无论从何种因素来考虑,大英帝国的崩溃就发生在其起初走向胜利的地方——在美洲的殖民地爆发了起义,最终迫使大英帝国不得不承认殖民地的独立。 美国的独立标着着北美大陆旧有格局被打破,欧洲的均势延伸到了北美大陆。 在独立战争中美国的力量不仅仅来源于北美人民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向往,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被英国击败的荷兰、西班牙和法国等国家的支持。 然而双方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英国并没有放弃对北美的野心,新独立的美国也希望“解放”加拿大将英国彻底赶出北美。 终于在英国焦头烂额应对拿破仑战争之际,美国发动了对英属加拿大的进攻。 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后不得不签订和平条约结束战争。 正是这场战争让双方意识到新的均势已悄然在北美大陆形成,英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然而跨大洋作战极大地削弱了自己的军事优势,美国同样意识到自己无力挑战和撼动日不落帝国,新的北美均势就此形成。

三、美英渔业纷争的源起

一般假设在无政府秩序的国际体系中,国家往往会采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外交政策,即假设在无政府秩序中的国际体系中国家是理性的[12]。 这一假设在国际政治学界是争论的焦点。 支持这一假设的学者认为国家是理性的,而反对这一假设的学者则认为国家的行为不是理性的,因为它们总是不可预测的。 实际上,在国际政治体系中国家往往处在一个相对的国际体系之中,为了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国家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外交选择,而受制于信息差等因素往往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外交行为。 当行为受到阻碍以后,国家会被迫调整自己的对外行为并回到现有的国际体系之中。 即最后会回归到结构现实主义的框架之中:体系决定了对外行为。 国家面对的是一个既有约束又有机遇的国际环境,国际环境被假定为无政府状态,即是缺乏一个可以强制执行协议,阻止使用武力的国际权威,国家被假定为理性的,它在合理考虑自身利益及其所面对的国际制约和机遇的基础之上做出有目的的决定[13]。

渔业对于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 根据基督教教义的要求,基督徒们需要举行斋戒来表达自己对上帝的敬意[14]。 随着基督徒们斋戒的节日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欧洲的基督徒们不摄入肉类的时间在增长,而在基督徒眼里不属于肉类又能提供丰富蛋白质的鱼类成为蛋白质的重要摄入来源。 所以当盛产鳕鱼的纽芬兰渔场被发现时,便迅速得到了西欧国家的垂青,多个国家开始了在纽芬兰的捕鱼活动并在这一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捕鱼区。 渔业给欧洲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以至于英国国王在1634 年颁布《西部宪章》,宣布纽芬兰为英国的领土,并声称任何违反英国法律的人都将会被严肃处理。 法国在圣劳伦斯湾和大浅滩渔场聚集了1 200 多艘渔船,各个国家都希望在这肥沃的渔场夺取自己的利益。

然而随着七年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旧有的北美秩序被重新构建,《巴黎合约》第三条对美国人的捕鱼权进行了明确,美国人民继续拥有在大沙洲和纽芬兰及其附近岛屿捕鱼的权利,两国民众拥有圣劳伦斯湾这一区域继续捕鱼的权利。 但对美国公民的捕鱼权利做了如下限制:(一)美国公民不得在纽芬兰附近及其岛屿上晾晒或者腌制其所捕捞的鱼,这一限制范围还包括大不列颠国王在美洲其余的领土;(二)在新斯科舍、马格达伦群岛和拉布拉多等地,美国公民从事渔业活动需获得当地居民的事先同意,同样也不能在这些地区晾晒和腌制所捕捞的鱼。

毫无疑问,始料未及的美国独立打破了大英帝国对美洲的控制。 从合约来看,英美两国就对殖民地具有重要意义的大西洋渔业进行了符合双方利益的安排,并且双方认为1783 年签订的分治条约解决了当时他们存在的所有分歧。 但是在合约签订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英美两国就这条约的正确解释进行了无休止的争论。 我们可以看到矛盾的地方在于,一方面英国同意美国的独立和尊重美国公民继续享有从事之前捕捞工作的权利,另一方面却限制美国公民登陆英帝国的岛屿及其在附近海域晾晒与腌制所捕捞的鱼的权利。 在美国独立之前,其作为英帝国殖民地的一部分,自然就是英王的臣民而可以登陆附近的岛屿晾晒和腌制所捕捞的鱼。 然而当美国独立之后,它不再是英帝国的一部分,美国人登陆英帝国的领土就和独立之前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然而受制于当时的航海技术和保鲜条件,海上捕捞作业随时会遇到风暴的威胁,这就意味着渔民需要一个避风的港湾。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捕捞的鱼类若不及时风干、腌制做成鱼干就会很快腐烂掉而失去其价值。 就近登陆晾晒风干捕获的鱼是最佳的选择,而大英帝国否决了美国公民的这项权利。

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和约承认了美国民众的捕鱼权利却又在事实上拒绝了美国公民的这项权利。 英美双方就条约内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 英国希望以自由航行密西西比河来换取美国可以自由在纽芬兰渔场完整捕鱼的权利,因为英国人也在密西西比曾经有着自己的利益。 美国对此坚决反对,并坚持自己在纽芬兰渔场自由捕鱼的权利,争论持续到了美英第二次战争。 在结束美英第二次战争的条约中,双方就有关权益进行了划分,对于新斯科舍省范围内有争议的地区,双方各派一位委员组成委员会对这一地区进行审查。 对于新斯科舍西北角和康涅狄格河的西北源头,双方成立特别委员会对此进行调查测量。 特别委员会成为后来英法在纽芬兰渔业问题上表达各自诉求、协商争议的机构。

四、结语

英法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与美英第二次战争重新塑造了北美的政治格局。 当第二次美英战争结束后,双方都意识到了不可能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一方面大英帝国的海军不能在陆地上摧毁新生的美国,同时英国在干预北美事务时受到来自欧洲的反对;另一方面美国同样意识到自己暂时没有力量去撼动大英帝国,来自欧洲的政治势力也不想培养一个强大的美国。 至此,一个新的类似于欧洲维也纳体系的北美新均势秩序就此形成。 尽管纽芬兰渔场对于英国和美国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商业价值和政治价值,然而受制于美洲新的均势,双方从非理性回归到了理性,成立了一个由双方共同组成的仲裁委员会来解决美英在纽芬兰的渔业纷争。 这一举措为后来的美英纽芬兰渔业纷争提供了一个和平协商平台,尽管特殊的组织方式使得这个仲裁委员会什么都无法仲裁。

猜你喜欢

均势大英帝国美英
调停与求霸:从日俄战争看美国均势战略的设计与进路
西方的缺失:北约内部裂痕如何标志着全球新均势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英布战争及其影响
帝国的消失
迷雾美英
简析“均势理论”
维多利亚统治时期对亚洲殖民地的文化植入
大英帝国的海上领航者
大话英英与美英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