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病源流犀烛》论治痿证探析*

2023-09-10张雅妮胡华刘佳丁泽惠符馨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7期
关键词:痿证杂病沈氏

张雅妮,胡华,刘佳,丁泽惠,符馨

1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杂病源流犀烛》,是清代著名医家沈金鳌所撰写的一部以介绍杂病为主,系统探析中医证治源流的专书。“犀烛”一词,在沈氏自叙中有言:“极天下能烛幽者,犀之角而已”[1]。此本义为“燃犀以照之”,沈氏取此以为书名,喻本书论述杂病之源流清晰,读来有如燃犀烛幽,心明眼亮。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因其多发生在下肢,故古籍中又有“痿躄”之称,其又被称为“痿痹”“痿易”“痿厥”[2]。在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等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与本病类似,可参考其诊治。痿证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设专篇讨论痿证,对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型、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后世诸多医家基于此,对痿证的病因病机进一步完善与探讨。沈氏认为历代诸家观点不一,流派各异,遂汇集各家之见,追本溯源,于《杂病源流犀烛》一书卷三《诸痿源流》中,究其原委,一一推极而详言之。

辨病溯源,详求病因

辨病是沈氏论治疾病的首要内容,对于痿证,《杂病源流犀烛·诸痿源流》中有言:“诸痿,热伤血脉病也”。在人体经筋、骨髓、血脉、肌肉、皮毛各处,感受火热邪气,均可导致痿证的发生。痿证当与痹证相鉴别。在《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一节中,痹证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犯其经络之阴故而呈痹。其本因气机闭塞不通,痹阻筋脉关节,关节疼痛,发为痹证,或痛痒、或麻木、或缓弱如痿证。《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同样为痹证病因。痿证主因血虚火盛,肺焦而生,以肢体痿弱不用为主,初期即有肌肉萎缩,少有关节疼痛症状;痿证与偏枯的鉴别同样重要。偏枯,又称为半身不遂,属中风症状,《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提及中风为风乘虚而病,此病发时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可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等症状,日久可见患肢肌肉萎缩,但其病因为中风,痿证不然[3];痿证与麻木可资鉴别。《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曰:“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其不痒不痛,麻如肌肉内小虫爬行,木则肌肉如木厚。虽均为肌肉,然麻木者少肌肉无力,萎缩不用,二者不难鉴别。

《杂病源流犀烛》言:“然其病之源,则以肺为主”,认为痿证之病源当属肺。五气之中,肺脏属燥,肺主气,畏火,又主治节,调节呼吸及全身气机、血液运行及津液代谢,肺金清肃则气机运行,筋骨、血脉、肌肉、皮毛之间气机充沛,诸事调顺。如若起居失度、嗜欲无端,饮食失常,则可导致火热之邪乘袭肺金,在内肺叶始焦,在外皮毛虚弱,进而累及筋骨肌肉之间,发为痿躄,此为痿证伤于肺的病机。饮食嗜欲伤气,肺气虚致心火上乘,可发为喘鸣之症。

经脉并行,脏腑求因

《素问·痿论篇》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4],其脉虚,则五脏无所禀,气血、筋骨、关节不通,肢体失于濡养,则生痿。《灵枢·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与阳明脉合于宗筋,属带脉、络督脉,阳明脉虚,则宗筋缓,导致足痿废不能用。虽痿证之病源为肺,但因阳明为脏腑之海,故治肺必先从阳明论治。养阴除热,润宗筋,束筋骨,利机关,则本病有望向愈。

除以经脉循行为疾病源流,《杂病源流犀烛》中还归纳了以脏腑学说为要点的辨证分析,提出五脏均可生痿,并将其分为肺痿、心痿、肝痿、脾痿、肾痿。因肺热叶焦,四肢百骸失其天,故手足痿躄,皮毛受累,虚弱急薄,发为皮毛痿,又称肺痿;心气热,可使得血逆于上,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又心属火,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则血为热迫而随火上逆,从而导致上盛下虚,促使脉痿而生,膝踝关节受损,胫足部松弛软弱而不能着地行走,心痿由此而生;如若肝胆之气热,易致口苦,筋膜受热,肌肉失去肝阴血的濡养,血液趋于干枯,故而肢体筋膜挛急,则生筋痿,即肝痿;脾气热,开窍于口,胃干而口渴,病则不濡,则伤血,使肌肉麻木,不知痛痒冷热,此为肉痿,也称脾痿;肾气热,肾经气盛,化热伤及精气,肾精不足,骨髓难以充盈,腰为肾之府,腰贯脊主髓,则髓减骨枯,腰脊难以直立,发为骨痿,肾痿得来[5]。五脏分主五体,五脏气热,则熏灼津液,致五体失养,五体痿得生[6]。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若五痿得发,则必将在体表有显露,即发为五外征之色。肺气热,则见色白,毛发衰败;心气热,色赤,络脉血溢;肝气热,在外可见色苍,爪甲干枯没有光泽;脾气热,外显色黄,肌肉濡软、迟缓;肾气热,可见色黑,牙齿枯槁。言此五痿,体现了沈氏对脏腑学说澄源溯流,辨析周详。

脉法详参,兼证同治

沈氏认为治痿离不开脉诊,“盖欲知病必先知脉,既知脉方可识病也”[7],并摘录了历代部分诊治方法于书中。《黄帝内经》伊始便有对于痿证的脉法论治,其言:“脾脉缓甚为痿厥”。脾脉在生理情况下是从容和缓、均匀一致的,但在脾病之时,若脉来节律缓慢,形成缓脉,即为病理情况下之征象。脾脉过于缓慢,则气血厥逆,足痿弱不收,发生痿厥。王叔和的《脉经》中提到:“诊人痿躄,其脉虚者生,紧急疾者死。”肢体痿软无力之人,脉来疾急,提示邪胜正衰,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崔嘉彦的《脉诀》中云:“尺脉虚弱,缓涩而紧,病为足痛,或是痿病。”以上,均为痿证治疗之脉法。

于施治方面,肺痿、痿躄者,宜犀角桔梗汤,取益气之黄芪,滋阴润肺生津之石斛、天冬、麦冬、百合,舒筋通络之秦艽等,治肺热伤阴,足痿不能行;对于心痿、脉痿之人,予铁粉丸,方中铁粉、银屑、龙齿定心神、止惊悸,黄连、苦参、龙胆草、丹皮、白鲜皮、地骨皮清热除湿,犀角凉血止血、安神定惊,治心气热之血逆上行而生之脉痿;有肝痿、筋痿者,施以紫葳汤,取紫葳凉血祛风,杜仲、牛膝、菟丝子补益肝肾、强筋骨,防风、白蒺藜疏肝祛风之意,平肝清热除痿;若有脾痿、肉痿,予二陈汤加人参、黄芪,以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加以益气健脾之人参、黄芪,甘温除热,缓解脾痿肌肉不仁之急;于肾痿、骨痿而言,用金刚丸,以萆薢除痿证之湿热,杜仲、肉苁蓉、菟丝子补肾助阳、强腰膝,共助举腰脊、生骨髓而治肾痿。

除五脏生痿外,沈氏对“痿厥”“痿痹”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中,其言合目则麻,开目则不麻且四肢痿厥、头昏目眩之人,重在补气,当予冲和补气汤清热利湿、健脾补气;又及《杂病源流犀烛·燥病源流》提到:气分失治延及血,下病失治槁于上,易发痿厥。是为气虚生燥致痿痹,以肺热不能管摄一身,治宜以黄芪为君、黄柏为臣、黄芩为使。《中风源流》一节云,类中风虽有病因不同,如痰、火、暑、湿、寒、虚、气等,但均可至痿痹一症,用方则根据相应病因证治即可。

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沈金鳌还注重外感、内伤、病理产物以及其他病因之兼证致痿,大致分以下几类:湿邪为患,属湿热者,予加味二妙丸;若为湿痰,可用二陈汤加二术、黄柏、竹沥、姜汁;及虚者,血虚予四物汤合二妙丸,意在补血,同时不忘清热利湿;气虚则用四君子汤与二妙丸,方中再加当归、地黄、龟板、虎骨;饮食积滞者,宜用木香槟榔丸;有死血瘀积体内不出之人,可用归梢汤;脾气太过及土气不及,均可导致四肢不举,前者用大承气汤下之,后者宜四君子汤加当归;因热盛而致痿厥之人,予以虎潜丸;夏季发痿证者,称为疰夏,此属脾胃虚弱、胃有湿热及留饮也,宜清暑益气汤、参归益元汤或是生脉散等,取清暑益气、健脾扶胃之意。此十证,同样可致痿证,于临床应用之中,不可混淆。在用药方面,除病因病机外,沈氏还常将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的因素考虑在内,依据岁气、时令加减方药,顺应节气治病、养生,思路独特,值得探究[8]。

导引运功,饮食同调

书中还崇尚导引、运动,辅以饮食调摄以养生,配合方药共同助祛病延年。《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练气、练形,以便养心、养神。若能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合理的饮食、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便不必忧心疾病的发生。对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人而言,这一理论指导尤为重要。《医学入门》载:“凡味酸伤筋则缓,味咸伤骨则痿,令人发热,变为痛痹、麻木等证[9]。”《金匮要略》也提及味酸伤筋则缓,味咸伤骨则痿。沈氏强调,不可嗜食过酸或过咸之品,肥甘厚味滋腻碍胃,易致湿热内生,亦不可多食。以上方法对于疾病的调摄具有重要意义。

结 语

纵观古今医家,对于痿证的论治众说纷纭。古代金元四大家刘完素认为痿证病因不外乎肺燥,血脉枯竭衰败,不能濡养四肢百骸,致使痿证发生,犹如秋季之草木枯萎;张从正以肾髓枯竭、客热内燔为主要病机,认为痿证多发于夏秋更替之际,其性火热,燔灼炎上,故属痿证之人,脉多浮大;李杲认为本病主因湿热所致;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从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论治痿证,同时还强调,痿证不可从风治,不能用风药,防风药生燥热,导致阴血耗伤[2]。此四人,分别以寒凉、攻邪、补土、滋阴等鲜明的学术特色指导痿证一病诊疗[10];明代虞抟之《医学正传》曾言苍术与黄柏是治痿之圣药。如有肝肾亏虚、筋骨痿弱之人,可予加味四斤元、五兽三匮丸,补肝肾、强筋骨之力实强;遇以湿热为主证而痿弱之人,方用神龟滋阴丸、三妙丸、加味二妙丸,取益肾健骨、清热滋阴补肾之意;因长夏季节、暑湿之邪侵袭者,宜健步丸、四制苍柏丸、清燥汤,三方共用清热利水渗湿之药,旨在清暑利湿除痿;薛立斋认为“痿证多因足三阴虚损”,临证上重在补三阴虚损[11];张介宾言本病“非尽为火证”;清代叶天士道肝肾肺胃四脏气血津精不足为致痿直接因素,提出“奇脉少气”一论,从奇经八脉诊治痿证[12];王清任明确提出痹证与痿证鉴别之处,以化瘀通络之法治疗痿证[13]。马培之认为治痿必不离筋、骨、肉三者[14];张锡纯强调痹痿同治,重视充养元气、大气,通补兼施[15];现代医家周仲瑛认为痿病本在脾肾亏虚,标在湿热淤阻;熊继柏认为“治痿独取阳明”意为补益阳明,即益胃养阴,健脾益气,或是清阳明之热邪,非独一之法[16];吴以岭提出“从奇经论治痿病”和“扶元起痿,养荣生肌”治痿观点[17];王乐亭、袁硕、李忠仁三人,均认为“治痿首取督脉”[18]。以上治痿思想,较沈氏之言,各有所长。沈氏汇列其前人医家之观点,现代医家又抽丝剥茧,提出新的认识供临床参考。不拘泥,但又不可离宗,如此方可愈病[19]。

沈金鳌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思想观念,又在此基础上加以细致研究,将自己的体会详尽列于书中,博古通今,详悉辨识,条理分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沈氏在论治痿证时有如下特点:首要辨病,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鉴别痿证与他病,并认为痿证病源在肺,若有内外病因伤肺,则会导致肺病及痿躄等相关疾病的发生;其次,提出“五脏受热生痿”、“治肺必先从阳明论治”之观点,在处方用药时除治疗原发病外,还加以养阴清热药物,其用药灵活,从五脏生痿之辨治中,结合脏腑生理功能,不难看出其“注重脾胃,培补后天”、“寒热平调,升降结合”之思路[20];同时,对于兼证,详细辨证,依据岁气、时令处方,顺应节气治病,并根据脉诊识别痿证之有无及分类,从而指导治疗思路。因沈氏致力于儒学,故本书中不难见到其“尊生重命”的思想,再加之时值清朝乾隆年间,学风崇古,求真务实,沈氏将此运用于医学研习上,追本溯源,成效颇丰。沈氏积累了数十年临床经验,并创立了许多其经验方、自制方,这些方药给后世医家提供了用药参考[21]。

在众多医学古籍中,《杂病源流犀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析治法源流的专书,其对古今中医临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书援引古书加以其中,可以看出沈氏实为“一生笃学”之人,但却未能详其全书名,多为简称。观本书中各观点阐述,难看出实为直接还是间接引用,但可以看出其认同前人的哪些思想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22]。本书指导我们后世中医工作者,在当今临床实践中,要考其病源,辨其病因,即外感六淫还是内伤脏腑,若与脏腑经脉相关,其循行先后次第如何,还要究其病位所在,辨别病性的寒热、虚实,这些尤为重要,万不可喧宾夺主;其次,四诊合参。配合脉诊,鉴别常脉、病脉;又可结合中医整体观念思想,综合考虑五运六气、阴阳五行之因素,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诊疗方案;治疗上理法方药综合辨析,辨证施治,因是病用是方,合理参考诸家之言;于预防调护方面,饮食、运动、作息、情志等,给予患者适合其本身可行的建议,医养结合,促进疾病康复。

沈氏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告诫我们,熟读古籍,厚积薄发,方能继承创新,扎根临床。古今治痿治法繁多,临证上,我们不能拘泥于古人,应重于辨证,治法不拘一格,综合考虑,灵活运用一法或是多法合用。“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各家多有探究,临床上可资借鉴。但非仅从阳明一经、一脏考虑,治痿还可以着眼于养精血以资先天,健脾胃以养后天;活血舒筋通络;平调肝阳,疏泄肝气;若遇湿邪则祛湿化浊等思路,综合辨证[23]。《杂病源流犀烛》这一著作,对后世有着燃犀烛幽,启蒙解惑的作用,其重大学术价值还有待中医临床工作者进一步挖掘,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痿证杂病沈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历史上唯一失踪的皇后
廖志峰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浅析汉阴《沈氏家训》的文化内蕴与当代启示
等候袁世凯
徐明涟教授运用治痿汤加减辨治重症肌无力验案
《临证指南医案》论痿证之成因与奇脉诊治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李东垣对痿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