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中国苏区史研究综述

2023-09-09万振凡段谟发

苏区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中央苏区苏区

万振凡 段谟发

提要:在“中共党史党建”增设为一级学科背景下,2022年苏区史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突出表现为研究理论和视野的探讨取得较大突破;新史料挖掘与运用取得重要进展;苏区专题史研究走向深入,同时依然存在多学科融通研究不足、“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史料互证与阐释、国际视野下的研究成果少见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进一步推进苏区史研究的关键所在。

2022年的中国苏区史研究继续呈现繁荣景象。在研究理论和视野的探讨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大历史”“概念史”“地域史”等研究理论和视野,并在苏区史研究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探索,从而引发了新一轮苏区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讨论的小高潮。在新史料的挖掘与运用方面,随着新史料收集整理力度的加大、新史料运用的展开,许多以往被人忽视的研究课题,逐渐纳入研究者的视野,苏区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的拓展。在苏区专题史研究方面:政治史、经济史研究亮点纷呈、新见叠出;文化史、军事史研究稳步发展、继续深化;组织史、概念史研究聚焦拓展、进展迅速。由于各类期刊发表的苏区史研究及相关论文为数众多,难以全部关照。本文主要以专业性期刊发表的苏区史研究及相关论文为考察对象,对2022年国内苏区史研究动态作一述评,遗漏之处,敬请谅察。

一、研究理论、视野的探讨取得较大突破

2022年是中共党史学术发展史上关键的一年,本年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中共党史党建”增设为一级学科,由此引发学界对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大讨论。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对中共党史包括苏区史在内的研究理论、研究视野等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李玉指出,根据中共党史研究的学科特质,提升中共党史研究水平应当进一步明确中共党史研究的“所关”与“所指”;要准确把握中共党史研究的“立意”与“立题”;提升中共党史文论的“说礼”性与“说理”性;处理好中共党史研究“材质”与“材料”的关系。(1)李玉、李莹:《中共党史研究进路蠡测》,《苏区研究》2022年第6期。陈金龙在对吴汉全的《党史解释要论》评价时也指出,党史研究的范围固然很广,不全然是党史解释问题,但党史解释确是党史研究中“关键性、核心性部分”。他肯定该著立足于历史学视域建立党史解释学的研究体系,注重理论阐发与相关例证的有机结合,创建了党史解释学的新型学术理论体系。(2)陈金龙:《创建党史解释学理论的拓荒之作——吴汉全的〈党史解释要论〉评介》,《党史研究与教学》2022年第6期。上述二文就中共党史研究的叙事方法作了深入的阐发,对进一步完善包括苏区史在内的中共党史的研究范式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李金铮主张从“大党史”观的视野推进中共党史研究。他提出“大党史”应研究一切与党史相关的领域、研究方法要多元化、要以追求宏大理论为最高目标、要多方联动形成学术共同体。(3)李金铮:《什么是“大党史”》,《中共党史研究》2022年第2期。万振凡、卢飞龙主张以大历史观深化苏区史研究,他们主张从长时段的视线观察苏区历史;从整体史的视野构筑苏区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国际视野把中国苏区史放置于世界历史发展中去观察。(4)万振凡、卢飞龙:《以大历史观深化苏区史研究》,《光明日报》2022年4月27日,第11版。梁志撰文强调在当今国内外形势下,从各个层面加深中共党史与世界史学科的对话非常必要。他强调党史研究者需要更多地采用国际视角考察中共党史,世界史研究者也应有意识地增强本土关怀。(5)梁志:《作为一级学科的中共党史与世界史的对话》,《中共党史研究》2022年第2期。从“大党史”观和国际视野推进中共党史、苏区史研究成为本年度许多学者的共同呼声。

郭若平力主强化中共概念史和纪念史研究。他提出:概念变迁史既承载思想史的变化,也因思想史的存在而使自身得到解释,并因思想场域的“弈盘”交锋,使概念史阐释呈现交错复杂的面相。他进一步指出政治概念史如何对政治思想史进行语言反应,政治思想史如何为政治概念史的解释提供场域等,都是中共概念史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6)郭若平:《思想史场域:中共概念史的政治因应》,《中共党史研究》2022年第4期。郭若平从历史形式与仪典形式、史事史抑或文化史、重建中共纪念史的历史形式等三个层面对中共纪念史研究展开了系统的讨论,提出开展中共纪念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他认为中共纪念史研究不仅在学术史上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而且有助于建构中共党史学科的完整体系。(7)郭若平:《中共纪念史研究的学理省思》,《党史研究与教学》2022年第2期。

黄文治主张从地域史的视野,开展党史苏区史研究,他认为本世纪以降,地域史视野下的党史研究已发展为历史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从相关资料基础、研究范式、历史学田野调查法应用三个方面,就地域史视野下党史研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审视和反思。(8)黄文治:《地域史视野下党史国史研究及其三重取向》,《苏区研究》2022年第1期。郭宁主张以地理学为视野研究中共党史,他选择以政治地理学为切入点,将权力空间关系应用至中共党史研究之中,探析了中国近代空间格局与中共革命进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共革命对中国政治空间的影响。(9)郭宁:《革命与空间:中共党史研究的地理学视野》,《党史研究与教学》2022年第5期。

也有学者对已有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王昌针对近年来倾向从仪式和纪念的角度研究中共党史、苏区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许多研究者将西方仪式理论运用到中共纪念活动史的研究中,但往往忽略这种理论的适用性问题。他认为仪式理论提供的新视角具有开拓党史、革命史研究视野的意义,但在历史因果关系的解释上却显得颇为乏力。他强调在运用西方仪式理论研究中共纪念史时还应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10)王昌:《理论的限度:仪式理论与中共纪念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22年第2期。

部分学者在运用新视角研究苏区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针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失败,与历来关注国民党内部矛盾及军事策略等不同,姜文浩从财政视域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捉襟见肘的财政窘状及其对“新战略”的制约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失败的重要原因。(11)姜文浩:《财政视域下南京国民政府第五次“围剿”失败原因探析》,《苏区研究》2022年第2期。

应星以红军1927年至1930年间在“五湖四海”崛起的地理学视角为主线,分析了影响红军崛起的地理因素,对中共中央关于红军的规划与建军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背后的地理学因素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考察。(12)应星:《主力红军在“五湖四海”的崛起(1927—1930)——再论中共革命的地理学视角》,《中共党史研究》2022年第4期。他认为中共最早兴起的四个区域均在南方,而军阀武力强大、控制较为稳定的区域则主要在北方;在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敌人的力量强大且统治较为稳定,红军很难崛起;而在各派军阀统治的边缘区域及军阀争夺激烈的混战区域,这些地方敌人的力量比较薄弱,且山高林密、“山匪”遍地,是红军乘隙而起的最佳场所。

黄伟英等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考察了宁都县苏维埃革命的源起,他们认为在宁都县苏维埃革命源起中,知识分子、豪绅和贫苦农民等群体共同推动着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出身殷实家庭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奉献和引领非常重要,少数豪绅在当地的影响力,“边缘群体”的响应和参与也很重要,红军强大的武装力量更是必不可少。他们各自依据自己的理想、利益,从事着革命实践。(13)黄伟英、康熙骅:《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苏维埃革命源起考察——以宁都县为中心》,《苏区研究》2022年第6期。

综上所述,研究理论、视野的探讨与运用,是2022年度中共党史和苏区史研究的显著特点。相关文章的发表,不仅对苏区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多有贡献,而且学者们提出的研究新理论和视野,对于拓展苏区史研究的新领域、开拓苏区史研究的新路径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史料挖掘与运用取得重要进展

在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进而解决问题,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学术要求。苏区史本质上属于历史学,必须遵循实证研究原则,收集整理中国苏区史史料是做好中国苏区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挖掘与运用新的苏区史资料,是2022年苏区史研究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首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加大了苏区史史料收集和整理的支助力度。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4项立项,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丁文主持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法规资料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王海军主持的《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的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南京理工大学李俊奎主持的《人民兵工史文献整理与研究》;赣南师范大学朱小理主持的《中央苏区时期调查统计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同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也有4项立项,分别是宜春学院李霞主持的《湘鄂赣苏区史料补遗与整体资料数字化工程》;厦门理工学院肖丽红主持的《中央苏区乡苏维埃政府基层社会治理的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徐永文主持的《湘赣闽书院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整理及活化利用研究》;河南师范大学胡继冬主持的《鄂豫皖苏区红色歌谣的整理与研究》。2022年江西财经大学熊凌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推行股份制史料整理与研究》获结项优秀。该课题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推行股份制的相关史料,并以史料为依据,对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推行股份制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显然,随着这些项目的完成和成果的出版,苏区史研究的史料类型将更加全面,基础将更加扎实。

其次,本年度学者们在新史料运用和深度解读方面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与以往学者关注国内材料不同,潘洵、肖远琴《一九三〇年日本政府对中国南方地区共产主义运动的实地调查》一文,关注1930年日本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调查材料及其运用。他们指出,为收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情报,日本官方曾派专人至中国,对中国南方地区的共产党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调查,形成了相应的调查资料集。作者强调,1930年日本对中共、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专项调查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该资料未受到学界重视。论文根据日方资料,系统梳理和简要分析了此次调查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为我们了解当时日本人眼中的中国革命史、日本侵华史、近代中日关系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14)潘洵、肖远琴:《一九三〇年日本政府对中国南方地区共产主义运动的实地调查》,《中共党史研究》2022年第5期。

黄道炫在评述《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史》一书时指出,苏区史研究应充分开发利用专业性材料和日常材料,呈现出历史运行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他主张以中央苏区医务人员为例,挖掘这方面的史料,探讨整个苏维埃革命乃至中国革命中革命者聚集的途径。他进一步指出,通过开发利用专业性材料和日常材料研究苏区史,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革命者才是革命的主力,他们参加革命有理念的感召,也有革命的落地、红色区域形成后的顺水推舟,这些都是革命生长时期的常态。(15)黄道炫:《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的开拓之作——读〈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史〉》,《苏区研究》2022年第6期。

陈书迁和赵蕾《路条时代:苏区路条、通行证概览》,依据苏区路条、通行证资料对苏区赤色戒严事件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在赤色戒严过程中,路条、通行证是苏区各地民众出行的通行凭证。苏区各级政府不断对路条、通行证的使用管理给予具体规定,从而使苏区通行制度逐步规范和完备。作者指出当时不同阶段的路条和通行证拥有不同的特点,从中可以展现苏区革命的阶段性演变和不同时期苏区政治和社会场景。(16)陈书迁、赵蕾:《路条时代:苏区路条、通行证概览》,《南方文物》2022年第5期。

韩伟《苏区司法案例研究的史源、方法与价值意蕴》,对苏区的司法案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他指出苏区司法中形成的审判类法律材料,广泛存在于《红色中华》《裁判汇刊》等报刊中。苏区当年的司法案例反映出的求真、平等与公正等内容,构成了人民司法传统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历史渊源。(17)韩伟:《苏区司法案例研究的史源、方法与价值意蕴》,《苏区研究》2022年第4期。陈始发、郭海峰也认为整理和研究中央苏区法律文献,对于深化和细化中央苏区法制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他们提出要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考察相结合、拓宽领域与转换视野相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央苏区法律文献,加强中央苏区法制史研究。(18)陈始发、郭海峰:《中央苏区法律文献整理现状与应用思考》,《苏区研究》2022年第4期。

2022年学者们在中国苏区史研究史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长期以来中国苏区史研究史料较为单一薄弱、缺乏互证的局面。随着各方面史料的全面收集和深入挖掘,更具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完整性的苏区史研究资料有望形成和出版,这必将进一步夯实苏区史研究史料基础,提升苏区史研究的学术性和说服力。

三、苏区专题史研究走向深入

在新视野的探讨运用、新史料挖掘收集的同时,学者们在苏区史各专题领域进行了辛勤耕耘,相继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动着苏区史研究走向深入。

苏区政治史研究亮点纷呈。游海华在研究苏区模范时,以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为个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才溪的苏区模范形象,是1933年4月以后《红色中华》采用正面报道、专题报道、高频度报道、全方位报道、借用政治权威发声等多种方法逐步塑造成功的,是中共党报性质催生和革命战争需要的产物。(19)游海华:《苏区模范:〈红色中华〉中的才溪形象塑造研究》,《苏区研究》2022年第6期。王龙腾对宁都会议召开的原因进行了专题研究,他认为会议的召开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解决前后方的苏区中央局成员关于前方军事部署出现分歧,解决前方的苏区中央局成员组织领导的问题,朱德、毛泽东发布的《敌大举进攻前部队向北工作一时期的训令》共同促成了宁都会议的召开。”(20)王龙腾:《多方互动视角下的宁都会议再研究》,《苏区研究》2022年第2期。王建国对黎平会议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在黎平会议能作出正确决策,周恩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博古与前线的一线将领也是功不可没。黎平会议决定不久召开遵义会议,为党的转折准备了条件,因而在中共党史上有重要地位。(21)王建国:《黎平会议相关问题考辨》,《苏区研究》2022年第2期。邓燕以农村土改为个案,研究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剥削话语与实践问题。他提出苏区时期阶级分析已成为群众自身的语言,通过讲述剥削,体会阶级意识,发动群众斗争的分田逐步取代和平的、命令式的分田。如此一来,分田过程相比于分田结果,在政治意义上的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22)邓燕:《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剥削话语与实践:基于农村土改的考察》,《苏区研究》2022年第5期。

苏区经济史研究新见叠出。刘毅对中央苏区的国营企业进行了讨论,他认为中央苏区时期国家政权监督和社会监督共同构成了中央苏区国营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其中国家政权监督居于主体性地位,而社会监督则以辅助性力量参与国营企业监督。(23)刘毅:《中央苏区国营企业外部监督述论(1931—1934)》,《苏区研究》2022年第1期。耿磊对苏区时期的农业劳动互助进行了探索,他指出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苏区具体实际,对农业劳动互助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礼拜六义务劳动”“耕种互助”“劳动互助社”等都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互助形式。(24)耿磊:《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劳动互助的探索》,《党的文献》2022年第1期。闫磊在研究苏区的小商品经济时认为,因小商品经济本身的“两重”性质,苏维埃政权肯定其积极的一面,提出了保护与鼓励的政策。同时为防止新的资本主义剥削,苏区要求以公有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随着国营经济主导的商业系统建立后,农村小商品经济逐渐衰颓,这与苏维埃商业政策的初衷并不一致。(25)闫磊:《鼓励与限制:苏维埃政权下农村小商品经济的历史考察》,《苏区研究》2022年第3期。刘方玮、刘彪文对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公田制度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红军公田制度的运行,包括公田分配、耕种管理、仓储分成、监督检查几个方面都有自身特色。公田制度在满足外籍红军的利益、缓解苏区经济困难局面、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卓有成效。(26)刘方玮、刘彪文:《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公田制度运行研究——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苏区研究》2022年第6期。秦丹、刘宗灵对四川自流井盐业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认为军阀对中共的态度经历了忽视、重视、默许合法化工运及派兵镇压四个阶段,其核心在于维护自身在自流井的主导地位;小盐商则因其经济利益与中共工运目标有一定契合,故部分时段支持工运,但大盐商则自始至终反对工运。通过大罢工,中共在自流井盐工和群众中获得威信,也赢得了群众的支持。(27)秦丹、刘宗灵:《三方博弈与代际更迭:盐业工人运动视域下的自流井地方社会生态变迁探赜(1926—1930)》,《苏区研究》2022年第5期。刘魁对中央苏区土地税的演化进行了深入考察。他认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中央苏区实行低税率税收政策,但在战争环境下,难以做到既照顾民众利益,又增加财政收入。从第四次反“围剿”开始,中央苏区的税率开始提高,到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苏区民众承担了较重的税负,由此,苏区税收陷于两难境地。(28)刘魁:《两难之间的平衡:中央苏区土地税的演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22年第6期。

苏区文化史研究稳步发展。孙伟和周易易对《红色中华》的文风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红色中华》在发行量、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等方面都远超同时期的其他红色报刊,其重要原因在于其文风朴实、语言鲜活。这种文风的出现与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党和苏维埃政府对宣传鼓动方式的新要求以及刊物本身的定位息息相关。(29)孙伟、周易易:《〈红色中华〉鲜活文风的运用及成因》,《苏区研究》2022年第4期。邱明则对中央苏区的读报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党的政治纲领和主张、开展党的群众工作、扩大党报党刊影响力,中央苏区大力推广和普及读报运动。读报运动在提升群众政治觉悟、动员支持革命战争、促进苏区政权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程度、发展党的新闻事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30)邱明:《读报运动:中央苏区群众宣传动员的勃兴》,《苏区研究》2022年第6期。王海军、闫寒以革命歌曲为视角对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塑造与表达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革命歌曲是中共革命话语的一种特殊表达,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所承载和传达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是将革命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百姓日常生活话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是中共意识形态向工农大众渗透的重要媒介,在推进苏区政治动员、推动土地革命发展和实现党的价值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1)王海军、闫寒:《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塑造与表达——以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歌曲为视角的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9期。

苏区军事史研究继续深化。庞振宇在研究闽浙赣苏区的战略时指出赣东北打通中央苏区战略的最终失败,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是中共在闽赣省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存在失误,客观方面是国民党在闽赣苏区实施了“围剿”的新战术。(32)庞振宇:《闽浙赣苏区落实打通中央苏区战略述论》,《军事历史研究》2022年第2期。刘水展以红四军第四纵队为例对中共武装整编作了考察,他认为1929年毛泽东、朱德在闽西推行的红四纵队整编引发了闽西地方精英傅柏翠与红四军及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等人的争论。各方在建制统属、教导连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他进一步指出武装整编过程中的各类关系对党内分歧的产生、演进与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武装整编不仅仅牵扯到军队,背后还有复杂的政治和人事关系。(33)刘水展:《党内分歧视角下中共武装整编研究——以1929年红四军第四纵队整编为中心》,《苏区研究》2022年第3期。对于建宁保卫战的失利,蒋伯英认为“由于苏区中央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主导下,排斥毛泽东关于运动战的积极防御路线,坚持消极防御的战略战术,最终导致建宁失守。”(34)蒋伯英:《第五次反“围剿”消极防御路线与建宁保卫战的失败》,《苏区研究》2022年第4期。黄文治与高静云在梳理黄麻暴动相关史料时,认为黄麻地区革命源起既不属于“自发说”,也不属于“制造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自发、半领导”说,并且这种“半自发、半领导”特征贯穿于黄麻暴动整个过程。(35)黄文治、高静云:《“半自发、半领导”:组织史视角下中共黄麻暴动研究》,《安徽史学》2022年第5期。

苏区组织史研究的聚焦与拓展。2022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一百周年,因而有大量研究团组织的成果问世,聚焦苏区的团组织研究成为本年度苏区史研究一大特点。刘新玲、邓雨葭以福建三明地区为例,认为三明地区的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党的任务为中心,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在宣传动员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反“围剿”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6)刘新玲、邓雨葭:《中央苏区时期三明地区共青团宣传动员工作的历史考察》,《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张良驯认为共青团在土地革命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根据地大力发展团员;二是做好红军队伍里的青年工作;三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的“打土豪,分田地”工作中,共青团带领着青年冲在最前线,保证了农村革命工作的有序开展。(37)张良驯:《百年来共青团历史任务变迁及贡献》,《人民论坛》2022年第9期。与以往的研究不同,高静云、黄文治对中共湖北暴动中的组织竞争与党团纷争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湖北团组织初建时声望高于党组织,而党组织以党团分化削减团组织力量的行为,引起团组织不满,从而在武汉暴动时双方产生分歧。党团对中国革命发展路径认知的不同,是造成两者诸多纷争的要因,也是中共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革命道路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之所在。(38)高静云、黄文治:《组织竞争与党团纷争:中共湖北暴动争议研究(1927—1928)》,《苏区研究》2022年第5期。苏区组织史研究在本年度有进一步拓展。许彬、陆发春在研究福建省中国共产党组织时,认为中共福建组织从策略上主张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乡村革命组织与大刀会组织之间的冲突,但在具体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地方革命政党同大刀会组织之间却展现出更为复杂的面相。(39)许彬、陆发春:《中共福建革命与大刀会组织研究(1931—1938)——以闽北和闽东为中心的考察》,《苏区研究》2022年第1期。王璐璐、李飞龙对贵州地区的党组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认为与各地大多数根据地和地下党不同,1933—1935年贵州地区中共组织属于断线状态中自主发展起来的,这使得贵州地区的党组织可以更多地利用学缘、地缘、血缘等传统的手段,与地方权威人士紧密结合,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求得夹缝中的生存与发展。也正因为如此,贵州地区的党组织并没有与其他地区的党组织一样,去农村发展革命势力,最后导致革命势力偏弱且革命转入低潮。(40)王璐璐、李飞龙:《贵州地区中共组织的建立、发展与革命活动(1933—1935)》,《苏区研究》2022年第1期。

苏区概念史研究进展迅速。杨利文、侯竹青对中国共产党“富农”概念涵义的演变与确定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富农”的涵义,经历了一个从描述性的内容到阶级身份判定内容的演化。土地革命初期,中共中央逐步突出“富农”的贬义性,将其与“土豪劣绅”相并列,这种认知给革命实践带来了极大的困境。不过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中共将是否参与劳动和“剥削程度”作为划分“富农”的主要标准,1933年将这两个标准具体化数字化,使“富农”的涵义彻底清晰。(41)杨利文、侯竹青:《从描述性到阶级性:中国共产党“富农”涵义的演变与确定(1922—1933)》,《苏区研究》2022年第1期。张爱明以革命史为视域,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商人阶级”概念及其演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中共农村“商人”阶级概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不断演变的过程。苏维埃时期,中共对农村“商人”阶级有初步认知。在1933年《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文献中,中共首次对农村中的商业问题做了专门说明,两个文献根据占有的土地数量,将“农村商人”依附于不同阶级的农民,尽管阶级概念还比较模糊,但总体上保护工商业者的规定被确定下来。(42)张爱明:《革命史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农村商人阶级”概念及其演变(1921—1953)》,《苏区研究》2022年第5期。邓燕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剥削话语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她强调中共剥削话语以阶级分析为核心,将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简化为地主与农民的阶级对立关系。1932—1934年苏区查田运动,实际上是查剥削者,是为了使农民群众最大可能地认清斗争中的敌我关系,因此,阶级分析和群众动员既是查田的方法也是目标。(43)邓燕:《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剥削话语与实践:基于农村土改的考察》,《苏区研究》2022年第5期。

总之,2022年苏区史专题研究,无论是在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还是文化史、组织史、概念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些成果有的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有的突破了原有分析框架,有的挖掘了新的史料,有的提出了新的观点,所有这些都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作了铺垫。许多学者都主张从“大历史”观的视野研究苏区史,然而“大历史”观的苏区史研究必然要以专题的苏区史研究为基础和支撑,只有在坚实的专题史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苏区历史“整体的宏大叙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22年苏区史专题研究,为总体的苏区史研究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四、反思与进路

尽管2022年苏区史研究取得了上述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学科融通研究不足、“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史料互证与阐释、国际视野下的研究成果少见等。这些问题,既是本年度的问题,也是苏区史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重视融合多学科理论、方法研究苏区史,将苏区史置于更广大的时空范围来考察,高度重视苏区史史料的考辩、阐释与互证,强化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苏区史研究,是未来苏区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行路径。

融通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苏区史。虽然2022年学界对苏区史研究理论、视野的探讨取得较大突破,但融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苏区史的成果依然十分少见。无论是从概念学、传播学,还是从地理学、历史人类学的视角研究苏区史,也都有自身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范式,也还只是观察到了苏区史的一部分内容。由于苏区史大量研究主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需要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会大大扩张苏区史研究的视域,研究过程会受到多种学科原理的关照、互补和修正,从而使得苏区史研究更有深度和广度,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借鉴多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苏区史,需要注意打破学科界线和壁垒,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注重多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的综合运用,形成自成体系适应苏区史实际情况的苏区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融通多学科研究理论和方法,尤其是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苏区史研究的学术水准,而且有助于拓展研究领域,推进研究范式革新。

要将苏区史置于更广大的时空范围来考察。包括2022年在内的苏区史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短时段问题研究,而忽视长时段问题研究;二是重视各区域、各领域苏区史的研究,而忽视整体的苏区史研究。因此,拓宽苏区史研究视野,关键是要强化长时段、整体史的苏区史研究。长时段研究不仅可以从较长时段和周期性节奏出发,说明和解释短时段的苏区历史现象,还可以从更深的层次剖析历史的来龙去脉,使苏区历史研究更有立体感。而整体史研究站在全局的视角,聚焦各根据地之间、根据地社会内部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形成科学的关于苏区史的整体认识。整体的苏区史探求的是普遍原则,提炼的是适应纷繁历史现象的一般理论,能够避免苏区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

高度重视苏区史史料的考辩、互证与阐释。2022年苏区史研究依然存在史料拿来即用,不加甄别的现象。如关于遵义会议,现存史料很多,各方面的史料记述不一。如果采信某方面的单一史料,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是目前一些权威著作中对遵义会议存在不同表述的原因所在。只有经过科学的史料考辩,充分考虑史料形成的政治语境、人物站位、文本形成演变过程等,才能去伪存真。苏区史研究必需注重史料的互证。苏区史史料数量丰富、种类众多,由于记录者所处主、客观条件不同,对史实记录不同在所难免。注重不同史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视不同史料之间的参照及互证,不仅能够使苏区史研究更具真实性、准确性,而且能够使之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苏区史研究要重视对史料的深度解释,研究者不仅要分析史料特点和价值,还要提供理解史料的方法,科学解释史料真正内涵。只有对史料进行深度解读,进行细致的学理分析,才能实现以小见大、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转化,才能实现理论的构建和创新。

强化世界历史宽广视野下的中国苏区史研究。在苏区研究领域,日、英、美等国外学者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上较为深入和强势,而国内学界往往显得落后和缺乏话语权。部分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意识形态特征明显,他们有意无意地歪曲历史,宣传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如何让国内中国苏区史研究走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中国苏区史研究面临的严峻挑战。客观地说,国内学者并不是十分了解西方学者的观点、研究理论与史料来源,国内的期刊、论著涉及的也很少,这不利于中国苏区研究与国际对话和交流。我们必须对国外中国苏区史研究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宽广的国际视野下研究中国苏区史。只有在国际视野下,在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夯实苏区史研究的理论基础,掌握更加全面的史料,拓展苏区史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形成有国际影响的关于苏区史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才能建立苏区史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中央苏区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