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生新闻的采访原则及策略
2023-09-09焦琨
焦 琨
(作者单位:宣城日报社)
对新闻记者而言,民生新闻采访就是从民生百态之中挖掘最新鲜的素材,最为朴实的情感,再将其传达给受众,引发受众思考。由于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众多,不同受众需求不同,给采访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所以,新闻记者如果想通过民生新闻采访获得最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在坚持采访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采取相应的策略,敏锐地捕捉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1 民生新闻的特点
1.1 新闻选材丰富
民生新闻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除人们关心的医疗、卫生、安全、住房、教育等以外,还包括邻里关系、家庭事务等,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只要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都可以成为报道的对象。正因为如此,新闻记者只要留心生活,就很容易捕捉到新鲜有趣的新闻线索,进而展开报道。比如,《重庆晚报》开设的“慢生活”版块,该版块新闻选材以普通民众关心的各类问题为主,具体包括物价、公共事务、交通、美食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为当地民众的生活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充分体现了民生新闻选材丰富的特征。
1.2 内容贴近民众
民生新闻的内容以民众关注的话题为主,因此十分注重民众的体验。从近几年各大媒体报道的民生新闻来看,养老、就业、婚恋等问题开始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很多媒体在报道时不仅十分注重角度的选取,而且尽量从民众关心的事件着手,所创作的内容贴近民众,贴近现实生活,亲民色彩极为浓厚。比如,《扬子晚报》推出的原创深度融媒体“紫牛新闻”所发布的诸多新闻报道,都是以当地居民生活当中的小事件为题材,反映民警之间、邻里之间、家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讲述普通人的温暖故事,如《寒潮来袭气温很低,八旬老人突然难受幸得民警施以援手》《八旬老奶奶家中摔倒,幸遇细心邻居发现报警救助》等。类似的新闻就发生在人们身边,触手可及,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可以让受众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虽然平凡,但是能够很好地传递正向能量,值得进行采访报道。
1.3 叙述语言灵活
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民生新闻的叙述语言更为灵活。新闻记者可以结合新闻的选材、报道的对象,采取多种风格的语言讲述事件。很多媒体在报道民生新闻时,不仅会采用新闻语言进行介绍,还会结合报道实践的需求,引入当事人个性化的语言,或者采用受众熟悉的各种网络热词,来增强民生新闻报道的趣味性。部分媒体甚至会创造独有的语言形式,来增强民生新闻的影响力。比如,《扬子晚报》部分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不仅选材新颖,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所采用的语言也十分灵活,《这个中秋,持螯赏月有点难》这一报道中这样写道:“有道是‘秋风起,蟹脚痒’。但夏季高温造成螃蟹减产,今年中秋能否像往年一样持蟹螯把酒赏月?”不仅引用了民间俗语,还化用了古典诗词当中“把酒赏月”的意境,既通俗又风雅,令读者不禁眼前一亮。
2 民生新闻的采访原则
民生新闻采访是促进媒体与受众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新闻媒体获取关键性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民生新闻采访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确保通过采访工作显著地提升民生新闻的价值,更好地帮助广大民众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
2.1 尊重原则
在民生新闻采访过程当中,记者与受访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记者需要充分地尊重受访者,在采访时充分考虑受访者的感受。比如,在问及一些敏感性的问题时,如果受访者不愿回答,记者不能紧追不放,而是需要采取“迂回”策略,换一个方式提问,或者跳过话题。除此之外,不同的受访者,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记者在与受访者交流时,要注意双方在思维、语言、礼仪方面的差异,要以平和的语气和对方交流,还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才能打动对方,消除受访者的警戒心理,确保整个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2.2 真实可靠原则
民生新闻记者在开展采访实践时,还需要遵循真实可靠的原则。具体来讲,首先,确保整个采访的过程真实可靠,不能有任何虚假,也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报道效应”,有意扭曲事实。否则,不仅媒体的权威性会受到影响,还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次,记者在提问时要立足于现实,要根据采访者的回答如实记录,才能确保获得的信息真实可靠。再次,民生新闻记者要注意认真听取不同采访者提供的信息,仔细进行甄别,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要反复核对,确保符合实际情况,不能仅凭一两个受访者的言论,就对事情作出判断。
3 民生新闻采访策略
3.1 充分准备,搜集资料
民生新闻是基层群众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途径,因此,相关的新闻采访工作需要满足社会大众对“时效性”和“真实性”的需求,采访时新闻记者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新闻的价值。新闻记者需要结合采访计划,大量搜集与采访对象相关的各种资料,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受众的需求与关心的话题,进一步明确采访的思路,然后结合掌握的信息,调整和优化采访方案,确保深入挖掘新闻内容的同时,增强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广泛接触与受访者有关的其他群众,从他们口中了解更多与受访者相关的信息,具体包括受访者的家庭情况、个人性格、文化水平、人际关系等,在脑海当中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为正式采访做好充分准备;二是通过居委会、社区等组织,全面掌握受访者的详细情况,如受访者的思想状态、人生经历、在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表现等;三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了解受访者的真实想法,找准切入点,进而拟定高效简洁的采访提纲,确保在采访时能够锁定目标,高效完成任务。
3.2 设计流程,优化方案
在掌握受访者信息的基础上,新闻记者需要根据已经获得的资料,设计科学的采访流程。在具体操作时,新闻记者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根据受访者的情况,设计一套合理的流程。民生新闻受访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流程也不同,如果采访者是在校学生,新闻记者需要先征得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同意,才能继续进行采访;如果受访者是工厂工人,新闻记者需要先和对方约定好时间,在得到对方许可的情况下,再进行采访;如果受访者是社区志愿者,新闻记者需要询问对方的安排,寻找恰当的时间点进行采访。所以,在进行采访之前,民生新闻记者需要结合受访对象的情况,精心设计采访的流程,具体包括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等各个环节,从而为顺利采访提供保障。其二,根据采访的任务,拟定采访的提纲。在开展民生新闻采访时,新闻记者会受到时间方面的限制,因此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采访任务,所以,在采访前,新闻记者需要结合采访任务拟定详细的提纲,提纲的内容以双方之间的对话为主。通常由记者发问,受访者进行回答。记者发问一定要有的放矢,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采访任务,达到采访的目标。其三,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情况,设定数种采访方案。即使在开始采访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在实际的采访当中,有可能会出现其他的意外情况,如采访对象的情绪突然发生变化,采访对象遇到了急事,暂时不能应约,或者是采访的地点发生变化等,新闻记者需要考虑相关的因素,设定多套方案。这样在采访当中即使遇到其他的意外情况,也可以换一种方案进行,确保整个采访不会因为意外而终止,进而影响之后的环节。
3.3 营造氛围,把握分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设备越来越丰富,甚至可以借助智能设备自主发布信息,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为新闻报道对象并进入公众视野的可能性仍然极小。因此,在面对新闻记者的镜头时,很多采访对象都会显得局促不安,进而影响采访的顺利进行。还有部分采访对象会因为自身心理因素的关系,在说话时出现呼吸急促、颤抖的情况,要想确保采访顺利进行,新闻记者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策略,缓和现场的氛围,平复受访者的情绪,确保采访顺利进行。首先,新闻记者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分寸,如果发现受访对象出现抵触的情绪,可以换一种问法,尽量不去触碰受访者的“底线”,从而有效地缓解受访者的心理压力,使双方能够更加平等地进行交流。其次,尽量在受访者熟悉的场景当中进行采访。通常情况下,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当中,人的情绪会变得稳定,更容易进行交流。因此,新闻记者应当尽量选择在受访者熟悉的场景,如受访者所在的小区、学校或者路边公园、人行道等进行采访。这样受访者的表现会显得更加自然,说出的话语也更贴近真实的情况,更具有说服力。最后,通过一定的谈话技巧,缓和受访者的情绪,帮助受访者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部分受访者对于某些词语,或者某些特定的事物会格外敏感。比如,为人父母者非常在意自己的子女,老年人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年轻女性则很在意自己给他人的印象。因此,在采访过程当中,当受访者的情绪显得紧张不安时,新闻记者可以暂停采访,通过三言两语将话题引向他处,尽可能让受访者的情绪恢复常态,让采访能够顺利进行。
3.4 找准视角,深入交流
在开展采访实践时,新闻记者要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处处为群众着想,找准视角,才能与被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挖掘新闻素材的价值。在进行采访时,新闻记者需要放下身段,从普通民众的视角着眼,平等地与受访者进行交流。第一,在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要真正地站在民众的角度考虑和看待问题,从民众的视角识别判断新闻素材,才能确保新闻内容能够真实地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在采访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才能让受访者觉得真诚可信,确保交流能够获得最理想的效果。第二,采访时的言行举止,要贴合当地的语言特色与习俗。民生新闻采访与其他类型的新闻采访工作有着显著的差异,记者采用当地民众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能够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第三,在采访过程中,民生新闻记者可以采用“拉家常”的方式展开话题,还可以运用一些俗语,既能提升采访的趣味性,还可以获得采访对象的信赖,从而降低采访的难度。第四,新闻记者的行为要符合当地人的礼仪,要给人亲切自然的感受,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让民众将自己视为“一家人”,便于双方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第五,在民生新闻采访当中,新闻记者要始终保持“为民众发声”的态度,不能因为话题触及某些特殊群体的利益就有意回避,而是要将自己视为民众的“代言人”,处处为民众着想,通过新闻采访积极地为民众“排忧解难”,说出他们当下的心声,这样的民生新闻报道才具有价值,才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
3.5 结合对象,灵活采访
民生新闻采访不仅是新闻记者需要完成的工作,更是一项具有极强人文性的社会活动,在开展采访工作时,新闻记者会遇到不同的人,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在开展采访工作时,民生新闻记者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灵活地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根据采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稳妥地处理采访当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由于人生经验不同、自身性格不同,不同的采访者在面对镜头时的表现也不同。为了能够获取最真实的信息,民生新闻记者一定要根据受访者的特征,通过耐心引导、旁敲侧击等不同的方式,引导采访者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受访者的个性比较爽朗,新闻记者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如果受访者自身比较急躁,或者存在较强的警戒心,则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先从不相关的话题开始谈起,再慢慢地切入正题。如果采访任务的时间比较紧迫,则可以选择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前面。即使采访过程中出现突发性的情况,新闻记者也需要始终保持镇定,注意结合平时积累的经验,通过改变话题、缓和矛盾的方式及时处理,确保采访能够继续进行。在采访结束之后,新闻记者还需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为今后的采访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
4 结语
新闻采访本身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在民生新闻采访实践当中,新闻记者需要掌握正确的采访策略并加以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新闻记者可以从前期准备、流程设计、沟通交流等环节着手,通过察言观色分析受访者的个性,并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反映当前民众的诉求,使民生新闻采访工作的价值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