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文化在国产动画中的解构与重组

2023-09-09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1期
关键词:解构动画传统

张 迪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本土文化是一个宽泛且多元的区域性概念,一般来讲,本土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传承持久,它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又植根于现实生活,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一种形式[1]。中国拥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土文化博大精深,分布广泛。动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可以作为本土文化传播的艺术载体,反过来讲,本土文化也是动画创作用之不竭的取材源泉。动画与本土文化该如何共同发展,这一直是中国动画行业关注且试图解决的问题。

解构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创造的一个术语,所有的既定界线、概念、范畴、等级制度,在德里达看来都是应该推翻的[2]。本文中的解构概念主要是指本土文化在国产动画内容与形式的应用中对传统概念的瓦解与颠覆。这里的解构并不是一种消极行为,而是突破传统,对原有的素材进行剖解打乱,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对碎片化的素材进行搓揉重组,使其陌生化,让受众在对其素材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还能保留足够的期待视野,从而达到动画作品与本土文化的合流与共赢。

1 内容的解构与延异

“延”为延续,延长;“异”为不同。德里达强调译文与原文差异共生的关系和互文性,他认为译者应在翻译中凸显和保护这些差异[3]。动画在内容方面对本土文化的延异也可以理解为在与之不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解读、借用、改造与延续。

1.1 题材

题材是表现故事主题的重要载体。国产动画在本土文化题材的选用上一直秉承着积极的态度,然而其选用的结果并不一直都是成功的。有的动画作品不过是将原文本进行了直观的视觉展现,有的动画作品穿着本土文化的外衣,却没有本土文化的思想内核。

在对本土文化进行题材选用时,直接生搬硬套显然并不合适,动画创作者要在有限的文本资源中解构出无限的可能,打破原有的规则,摆脱传统的理论制约,建立更为合理、更为自由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的动画作品更具生命力与艺术张力。另外,成功的动画作品对本土文化的选材是一种结合时代的解构与延异。例如动画电影《阿唐奇遇》以中国茶文化作为切入点,以陶瓷材质的茶宠为主要人物,结合现代科技电子产品的发展,用东方文化元素讲述了一个现代化故事。再比如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年兽通常是一个在除夕夜闯入人间捣乱破坏,需要燃放爆竹将其驱逐的略带负面色彩的凶兽,而在动画电影《年兽大作战》中,年兽被塑造成一个头顶小犄角、性格有些暴躁却憨厚善良的角色。此外,虽然这部动画电影取材于中国本土神话传说,但是在剧情方面却作了突破传统的改编。在动画里,年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神仙,来到人间帮助人们抵御坏人,拯救春节。这种对本土文化戏剧冲突的解构,不仅能做到传承与发扬本土文化,还能将该文化下的主题进行延展。

根植于丰厚的本土文化土壤,动画拥有了创作无限可能的底气。以本土文化为题材的动画作品,一方面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更易于被大众认可与采纳;另一方面,题材所涵盖的一系列文化韵味更具内部张力,使动画创作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与发展空间。

1.2 主题精神

不同时期的文化必定反映的是该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通过了解该文化,人们可以寻觅到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在动画创作中,创作者使用这些本土文化的功能当然不仅限于展现各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其更需要去表达一种精神。

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无论是从剧情内容,还是主题精神上,都成功实现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解构与重组。在原著中,孙悟空在天命的安排下拜唐僧为师,在历劫的西行之路上,他虽然学会了许多“人性”,但一定程度上是在管教与压制的情况下被动进行的,本性顽劣不羁的孙悟空也就带上了几分无奈色彩。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与唐僧的年龄及人物关系发生了时空错位,两人不再是师徒,而是成为朋友互相陪伴、互相治愈,孙悟空也从无奈情绪里解脱出来,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谊,不再是传统意义下英雄形象的孙悟空也实现了自我救赎、自我突破。

无论是在原著《封神演义》还是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出身和经历都带着一股悲怆的宿命感。原著中哪吒为救陈塘关百姓而自刎;动画中由于哪吒被附注魔丸,从出生就被视为混世恶童,对于终将成魔的命运,哪吒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试图挣脱宿命的束缚,传达“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

解构讲究打破二元对立,无论是大圣还是魔童都不是单维度的正面或反面人物,而是一个饱满的、具有英雄面又有世俗面的鲜活人物。影片所传达的主题精神也消解了正义压倒邪恶的权威性,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都发生了一定变化。这种对本土文化解构的方式是十分值得借鉴的,这样一来,我国的动画作品是十分有信心以传统文化重构的方式来打破国产动画因受众年龄过小、动画质量过低,而无法应对世界动画潮流的发展和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的僵局。

2 形式的破坏与狂欢

2.1 美术形式

2.1.1 角色

角色对于一部动画作品来说,不仅是剧情发展的推动者,还是故事内容是否生动的灵魂所在。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要赋予人物以精准的性格特征、合适的造型设计,还要注重从人物身上所影射与传达出来的文化精神。同样,优秀的角色设计也能够为动画作品打下成功的基础。

首先,动画作品可以给本土文化元素铸魂,使全龄段观众易于且乐于接受。在动画电影《吃货宇宙》中,中式面点不再是餐桌上的一道食物,而是被设计成了憨态可掬的动画角色,被赋予了新的灵魂,成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本土文化可以附着在动画角色形象上为其添彩,比如在动画电影《阿唐奇遇》中,主角阿唐的形象设计结合了戏曲中的武生扮相,并且为其设置了“飞天十三响”的经典动作,影片中的角色形象设计不仅对本土文化进行了有效传承,还给影片增加了一种中式古典韵味。

当然,本土文化在国产动画中的应用不能仅仅是传承,还要有创新。近年来,国产动画作品中常有形象与性格反传统的角色。一般来说,成功的角色设计在观众心里会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原型较难突破,但正是这种对既定范式的颠覆,却更加符合后现代语境下人们的心理需求。动画作品《十万个冷笑话》对各原作经典形象进行了解构与重组,营造出角色造型同性格的失重感与陌生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巴赫金认为,“狂欢”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状态与文化形态,能够摆脱场所的限制。这些被解构再造的角色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精神态度与文化品位。其中的破坏性与反叛性恰巧反映了大众心理,符合当今时代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的审美感知方向,同时也彰显出了当下新生代创新性的审美偏好。

2.1.2 场景

中国动画自诞生以来就建立在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之上,在动画作品的场景构建中,创作者们一直乐于探索与应用本土文化作为表现手法。成功的场景呈现不仅能够提升影片的整体格调,还能够体现影片的审美趣味。

中国画的意境美对国产动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水墨画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绘画形式,一直让国人引以为傲。该美术形式在动画的场景构建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影片添加了神秘色彩。早期的水墨动画因极具中国民族色彩而享誉世界,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动画作品会采用数字化手段模拟水墨画场景的效果。例如动画短片《鹅鹅鹅》中的场景就使用了简单的黑白红三色,用简单的构图与用色晕染出水墨画的效果,用手绘素描的笔触来营造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其对传统的水墨画创作手法进行了解构与创新;《春困》《小妖怪的夏天》等动画作品中的场景创作解构了中国青绿泼墨的创作手法;《九色鹿》《夏虫国》等动画作品中的场景创作延异了敦煌壁画的审美特征。除此之外,人们在观看动画影片时,经常会看到本土文化元素在场景中的融入,比如动画短片《相思》场景中砖瓦与楼榭所渗透出的中国味道;《大鱼海棠》《大护法》等动画电影的场景中以中国红为主调来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力量。

本土文化在动画作品场景中的解构与重组一方面拉近了受众与本土文化的距离,另一方面,在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的情况下产生了一定的审美新趣。

2.2 技术形式

科技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是工业时代的技术理性也消解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韵味。中国动画想要形成独特的审美样式和艺术感召,则不能完全追求技术方面的发展而抛却传统的文化意味,而是要兼顾技术形式与文化内核的融合发展,并用技术驱动为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寻找突破口。

首先,技术的发展能够将基于物质材料创作的文化形式解构为可广泛传播的视听形式,比如剪纸、木偶戏、皮影戏等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呈现方式无法脱离幕后的人为操控。而现代技术的介入,使其能够以定格动画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创作方式,拓展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展示空间。定格动画短片《海公子》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篇目,内容恐怖吊诡,画面华美诡谲,选用陶瓷作品作为动画人物,瓷器脆弱、易碎的质感刚好贴合故事中缥缈又神秘的气质,实现了中国传统瓷艺术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其次,数字环境的发展使动画创作能够在脱离物质材料束缚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解构,展现文化形式的艺术魅力。计算机动画(Computer Graphics, CG)《桃花源记》在三维的技术平台上巧妙结合了多种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水墨、剪纸、皮影等,在虚拟的数字环境中建构了颇具东方韵味的水墨背景,皮影风格的人物造型,不仅对这些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再解构,还用数字化的美学样式丰富了传统美学风格。

科技的发展为国产动画拓展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形式的变革可以激活作品的内在张力与观者的审美功能,使本土文化在动画作品的呈现上更具层次与深度。

3 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达到重组

对于动画创作而言,本土文化的消解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个策略性过程。人们不是为了破坏或摒弃而解构,而是为了创新重组而解构。以本土文化为创作背景,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将本土文化进行分解打碎,再以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叠加、重组与整合,从而唤醒本土文化的新活力,并在本土文化的外壳下进行现代精神与态度的表达。

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以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为核心,却对该神话故事进行了全新的解构。在该动画中,杨戬从神坛跌落成为一个失去法力的落魄赏银捕手,不再是人人敬仰的天庭神将,杨婵被压于华山之下的原因也从与凡人有私的“小”与“错”,变成了为防止人间遭祸而用自身来封印华山异动的“大”与“义”,达到了旧人物与新剧情的重组。

动画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以《西游记》为创作蓝本,却并没有将目光放于《西游记》的传统故事中,而是转向该体系下一名跟着想吃唐僧肉的大王讨生活的小妖怪,用底层小人物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一个无名之辈在主观体验和客观影响下对生活看法的转变。作品所传递的普通人物的生活局限紧密联系了现代大众的职场生活,将虚构情景与现实生活进行了情感关系的解构与关联,使观看者更容易带入故事情节,进行自我投射,建立感情链接,寻找身份价值与认同。《西游记》的故事站在英雄角度满足了人们的幻想,而《小妖怪的夏天》则是用后现代性的视角,以西游故事为切入点解构经典,传达了现代人的生活理念,达到了旧主题与新理念的重组。

对“散乱后”的本土文化进行重组时,需要将思维从固定的脉络中剥离出来,颠倒重构既有元素之间的关系,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隐秘新鲜的信息,在保留原有文化元素痕迹的基础上,活跃而自由地达到“旧”与“新”的重组,融合现代元素,关注现代话题,使其产生新的意义,从而使作品兼具艺术性与趣味性的同时,更能够深刻地传达作者的理念。

4 建立本土动画语言,构建世界共享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4]。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动画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肩负着将中国本土文化发扬于世界之林的艰巨任务。然而,动画不能只是简单地对本土文化进行复刻。当下有大量国产动画常对本土文化进行过分解构与重组,其内部结构往往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也并没有达到其应该达到的文化实现度。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只有正确地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解构与重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语言,中国的本土文化才有望成为世界共享文化。然而,创造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共享文化需要动画创作者们在对本土文化沿革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比较他者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的差异性的同时,寻找切入点,从多方面考虑体现本土文化特点的可行性,并科学合理地利用地域文化,提高它的展示价值,进而创造出全球人类共享的文化归属及文化象征模式[5],真正地创造出拥有中国意味的动画产业。

5 结语

对本土文化的解构与重组不仅可以有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催生新的文化元素,以丰盈中国的本土文化素材库,提高中国软实力。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文化是否能够在守住其本土性的基本条件下运用动画形式参与国际动画竞争,是每个动画创作者必须关注且深思的。

猜你喜欢

解构动画传统
还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解构“剧本杀”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的动画梦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老传统当传承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