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演化情势及治理路径研究
2023-09-09乔奕宁
乔奕宁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经济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技术成为服务我们日常生活的有效工具,网络已经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网络舆情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舆情引导,在广义上,其主体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媒体及用户等,他们利用先进技术综合研判并引导网络舆情,强调通过媒体融合实现传统媒体与其他媒体、企业、机构的合作,以促进治理格局的完善。
整体上我国高度重视对舆情的引导和治理。国家相关文件在微观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引导方式方法,在传播主流价值、促进媒体深度融合、重塑传媒行业环境等方面都给出了具体措施,在宏观层面也提出紧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这些要求都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丰富内容和具体要求,才能在面对泛滥的网络舆情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引导措施,促进网络舆情正向发展。
1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舆论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对众多新闻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它是新闻工作者的灵魂,是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立身之本、从业之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立场和方法论上解决了舆论和舆情问题。从立场上看,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党和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媒体舆论的引领应该符合党和人民的期望,要朝正向发展。另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亚文化蓬勃发展,舆论生态多元,利益格局复杂,这就要求媒体的从业人员时刻保持自己的位置不偏不倚,时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在方法论上,媒体在社会建设的转型阶段更应准确掌握客观规律,及时认清事件真相,时刻把握话语权优势。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引导新闻工作者全面、系统地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是保证新闻工作者坚定政治立场和方向的指南针。
2 我国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现状
2.1 网络诉求多元复杂
社交媒体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形成更多依赖于各个社交节点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以及相互间的引用、转发与驳斥。个体发表的碎片化的、往往不加证实的意见使得舆论本身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不同立场的交锋使舆论格局高频率变化,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和改革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方都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表达思想和利益诉求[1]。一些意见领袖的言论由于能充分满足网民的情感需求,进而更快促成网络舆情的形成,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网民对矛盾本身的争论和对意见领袖观点的认同也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舆情新生态的形成。有效协调各主体利益,营造适合各方发展需求的新信息环境,是维护网络信息环境和舆论良性发展的不二之选。
2.2 网络舆论呈现情绪化倾向
互联网的开放环境和匿名特性一定程度上给予公众勇敢表达自己真实诉求的平台,其核心诉求较之以往更有可能被深度表达及被看见。但众说纷纭的同时,也使得某些网民的意见表达偏向情绪化、非理性,带动舆论向难以控制的方向发酵。情绪型舆论体现了公众的群体心理。网络中的乌合之众无意识特征明显,容易受到暗示,极具情绪化。年轻群体作为网民中的大多数,其思想诉求强烈,但是由于缺少经历和经验,容易受负面、非理性的言论和舆论影响,他们发表的一些情绪化特征过强的观点和意见很多时候与实际情况并不一致。当前,互联网空间的舆论场是思想舆论的主战场,对于网络中模糊的认识、暧昧的态度、摇摆的观念,媒体应及时积极引导正确舆论。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自由性和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网民的思想意识难免会受到影响,各部门需要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来维护良好的意识形态。
2.3 网络舆情管理复杂
多元的主体生产舆情、以舆情为载体的事件复杂易变、舆情暴发的突发与随机等要素造就了舆情管理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从网络舆情的主体来看,网络中的广泛用户成为新媒体环境下主体泛化的表现,网民言论的多样性和易变性加大了舆情治理的难度。舆情承载着网络用户的情绪和态度,网络舆情本身也随着网络用户主体的泛化而更加隐蔽和随机。在信息洪流当中,网络用户极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各种各样的言论牵着鼻子走,传媒环境、情绪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网络用户。从治理网络舆情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事前的预测监控,还是事中对事项信息的公开、对网民情绪的引导疏解,还是事后对舆情影响的分析、监控、研判、预警、应对、处置、评估、反馈等多个环节,都显现出舆论治理的复杂性[2]。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将各种技术手段应用于舆论治理的过程,网络舆情管理已成为一项综合性很强、复杂程度很高的系统工程。
3 我国网络舆情治理路径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信息获取多元便捷、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构建舆论引导治理新格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尤为迫切和必要。虽然目前网络舆论场出现了民众非理性化、内容碎片化、舆论极端化的隐忧,但在顶层设计的加强和网络空间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使主流舆论实现网上网下共振,这不仅是对国内舆论环境建设的持续发力,更是增强国际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然举措。
3.1 强化网络舆情监督和整治力度
强化网络舆情监督和整治力度有利于从宏观上掌控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提高治国理政的水平。相关部门应根据实施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策略展开工作,构筑全方位的国家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应对新媒体趋向仍需以法治思维为基础,依法规范、有序开展网络舆论引导与环境治理工作,提升网络治理水平,维护网络安全。
各级职能部门根据互联网舆情的发展新趋势,明确各部门的权限和职责,增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使舆情管理工作有序协调、高效运转。同时,通过技术预测、监测舆情变化,在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测舆情发展趋势,加强对舆情风险的防范,在出现舆情危机后根据追责和保障制度指导各项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网信部门应完善举报机制,长期严打网络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发现一起打击一起,促进网络舆论环境和谐有序。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方面,应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意见领袖的培养与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常态化的思想宣传和引导来优化舆情环境,强化舆情监督。依规处置、追究网络舆情事件中违反相关规定、不作为的人员。
3.2 放大主流声音,践行群众路线
当前网络舆情的定位和监测必须与网络的新形势、新趋势相适应,必须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思想,树立鲜明的政治意识,唱响时代主旋律,提高网络舆论导向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各地方要把握好主流媒体“影响力”优势,掌握舆论引导主导权,坚持团结稳定,推进媒体融合,积极传递正能量。
各级主流媒体要放大主流舆论和正面宣传,把握时度效,利用官方发布、权威网站,根据用户的真实需求掌握舆论话语高地。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抢占互联网产业制高点,积极引导网络用户正确认识舆情环境,避免用户被负面舆论牵着鼻子走。新时代,以人为本的观念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一观念也带来了新闻事业观念的变革和进步。
主流媒体应主动走下庙堂,以江湖语态贴近公众生活,关注民生百态。尤其是主流媒体在新媒介平台的传播,要更加注重表达方式的生动活泼、表达语态的通俗易懂,与公众形成正向积极的互动传播模式,将“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工作导向切实贯穿到主流舆论格局建构过程中[3]。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主持人用通俗的语言传递主流的信息,“yyds”“阿中哥哥”等网络语言的运用,呈现出主流舆论引导话语体系年轻化的态势。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异军突起,网络、手机媒体造成的舆论影响越来越大,微博、短视频软件等也推动着主流舆论传播机制的变革。主流媒体应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从而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以应对舆论传播格局多层次的复杂样态。
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成,四级媒体实现协同构筑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主流舆论格局。主流媒体应充分利用好舆论引导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信息传播“神经末梢”。
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强、反馈迅速的优势,积极及时在互联网上倾听社情民意,把互联网作为表达民情、反映诉求、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新渠道。面对数量日益增长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应积极探索创新电话短信信访、“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接访、视频信访等途径,打造信访管理的新平台,拓宽信访新渠道,这有利于相关部门及时对信访群众给予回应,解决群众困扰。
在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的新媒体环境下,不能靠封、靠删来堵住网民的表达。现代社会需要适应信息公开的大环境,坚持信息透明化,帮助网民及时准确了解事件发展情况,真正地让谣言止于公开。在处理网络舆情时,要坚持权威发布,及时主动正面公布事情真相及处置进展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赢得人们的信任。及时回应合理诉求,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处理;倾听不合理诉求,以其他有效的实际行动帮人民排忧解难。
3.3 加强舆情预警,提升应对能力
网络舆情预警是对网络舆情产生、发展和消亡的重要因素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并基于这些重要因素分析和预测网络舆情的状态和发展趋势。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时动态监控已经具备成熟的技术和条件。对于重点舆情事件,重要时间节点,要实时观测网络舆情的进展动向和趋势,并创建畅通的诉求回应渠道,便于掌控舆情发展趋势。要运用技术创新舆情监测技术手段,拓宽监管渠道,提升监管能力。通过舆情监测机构的专业化应对措施,更全面、更精准地监测舆情动向。在网络舆情研判方面,网络舆情综合管理部门及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相关职能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避免舆情危机。
面对信息呈井喷式增长的环境,媒体从业人员要积极学网,认清网络舆情现状,明辨信息,尽最大可能压缩负面信息,提出可行性和实操性强的解决方案,引导网络舆论正向发展。各类网络媒体要具备责任意识,聚焦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充分了解人民关切,切实发挥舆论力量,使网络舆论监督科学、准确。始终做到客观公正,引导媒体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防止造谣、有偿新闻等现象出现。
网络舆情引导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融入网络宣传教育,引导网民对负面虚假信息形成强大的抵抗力,拒绝网络暴力,文明上网,注重维护合法权益,提升对不良负面信息的辨别力,监督网络失范现象,积极参与到维护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中。互联网协会应明确各主体责任,监督其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互联网企业也应主动接受人民和各界审查监督。通过多主体努力,让网络正能量始终占据主旋律地位,肃清网络不正之风,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需要将其转变为可操性更强的具体措施,才能有效指导网络舆情的治理活动。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网络舆情的必要性后,探讨了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下的引领和控制网络舆情所采取的措施。网络新媒体日新月异,这也导致网络舆情更加多样复杂,网络舆情引导治理工作的要求也更倾向于综合性、技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