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国强:90 后的“影”响力
2023-09-09闵莉
闵莉
一块幕布,几个影人,皮影艺人一边操作影人,一边在乐队的伴奏下,用婉转动听的曲调将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传统皮影戏的魅力所在,也是90后邢国强的童年记忆。长大后,他用十年时间,从山村的猪圈里、荒废的窝棚下、各地的地摊中翻修出几千件皮影、数百本唱本影卷、几十件影班乐器,拼凑了几个皮影戏班,办了皮影收藏个展。他把所有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皮影收藏上,并把自己定位为中与外、古与今、传统艺术与大众文化的联结者,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愛上皮影。
为文化交流“对焦”
邢国强的工作室在沈阳市和平区一个旧小区的顶楼,离他家所在的小区不远。房子是他几年前买下的,(顶楼)举架高,拍照方便,价格相对便宜。这里与其说是工作室,不如说是一座小型收藏博物馆。不到50平方米的房间里,除了一套专业摄影设备,摆满了从清代到民国的各种旧书、旧物,最多的还是他从各地淘来的皮影、影卷、影班乐器等收藏。
邢国强拥有90后的性格特点,自信、笃定,“无论干吗都是按着自己的喜好来。”他在辽西凌源长大,在锦州读大学,学英语专业,毕业后来沈阳工作,先是在一家企业做翻译,后来从事移民相关工作,现在是一家移民公司的英语教学负责人。工作之余,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皮影收藏上。
出生于1990年的邢国强称自己是“中年文科男”,他从小对文史学科感兴趣,高考时特别想报考古专业,因为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太少,转而报了第二兴趣专业——英语。“虽然高中时严重偏科,但对于喜欢的东西,就会做得很好。”大学期间,他的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刚学外语时,他觉得语言帮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能了解到、接触到那么多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新鲜事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走出国门后,他发现与国外某个时间段引领潮流的文化相比,我们国家拥有更丰富灿烂的文化、历史和艺术。
邢国强开有小红书账号,上面的年轻人比较多。他把皮影相关的内容上传上去,发现很多人私信问他:“这个是什么东西?”他回答是皮影。对方又问是用啥做的,邢国强回答是皮子做的。对方会很惊奇地反问:“这不是纸刻的吗?”在邢国强看来,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皮影是什么,但现实不是这样,这让他很诧异。他平时会接触很多外国朋友,他们看皮影就会说:“太牛了!”“Amazing(令人惊叹)!”
邢国强认识一个在国外大学读人类学硕士的女孩,女孩告诉邢国强,自己有一门课程就是关于皮影的。皮影作为人类学中的一个小分支,涉及到宗教、祭祀等内容。“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它的根在咱们这里。国外大学把它当成学术,当成一项专业课题来研究。在国内,皮影很多时候都是随意被扔在旧货地摊上,没人关注,甚至许多人都认为这个东西没有太大价值。你自己家的东西,你不喜欢,别人说好,感觉心里特别不平衡。”邢国强感觉自己有责任,他要尽自己所能把皮影这一艺术门类好好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它,进而知道它的价值在哪里,“而不是将来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问爸爸、问爷爷,这个东西是什么。这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这也是我这些年喜欢皮影、收集皮影、研究皮影的一个初衷。”
为历史“摄影”
邢国强从小就喜欢收藏“奇奇怪怪”的东西,家里的旧盒子、爷爷的白酒瓶,都是他的“藏品”。工作后,他去外地出差时经常去逛各地的文物市场和旧物市场。北京潘家园、上海城隍庙、广州天光墟、南京夫子庙、沈阳鲁园等各地古玩市场,都是他常去“淘宝”的地方。他喜欢翻看旧书、老照片、画稿、档案、手札、信件等带文字的东西,遇到感兴趣的便买下来。他一直认为,相比器物,文字传达的情感总会更丰富些。他的收藏多是些平民家事、儿女情长,他认为从小人物的生活中,能看出当时的历史风貌。
邢国强曾经买入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绣娘的绣样设计稿。绣样设计稿未署名,内容有花鸟瑞兽、清供器物、喜庆人物,还有数张对联,多是吉庆安康等传统题材。从纸的材质质地来看,时间跨度该有十数年之久,绣娘惜纸如金,几乎每一张都画满了设计图案。邢国强问了来路,卖家说是在废品收购站里跟一堆旧书和破衣服一起挑出来,卖的人应该是把这些当做废纸来处理的。邢国强记得这包设计稿共计41张,约三分之一有残缺。他形容自己“用一杯咖啡钱,换来一位绣娘的一生心血”。“百年前,这些绣样该是这位绣娘视如珍宝的东西,多少个目不交睫的长夜,多少个绞尽脑汁的天马行空,才汇成所有。没想到,躲过了天灾,逃离了战乱,却未能免去被后人视如草芥的命运,想来有些心酸。”他把这些绣样设计稿整理修复,装订成卷,汇入自己的收藏。
在邢国强的收藏中,花时间最多、花精力最多的是皮影。皮影可以算是邢国强的“老朋友”。他的老家在凌源,凌源地区的皮影是滦州皮影比较重要的一个分支,从清代到现在一直有传承,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现场演出。皮影戏是一种光影的艺术,用兽皮或纸板刻出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是一种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音乐、戏曲、雕刻、剪纸和文学的艺术形式。皮影戏的历史悠久,但其具体的形成年代至今没有定论,民间相传历史有两千年,但直到宋代才开始有皮影戏的文献记载。皮影戏研究专家魏力群先生将皮影戏按照地域大致分为三个流派:一是北方皮影流派,以乐亭皮影(又称滦州影戏或唐山影戏)为中心传播到东北、华北地区;二是西部皮影流派,以陕甘宁一带地区为主;三是中南部皮影流派,主要分布在云南、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不同地域和流派的唱腔会加入一些当地的方言,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
皮影与农耕文化有关,南方多用牛皮,北方多用驴皮。制作时,通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敷彩、发汗熨平等二三十道工序,一件完整的皮影耗时个把月才能完成。以前大的皮影班子,会有上千件左右不一样的头茬(头部),戳子(身子)也要上百个,然后形成不同的组合,另外还有其他道具,比如桌椅和大的造景。当时订制一个皮影箱子,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邢国强收藏的皮影多数是清代的,一百多年以后,这些有幸留存的皮影还很平整,透光度特别好。邢国强说,通过不同时代影人的特色,可以窥探到当时的时代是什么样的。
邢国强还记得儿时与家人一起看皮影的情形:小小的幕布后面是拥挤的后台,有演员一边操纵皮影一边演唱,还有人拿着乐器配合演出。他看画面上的小人打架,听着“咿咿呀呀”的唱词,也会和小朋友一起跑到后台去看。每到春节,当地电视台都会循环播放皮影节目。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认为皮影应该是每个地方都有的。后来,他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工作,跟同学和朋友交流,发现很多人都不了解皮影。甚至,他开始系统地收集研究皮影后,也会有朋友说这个东西老家都没有人看了,这有啥可研究的?
为皮影“延时”
邢国强收藏的第一件皮影是老家村里的一位皮影匠人送他的。老人家年轻时跟老师傅学艺,农闲时自己在家刻皮影。邢国强最后一次见到老艺人时,老人已经卧床不起。老人知道邢国强对皮影感兴趣,送给他几个自己刻的头茬,还表示可以教他刻皮影。当时邢国强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没有条件学这个。“学皮影没个十几年工夫不行,凌源虽是辽西皮影发源地,如今肯下苦功夫学的年轻人几乎己经没有了。我虽热爱皮影,却也没勇气答应。”邢国强说。没过多久,他听说老人去世了。他反复端详着老人送他的头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那以后,他再逛旧物市场时,开始有意识地了解、收集有关皮影的内容。他开始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看待皮影,“如果你再不珍视它,它就会慢慢地消亡。等到老艺人故去后,这个东西就真的断了。”
收藏本身是小众行业,皮影又是小众中的小众,邢国强也因此认识了很多行业内的人。皮影艺人的生活很清苦,一位40多岁的大哥做皮影30多年,跟他说:“我这辈子就喜欢它,就会刻皮影。”邢国强收藏皮影已经十余年,从来没有卖过收藏,“真正喜欢皮影的同好,我们之间会交换,也不计较钱多少,谁亏谁赚。”他有一位出身于皮影世家的朋友,年纪比他还小(生于1997年)。邢国强说自己收藏皮影的收获有二:第一,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二,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平时遇到不开心的事,回来跟心爱的皮影相处一晚,第二天就可以“满血复活”,其中的快乐,并不是花多少钱能买到的,这也是支撑他走这么远的因素。
邢国强向我展示一个近期入手的清代皮影戏箱,里面装了一套残缺的皮影,还有乐器。皮影箱在老乡家的猪圈里放了几十年,直到最近才被发现。今年年初的一天,邢国强的一位营口的朋友在旧货市场上发现这套皮影,知道他喜欢,便给他打电话。邢国强听说后,立刻从沈阳赶到营口买了回来。“这东西放在地摊上,就是旧货。收拾出来以后,放在展馆里,来看的人形形色色,都觉得这个东西好牛啊!”几年前,邢国强去沈阳的鲁园市场,发现了一堆散落在地摊上的设计稿,被人踢来踢去,还被踩了好几脚,他买回来收拾裱成20米长卷,“这东西是老皮影艺人的吃饭家伙,绝不会随意流传出来的。如果我不去做这个事情,越来越多的珍贵资料就会这样散落遗失。”
旧皮影买回来时,有被烧过的、有被水浸的、有被老鼠咬掉的,破损的皮影粘在一起,邢国强需要为它们做“修复手术”。修复皮影不像制作皮影那样复杂,但需要耐心和恒心。最开始修复皮影时,会有一些老师傅指导邢国强,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后来全靠他自己尝试。有的皮影像卷饼一样卷起来,里面布满泥土灰尘、虫子尸体、蜘蛛网……要用小刷子、小镊子把它仔细捡出来,清理好,再用熨斗熨平,反复压……“其实不是特别难,最重要的是需要耐心,有可能修一个场片(道具)需要一个星期。”很多时候,残影拿到手,他的第一想法是“没法儿要了”,但经过日复一日的细心修复,结果是“太惊艳了”。
收集、整理、修复皮影,为了把修复后的皮影更好地呈现出来,邢国强开始学习摄影,拍静物,拍自己喜欢的皮影,拍爱人喜欢的手串。偶尔,他也会接一些跟拍活动或者个人旅拍。他靠摄影赚的一点外快基本都用于更新设备了,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拍摄、呈现皮影。邢国强说自己是用主业和副业的收入来维持兴趣爱好,爱人则戏称他“为皮影打工”。
今年6月,邢国强和沈阳的一个艺术空间联合举办了一个“残影”展览,展出他的部分皮影收藏。展览免费,邢国强特意为展览刻制了两枚印章,供观众盖章留念。他还亲自做了多场导览,给观众现场讲解皮影历史。有位年轻观众告诉他,自己内心非常有触动,从这里看到了太多东西,让他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情景,还有奶奶给他讲的那些故事……还有一位来看展的阿姨说:“我年轻时看过皮影表演,几十年过去了,在这里又看到这些皮影,一下子就想到我年轻时候的事,真是思绪万千。”
这些反馈,让邢国强很感动。“皮影本身是‘死的,一动不动,但是它让很多人动了起来。不同经历、不同年龄段的人,即使看同一件皮影、同一次展览,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可以回到自己的过去,甚至能看到自己的将来。能够让来看展的人想到一些跟皮影有关的内容,一些美好的回忆,带给大家一些启迪和精神慰藉,还是很有意义的。”也有一些美术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来看展,紛纷表示无论是展品本身还是布展都“太牛了”。
邢国强把自己定位为皮影艺术的传播者,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以一个联结者的身份,能够看到皮影在不同领域、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他发现皮影可以跟更多的媒介有交叉,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好的点更多地挖掘出来,更好地呈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爱上皮影。
邢国强收藏皮影已经超过十年时间,也会有人来问价,表示想出高价买他的收藏。他却从来没有动过出售的心思。手里的皮影虽然值钱,但对他来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这也是许多人不理解他的地方。好多收藏圈里的人都不会随便给人看自己的藏品,但邢国强会办展给大家看,让大家拍照,给大家讲解。在他看来,让大家看、拍照,让大家了解皮影,比单纯地将皮影放在箱子里珍藏更有意义,“感觉单纯收藏,是委屈它了。要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人知道它的历史、它的价值。这个比你坐在家里看着收藏偷偷乐更有意思。”
采访间隙,邢国强向我展示他的其他收藏,包括一些个人回忆录和老照片。其中一本小册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位老人自己做的,把自己的人生故事画成图画,还配了打油诗,颇有前几年流行的《平如美棠》的风格。邢国强说他当时在地摊上看到这本小册子,觉得有点像他喜欢的丰子恺漫画风格,图画搭配小诗,颜色搭配得也挺好看,就随手翻翻。让他决定买回来收藏的原因是,其中有几幅老人回忆小时候跟家人一起看皮影的内容。从小册子的纸张和内容来判断,其应该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邢国强还没有出生。40年后,热爱皮影收藏与传承的邢国强与那位不知名的老人达到了心灵上的共鸣:皮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可能被遗忘,但它值得被记忆、被传承,让我们的后代知道和记得。而年轻的邢国强,正在这条道路上发挥着自己特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