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老恒言》看清代老人服饰设计与中医文化

2023-09-08赵诗琪通讯作者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恒言曹氏中华书局

赵诗琪 陈 芳(通讯作者)

传统社会,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中,对于“老年”的界定并不一致,各有其老年门槛。①传统的医家更多从老年生理变化和房中的角度,看待衰老过程,如《灵枢·天年》记载四十岁起,人体的生理机能便开始走向衰弱。②此后,医家也多沿袭了《内经》中的观点,将四十岁视作身体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相较于健壮的成人,老人身体性质尤为特殊,他们难以抵抗外邪内患,以及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侵扰,多易罹患疾病。因此,古代医者很早便为进入老年阶段的群体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医学养生知识,其中涉及了养老服饰的注意事项,希冀老年群体注重个体的养生。医者的经验知识与医学观念影响了明清文人撰写的养老书籍,使得文人愈加关注服饰对于老人日常生活养生的重要性。一本著于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浙江文人曹庭栋编撰的《老老恒言》,即细致入微地论析了老人服饰如何帮助老年人养生保健。

阅览《老老恒言》各卷次中牵涉的老人服饰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老人在起居出门等日常生活的不同场合使用的服饰;其二是,老人不同类型的服饰,书中按照衣、帽、带、袜、鞋进行了划分。基于曹氏的书写架构,不禁生发出以下几个问题,即老人服饰在老人的不同日常生活场合如何发挥养生作用?清代老人服饰的设计、制作与老人养生实践有何种具体牵连?曹氏藉由老人服饰生发出的养生论,背后基于何种理论基础或者观念支撑?

一、老人服饰与起居活动

曹庭栋在《老老恒言》卷一、卷二,依照老人日常生活的场合进行了详细划分,其中在安寝、见客、出门等场合论述了老人服饰的使用问题。下文即按照作者书写次序,探究曹氏对于不同场合使用的老人服饰的养生论述,背后的医学经验知识与文化观念。

1、老人服饰与日常安寝

老人的睡眠与老人养生息息相关,舒适的睡眠能保证心神宁静,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重要环节。而如何保证睡眠,曹氏在书中指出,穿着舒适的服饰,是保证老人安寝的有效途径之一。他认为和老人相涉的服饰主要有三类:首服、保护腹部的服饰以及寝衣。

关于老人的首服,曹氏提到了一种空顶睡帽和一种轻纱头巾。它们可以令老人头部寒凉,防止老人头顶生热。曹氏说人体头部为诸阳之首,于是他引用了《摄生要论》之语:“冬宜冻脑”,又引“卧不覆首。”③显然,曹氏基于传统中医中“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④的古典医学的身体观。老人空顶睡帽的设计,即出于冻脑之意。

此后,他又说到老人睡觉须注意腹部的保暖,要穿着保护腹部的兜肚,甚至在兜肚外还须加上肚束。曹氏说的清代老人的兜肚是由早期内衣发展而来(图1),而肚束,则是由早期腰彩发展而来(图2)。这两种服装皆可系覆于老人的腰腹部位,里面甚至可以填充热药,温暖腹部。曹氏说:“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⑤这实质是从传统中医所说的“下元”肾气虚弱理论而来的阐发,中医说“老弱虚人,下元畏冷”,所以要以“热艾兜其脐腹”⑥。因此,兜肚、肚束均可以卫护老人下元肾气,温养老人的身体。

图1:清人的“兜肚”,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图片来源:高丹丹:《月白布贴补刺绣肚兜》,《艺术设计研究》,2021年第4期,第2页

图2:明人《出警图》中的“肚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曹氏还说到可以制作一种类似半臂或者小袄的服装作为老人的睡衣,因为这样可以保护住老人的肩颈部位。为何需要设计老人寝衣,遮挡身体的肩颈呢?他通过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解释道:“更缀领以护其颈,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不可着冷。”⑦形制似半臂或者小袄的寝衣可以保护老人身体颈部中央的督脉,而督脉上有风府穴,这是风邪洞开人体的关口(图3),因此必须使用服饰对身体的这个部位加以保护,才能有效预防老人睡觉之时,风邪侵害老人的身体。

图3:《针灸逢源》中督脉的风府穴位的图示。图片来源:(清)李学川辑撰:《针灸逢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

2、老人服饰与日常见客

见客,本是古代的一种礼仪社交,然而曹庭栋却从老人养生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待客背后的中医养生之道。他强调会见宾客时,老人穿着的衣装无须繁复,适体即可。⑧曹氏还强调老人的便服需宽松简易,⑨这种观念来自早期道教医学。南朝梁代医者陶弘景在《抱朴子》中说,服饰养生的方法贵在衣着适度:

是以养生之方……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⑩

可见,道教医学文化对于曹庭栋撰写老人服饰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老人服饰与日常出门

出门旅行是最容易招致疾病的一种日常活动,因为外出会造成各种不定的因素,所以古人往往对于外出前的准备,格外重视。曹庭栋即论述了出门前需做的准备,其中老人服饰就是最为关键的准备步骤之一。他说,老人出门要准备好厚实的绵夹衣、游山鞋、斗笠以及出门必备的将军帽,此四种物件,可以供老人远行场合时的养生。

曹氏认为,绵衣和夹衣,能帮助人体应对时气的寒温变异,如果不提前准备好厚实的衣物,迨至天气突变转凉,就极容易罹患疾病。而能够登高的游山鞋也是出门旅行的必备物品,曹氏说的游山鞋,类似魏晋时期人们穿着的“谢公屐”(图4),可以适应上山、下山不同场合的需要。上山时底前薄后跟厚,便于攀登,下山时底前厚后跟薄,节省力气。

图4:朱然墓出土的“谢公屐”和复原图。图片来源:梅铮铮:《屐与魏晋士人生活之关系》,《四川文物》,2001年第4期,第39-42页

斗笠(图5),是古人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曹氏说斗笠能够帮助老人远行时防雨和遮蔽阳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另外,曹氏还提及一种寒冬出门远行的名为“将军套”的帽子。这种帽子的造型样式为:

图5:《三才图会》所绘“斗笠”图。图片来源:(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衣服卷,明万历37年(1609)原刊本

皮制边,边开四口,分四块,前边垂下齐眉,后边垂下遮颈,旁边垂下遮耳及颊。偶欲折上,扣以纽,仍如整边。⑪

帽子的前后左右四边都有皮制的帽边,不加以缝合,均可向上扣系。帽边放下后,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倘若垂下后檐,可以保护颈部;垂下前檐,可以遮挡前额;垂下两边的帽檐,可以保护耳朵和面颊。曹氏所说的“将军帽”,可能与金人张瑀所绘《文姬归汉图》中文姬头上所戴的皮制檐边帽近似(图6)。这四种为远行而准备的老人服饰,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应对不同外在环境、不同季节变更的多功能用途。它们能够保护老人的身体,预防外在环境的侵扰,所以在出门旅行场合,成为养护老人的首选。

图6:金人张瑀所绘的《文姬归汉图》中的皮制檐边帽,吉林省博物馆藏

基于以上的论述,能够觇视老人服饰基本遵循的养生原则,可总结归纳出几点:一是适体;二是适于寒暑的变更;三是简便实用。曹庭栋对于不同日用生活场合和环境,提出了不同的服饰养生方法。这些方法,背后的指导思想,正是源自传统中医的疾病论与身体观。

二、老人服饰的形制、材质与设计制作

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不仅论述了老人服饰在不同日用场合的养生方式,而且论及古代不同种类的老人服饰在清代社会逐渐医学化的发展过程。他在全书的卷三将诸种老人服饰划分为衣、帽、带、袜、鞋。显然,曹庭栋是依照老人不同的身体部位,来探究服饰与身体之间的连结。

1、衣

关于“衣”的论述,曹氏主要围绕着不同材质的衣装,以及一箍圆、夹袄、马褂、罗汉衣、背搭、领衣、半臂、小袄、汗衫等不同种类的清代老人服饰展开。在曹氏看来,这些老人服饰均能够为老人身体提供适宜的保暖和保护,它们或作为老人的外衣,或作为老人的内衣使用。这些服饰大都历经了时代发展演变,进而在清代社会流行使用。

例如,曹庭栋在谈到“背搭”时说:“肺俞穴在背。《内经》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不可失寒暖之节。”⑫曹氏认为,老人“背搭”是由古代半臂发展演变而来。半臂,早在唐王朝时期就流行于唐代男性群体间。⑬清代以后,这种服装在妇女与老人间均很流行,它们款式相同,但制作方法上稍有不同。老人的背搭长度至腰部,前面整幅做衣襟,扣在右肩下。衬襟窄,肋下可缀扣子(图7)。在他看来,清人“背搭”的设计较“半臂”更加实用,肋下纽扣能令服装更贴合于老人的身体,并且适用于寒热交织变换的季节。清代发展演化后的背搭,更为满足曹氏所说的老人养生,他借用《内经》中关于“肺”的论述,阐释了“背搭”具有的医学意义,即背搭能为人体背部的肺腧穴提供医学保护,防止风寒邪气侵入肺脏,使老人染病。

图7:清代的“背搭”,首都博物馆藏

至于老人外穿的衣物,曹氏关注的是外衣材质如何抵御外部的致病邪气,适合老人身体的保暖要求。一箍圆与大袄的搭配,可以防止老人体内的元阳外泄。⑭曹氏基于传统中医养阳收阴的理论原则,以此凸显出老人外衣的养生意义。而作为老人内穿的衣物,贴身舒适的面料最为关键。曹氏着力强调内衣可吸收身体汗液的作用,及时更换可以不致老人身体感寒而患病。⑮曹氏所言内衣的换洗原则,虽与现代人们注重服装吸汗、换洗的要求相近,但两者背后的思维观念却大相径庭。西人尤其讲究衣服的面料吸收皮肤排出的汗液,可以促使汗液变缓,但又不抑制表皮出汗,从而预防疾病。⑯中国古代,早期医学也注意到身体的出汗与疾病间的密切关系,《素问·风论》言: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⑰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医者注重的是多汗恶风而引发的风寒疾病,故而老人内衣需常换洗。

2、帽

老人帽子的设计、制作与使用,对于老人头部的养生极为关键。曹氏分别论述了皮帽、毡帽、风兜、幅巾、小帽与睡帽等首服,具有保护老人头部阳气,遮蔽关键穴位,抵御风寒的医学功用。

古人讲求用动物的皮制作帽子,保护人体的头部。然而,早期人们只知皮帽的保护作用,不懂得帽子在不同时节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在预防疾病的前提下温养身体。曹氏基于传统医者的理论思考,引证发挥,阐明了老人各种首服的设计、制作与使用,以符合卫护生命的中医之道。例如,他说:

狐貂以制帽,寒甚方宜。若冬月常戴,恐遏抑阳气,未免眩晕为患。入春为阳气宣达之时。尤不可以皮帽暖之。⑱

狐皮、貂皮制作的皮帽在天气寒冷的季节适宜老人穿戴,但是冬天常戴,老人身体的阳气不能宣泄,反而会令老人头晕目眩,招致疾病。

清代老人的风兜、幅巾设计,对于遮挡脑后的风门、肺俞穴位,躲避风邪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医学作用:

脑后为风门穴,脊梁第三节为肺俞穴,易于受风。办风兜如毯雨帽以遮护之,不必定用毡制,夹层绸制亦可。缀以带二,缚于颔下。或小钮作扣,并得密遮两耳。家常出入,微觉有风,即携以随身,兜于帽外。⑲

老人使用的风兜,在早期社会就已出现,清代普遍流行。《清稗类钞》言:

风帽,冬日御寒之具也,亦曰风兜。中实棉,或袭以皮,以大红之绸缎或呢为之。⑳

从清代《十二月月令图》可观,清人头戴的风兜(图8),兜在帽子外,可以遮蔽脑后的风府、风池以及背部的肺俞,保护两边耳朵,是很好的冬日御寒防风的器具。

图8:清代佚名《十二月月令图》所绘的风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带

老人腰带的制作与使用,与老人养生也密切关联。曹氏将少年之人的腰带与老年人的腰带进行比较,分析老人腰带为了配合老人的养生,追求的是简便适意与宽松舒适,腰带上的配饰物品均是阻滞老人身体气、血流通的长物。

曹氏说,古人早期的腰带设计,主要是出于约束衣物的考量。而年轻之人的腰带为满足礼仪的需求,需要紧紧约束于身,大带垂身,才符合礼制的规范。腰带上面会镶嵌、缝制各种金银犀玉等饰物,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而进行的装点。然而,对于老年之人来说,曹氏并不主张紧身护体与繁缛饰品的腰带。他解释:“老年家居,宜缓其带,则营卫流行,胸膈兼能舒畅。”㉑可见,老人腰带设计是为了满足身体内的营气、卫气正常流通循行,使得胸膈舒畅。营气、卫气能够卫护身体,保证它们的流通,是抵御外邪的前提,这在传统医学论述中随处可见。曹氏还受到道家养生文化的影响,道家养生追求“忘腰”,腰带即可舒适,所以这种宽腰适体的观念,指引了老人腰带的制作与使用。

4、袜

老人的袜子与足部、腿部关系紧密,是身体足部、腿部养生的关键之物。曹氏围绕绒袜、连裤袜、套裤、单袜分别阐明了其与足部养生的牵连,这些物品均能满足老人的养生需要。从曹氏对于袜的论说中可觇视,他尤为重视袜子对于腿部膝盖的遮护。缘因传统中医的身体观念中,膝盖是筋汇集之处,若膝盖着凉,会导致痉挛筋转,曹氏旁引《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观点:“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㉒因此,古人会使用护膝(图9)保护膝盖部位。曹氏认为,老人袜子超过膝盖长度的设计,可以直接取代护膝,保护膝盖,不令膝盖受风着凉,而引发疾患。

图9:《烟云集绘》第二册《王霭荷擔指迷》行脚僧膝盖的“护膝”。图片来源:薛永平,王连起:《石渠宝笈:故宫博物院卷(绘画·续编一)》,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4年

袜子不仅有保护膝盖的养生作用,最关键的是,老人袜子能温养足部。不管是绒袜,还是连裤袜,它们最重要的功用还是为老人足部提供保暖。养护老人的足,与养护老人的头不同,老人头部需要适宜的寒凉以养阳,然而足部却恰恰相反,传统中医认为足部不可寒凉而须暖和。曹氏同样引用医学经典《素问·厥论》中的观点:“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㉓《内经》医学中阐明了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条阴经均起于足底,而汇集于足心,因此曹氏认为一年四季,老人都须穿着保持双脚暖和的袜子,即使夏季也不例外。为了预防膝盖至足部处寒凉而招致疾病,他提出袜子内填塞药物的医用设计:

袜内将木瓜曝研,和絮装入,治腿转筋。再则袜底先铺薄絮,以花椒、肉桂研末渗入,然后缉就,乍寒时即穿之,可预杜冻疮作患。㉔

5、鞋

同老人的袜子一样,老人的鞋子对老人足部养生尤为关键。曹氏关注老人鞋子的面料,布底和纸底制作的鞋子,会影响足部的行走,而柔软的面料可以增加老人脚的舒适程度,因此,他专门提出一种制作老人鞋子的方法:“底之向外一层,薄铺絮,再加布包,然后针缉,则着地和软,且步不作声,极为称足。”㉕

从曹氏对于老人鞋子的养生论述中可见,他极为注重老人鞋子与湿气之间的关联。如他在阐述鞋子底部的制作时说:“底太薄,易透湿气。然薄犹可取,晴燥时穿之,颇轻软。”㉖倘若鞋子底部制作较薄,会使得湿气透入鞋子。他还说到,鞋子制作的材料应选取棕绳编织,而陈桥地区蒲草编织的鞋子,极容易透入湿气:

陈桥草编凉鞋,质甚轻,但底薄而松,湿气易透,暑天可暂着。有棕结者,棕性不受湿,梅雨天最宜。㉗

为何曹氏如此强调老人鞋子的防湿作用?他论述老人鞋子时,特意选用了一则源自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关于“稻穰”的医学知识:“以糯稻杆藉靴鞋,暖足,去寒湿气。”㉘此则本草医学知识说到,用糯稻秆制作靴鞋的垫子,可以暖足,祛除寒湿之气。曹氏关注湿气令足部成疾的医学论述,实则受到明清医者对于湿热病的研究影响。

人体的足部,与土地接触最近,是最容易感染湿热疾病的身体部位。明清时期医者极为重视由湿气引发的足部疾病。例如,明代医家李中梓在论伤寒五证中说:

一曰脚气,足受寒湿,头痛身热,肢节痛,便闭呕逆,但脚痛,或肿满,或枯细,与伤寒异耳。㉙

脚气,即是足部最典型的一种病症。医者认为它是由湿寒之气侵入足部,而引发的疾病,这种疾病会令身体头痛身热、肢节痛、脚痛。明代医者高武在其论著《针灸聚英》也详细阐述了“脚气”的因由与治疗之法:

北方人饮潼酪湿热之物所致,有道以来,有道以去,治之灸焫为佳,以导引湿气出外。㉚

总之,脚气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仍是湿邪,而治疗脚气最有效的方式,可用灸焫热熏足部,导引湿气排出体外。

基于明清医者关于湿气与足部的病因病理论说,曹氏提出了老人鞋子的设计、制作、使用均以预防湿气透入身体为前提,因此,他认为老人可以使用由棕叶编结的鞋子(图10),因为棕尤为耐水湿,即使是梅雨天气也能穿着,并且棕制的鞋子十分清凉透气。

图10:清人丁观鹏所绘《太平春市图》中穿着棕鞋的艺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结语

纵观清代文人曹庭栋对于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服饰介绍,以及关于老人衣、帽、带、袜、鞋等不同种类服饰的设计、制作、使用的论述,可以觇视老人服饰从古至清的医学嬗变历程,考知清代老人服饰设计与中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曹氏深受传统中医的疾病与身体理论的影响,并将医者的思维观念付诸老人日常生活的养生实践之中,他指引清代民众设计符合老人医学养生需要的服饰,以遮护身体的颈项、背部与下肢部位,预防风邪侵入老人的身体。同时,受到早期医书中“寒头暖足”的身体观影响,清代老人的首服,例如空顶睡帽的设计,一方面需要满足抵御风邪的功能要求,另一方面也需保证老人头部的寒凉。此外,清代老人的鞋、袜设计,在明清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需考虑湿邪之气侵害老人的身体,因此老人鞋子通常会选择预防湿气的材质,从而温养老人的足部。服饰在老人不同日常生活场合发挥着养生作用,而清代老人服饰设计,也在中医文化的指引与干预下,表现出为老人生命健康服务的医学化特征。

注释:

① 林富士:《传统中国社会对于“老年”门槛的界定:以汉唐之间的文献为主的初步探讨》,收入《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615-647页。

② 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下《灵枢》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248页。

③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一《安寝》,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8页。

④ 南京中医学校校释:《难经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⑤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一《安寝》,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9页。

⑥ [明]李中梓:《本草通玄》,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第28页。

⑦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一《安寝》,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21页。

⑧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二《见客》,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90-91页。

⑨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二《见客》,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91页。

⑩ [东晋]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4-245页。

⑪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二《出门》,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99页。

⑫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三《衣》,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55页。

⑬ 关于唐代男子半臂的研究,可参看赵诗琪:《唐人的“半臂”“半袖”“背子”—围绕中、日两国史料的考察》,《形象史学》,2022年第1期,第96-112页。

⑭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三《衣》,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52页。

⑮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三《衣》,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57页。

⑯ (英)韩雅各布著,赵婧译:《上海卫生:中国保健之注意事项》,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87-92页。

⑰ 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上《素问》卷十二《风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62-363页。

⑱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三《帽》,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59页。

⑲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三《帽》,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60页。

⑳ [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195页。

㉑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三《带》,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65页。

㉒ 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上《素问》卷五《脉要精微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49页。

㉓ 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上《素问》卷十二《厥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49页。

㉔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三《袜》,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70页。

㉕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三《鞋》,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73页。

㉖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三《鞋》,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74页。

㉗ [清]曹庭栋著,黄作阵译注:《老老恒言》卷三《鞋》,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176页。

㉘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卷二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第1465页。

㉙ [明]李中梓著,王卫等点校:《医宗必读》,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61页。

㉚ [明]高武纂:《针灸聚英》,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年,第182页。

猜你喜欢

恒言曹氏中华书局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和他的养生著作《老老恒言》
OYSTER OMELE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皇帝迎娶已婚女
《女儿的选择》:好一则醒世恒言
外出鞋宜紧,居家鞋宜宽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张 勋:被夫人封『平肩王』
建筑史话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