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协同:新媒体时代“饭圈”治理机制探究

2023-09-08何唯王易煜桓

国际公关 2023年14期
关键词:饭圈

何唯 王易煜桓

摘要:近年来,作为“圈层文化”的典型代表,“饭圈”舆论聚集时有发生,形成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网络舆论冲击乃至网络集体行动。频频发生的“饭圈”乱象与技术异化、宽松环境、资本驱动密不可分,但同时也是心理需求、民主表达的外显和异化,“饭圈”乱象治理关乎国家现代治理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保护青少年成长健康的时代课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的“饭圈”乱象,提出治理思路。

关键词:圈层文化;饭圈文化;清朗行动;多元协同

“圈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其成因有内外两个方面。从外因来看,第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交平台的搭建无疑是 “圈层文化”形成的重要技术前提;第二,宽松的网络环境、“同心圆”的友好政策为其多元化发展、蔓延式扩张提供可能;第三,嗅到商机的资本下场添柴加火,“圈层”发展得以如火如荼。从内因来看,“圈层”的形成实则是心理需求、民主意识觉醒的外显与异化。一方面,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诉诸网络平台拉近物理距离聊以慰藉成为部分青年排遣孤独、抒发情绪的首选;另一方面,人们在这种分享、输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满足、彰显个性的同时,获得认同与归属。

一、“饭圈”乱象治理的现实困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饭圈”乱象治理很难毕其功于一役。“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虽效果显著,但止于账号关停显然不是管长管久管根本的长久之计。

(一)破“茧”受阻

由于受到自我兴趣偏好的引导,网络群体出现分化或类聚,相同关注和取向的群体专注于同 “圈层”内信息的收集整理而对圈外信息选择性吸收,将自我封闭进蚕茧一般的 “茧房”之中。在圈内的交流固然高效,但带来更多的是理性的丧失、认知的偏差、判断力的消解。高度同质与强烈排他的封闭社群阻滞了其他一切意识形态向内辐射的可能,加之普遍设有的准入门槛,给治理工作带来极大阻碍。

同一 “圈层”有相似的价值偏好,这是 “圈层文化”形成的基础。“饭圈”是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逐渐发展而来的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在已然成形的 “饭圈回音室”里,对喜欢艺人的赞美被无限放大、反复扩散,而不利的声音则只会招来谩骂与攻讦,如果对目标圈层缺乏了解,将难以与其进行沟通,更别说有效整改了。[1]

圈层的行为活动受意见领袖指挥得以高效运作,但也不乏资本方下场推波助澜。“饭圈”意见领袖在 “饭圈”被称为粉头或站姐,除一部分 “真爱粉”外,其背后多为资本运作,有明星经纪公司对明星进行包装,以迎合市场或以 “卖惨”来博取同情、套牢粉丝;也有带节奏的 “大V”、水军有意识地进行诱导和鼓动,计划在粉丝经济市场分一杯羹,其行为的深层逻辑都是为满足 “拜物”欲望、实现流量变现。

(二)法制缺位

为避免网络法治虚无时代的到来,网络法制建设一直是法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网络法律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网络乱象的持续蔓延与恶化,但因互联网发展迅速复杂、网络犯罪难以量刑、网络普法难度大、网民结构庞杂等特点,网络法制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和不完善的特点。

雇用网络水军若只进行自我炒作而没有侵犯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就可能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这是个人的自由界限,也是操控水军的公关公司的自由边界。刑法作为一种严厉的惩罚措施,触角不宜过长,有必要适当保持谦抑,在法治的框架下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所以,相关娱乐治理制度的构建完善才是促进 “饭圈”生态良性发展的关键。

(三)网民庞杂

互联网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跨时代的重要作用,先进的技术使互联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公共场所”,庞杂的网民结构也不断冲击着摇摇欲坠的现有网络治理体系。2023年3月2日CNNIC发布的第5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城镇网民规模为7.59亿,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50岁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30.8%;截至2021年,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连续四年保持增长态势,互联网普及率为96.8%,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显然,参与互联网衍生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娱乐消遣。[2]

高普及度的互联网环境中网民素质参差不齐,认知绝对的低素质网民往往自动屏蔽相对立的观点,观点的争论更易上升为语言的攻击、肉体的争斗,在 “饭圈”中通常表现为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盲目追星且法律意识淡薄、互撕谩骂、人身攻击等行为。除此之外,网民中青少年粉丝的动向值得特别关注,在治理工作中有必要给予青少年个性化、差异化精神需求尊重和包容的同时,为其脆弱性和幼稚性保驾护航。[3]

二、“饭圈”乱象的治理策略——多元协同

厘清 “饭圈”内部机理是圈层治理的突破口之一,需要严控 “饭圈”生成的 “同好”、结构、输出、运营环节,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一)“同好”是“饭圈”存在的理由

“饭圈”同好因对某艺人的共同喜爱或对某价值的认可而群聚,“饭圈”治理的 “破茧”难,就难在这种同好间高度同质造就的强烈排他,亿万网民共处一片互联网海域,环环相扣、层层重叠的 “圈层”社群相互影响,乱象丛生的 “饭圈文化”打扰的实则是万千網友共享的清朗网络空间、合法上网权益。

“同好”间的治理,关键在于对其价值取向有的放矢的引导。对价值观的引导需要长期渗入、潜移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破解时代危机的卓越智慧。坚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树立文化自信,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精华力量;与此同时,要警惕外来文化渗入,构建体现我国文明特征、独立于西方模式和话语的网络价值、制度、战略体系。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都可以带领人们取得胜利,互联网党建是新媒体时代 “圈层”治理的制胜法宝。

历史与实践证明,主流意识形态不会形成于某一封闭社群中,但事实上,“饭圈”并非 “孤岛”,其影响力也逐步显露出兼容特性。因此,“饭圈”乱象整治行动更需在气朗风清的互联网大环境下进行,以一元引导多元、归化带动其余。

(二)“结构”是“饭圈”存在的保障

“圈层”结构支撑着 “圈层”的运作发展,结构主要包括组成人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和管理规范,对 “饭圈”乱象的规范需四管齐下。

第一是对粉丝成员的规范。粉丝是 “饭圈”的重要主体,而粉丝身份各有不同。粉丝群体中既有普通粉丝,也有享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对粉丝行为的引导方面,要抓住这些关键少数,他们是 “饭圈”风向标,做好对这类人物思想及行为动态的把控,能有效预防 “饭圈”乱象的产生。

第二是对交流平台的规范。“饭圈”粉丝超话和一些打榜软件是最具代表性的粉丝交流平台,营销号为平台带来流量,靠 “热度”供养起来的平台产业链开始默认这种 “不撕不快”的畸形生态。“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一经发布,新浪、豆瓣等头部平台积极响应,对其平台的乱象进行规范整治。新浪针对 “饭圈”乱象推出了投诉专栏——饭圈违规、涉未成年人、宣扬仇恨;豆瓣则在专项行动开始后的第三天就明确表态将上线相应的整治措施。

第三是对加入原则的规范。各 “圈层”设有一定的加入原则作为不同 “圈层”的筛选机制,因此,“饭圈”并非完全失控,“饭圈”内部基本设有管理员、群规来维持 “饭圈”日常产出和正常运转的秩序。提高准入门槛是从 “饭圈”加入原则着手对乱象进行有效规制的举措之一。“饭圈”门槛过低为资本方带节奏、挑动对立带来可乘之机,也助长了水军控评、“蹭热点”干扰舆论的歪风邪气,“饭圈”准入成本和步骤的增加除了可以明确粉丝身份、方便自主管理、协助后续行为追责外,还可以提高粉丝的身份意识,自觉规范其言行。

第四是对管理规范的限制。“饭圈”管理规范主要来自 “圈层”外部的国家机关、行业协会、互联网企业以及明星工作室。对网络行为的长期规范需要相关法律法条为凭借,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从立法的角度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保护,而频发的 “饭圈”乱象似乎也在召唤着增强制度供给。

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法条,完善 “饭圈”治理的法律法规。推动 “饭圈”治理制度化、法制化,对影响重大的舆情事件进行预警分析谨防失控。《关于进一步加强 “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以及 《关于加强演艺人员经纪机构自律管理》等规章制度都为后续的清朗行动定下基调。

另一方面,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法制教育仍然是法制建设的基础。对败坏互联网风清气朗环境的相关从业者和经纪行业坚持绝不姑息、坚决打击的态度,行业、明星本人积极表态无疑值得肯定与期待,但也应认识到,措施生效关键还在落实,为此,要不断强化网民法律意识,引导粉丝在法规范围内活动。

事实上,对组成人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和管理规范四环节的规范正是分别从圈内、圈外对 “饭圈”乱象进行矫正。粉丝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是乱象整治行动的重点难点,而对青少年粉丝群体的正确引导更是关乎未来;社交平台是粉丝活动的大本营,对平台的规范是立竿见影斩乱麻的 “快刀”;提高 “饭圈”准入门槛不仅能明确身份、规范自主管理,更能强化粉丝身份意识,使其严格要求自己。“饭圈”治理长路漫漫,要想彻底矫正,仍需多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4]

(三)“输出”决定“饭圈”的生命力

所有社群在成立之初都有一定的活跃度,若不能持续提供价值服务,活跃度就会慢慢下降,要引导演艺明星成为 “正能量偶像”,担负起引导未成年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这是 “饭圈”乱象治理的关键。

第一,要引导偶像艺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粉丝正确引导并对乱象及时制止;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远离浮躁,专注纯粹,让 “绝望的文盲”自惭形秽;始终把社会效益作为第一标准,绝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掉入欲望的陷阱,成为 “市场的奴隶”。

第二,要破除 “唯流量论”,戳破粉丝制造的虚幻泡沫;另外,要完善明星艺人的作品审核制度,杜绝毫无底线的 “圈钱”行为,还娱乐产业一片良性竞争、健康运转的 “清朗蓝天”。

(四)“运营”决定“饭圈”的寿命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饭圈”现象满足现代心理需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其乱象丛生并非表明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饭圈”运营活动也并非只局限于应援集资、高额消费和投票打榜等行为,“饭圈”粉丝往往带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和集体意识,2019年香港暴乱中,饭圈女孩以饭圈方式回击暴徒、高声援中;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粉丝群体高效组织、快速筹资,有力支援抗疫一线,都表明了粉丝文化与时代同频、国家共振的可能,只有进行正确引导,才能让其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真正行稳致远。

三、结束语

“饭圈”治理事关现代治理能力,关乎国家安全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面对 “破圈”受阻、法制缺位、网民庞杂等多重困境,“清朗·‘饭圈乱象治理”专项行动开展至今显然只触碰到冰山一角。厘清 “饭圈”生成机制、从多元协同的治理视角出发成为深层次网络治理的突破口。我们要秉持开放的原则,严控 “饭圈”生成的 “同好”、结构、输出、运营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节制,在政府机关指导下,与 “圆心”人物、社会各界及广大网友通力协作,共建良好的网络生态,共创数字时代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安静,张妮.基于治理政策的网络“饭圈”乱象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5):510-516.

[2] 崔志梅.饭圈的日常极化:表现形式、发生机理与演化效应[J].中国青年研究,2022(10):95-101+119.

[3] 邓希泉,孙洁.“资本+流量明星+飯圈”现象的意识形态本质剖析:内在逻辑与主要危害[J].青年学报,2022(03):78-85.

[4] 人民日报(海外版).“‘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EB/OL].[2021-03-07].http://news.youth.cn/sz/202103/t20210307_12749260.htm.

作者简介: 何唯,女,汉族,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王易煜桓,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思政。

猜你喜欢

饭圈
“饭圈式追星”应远离运动员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整治“饭圈”乱象
青少年网络饭圈成因及影响分析——基于吴某事件的解读与思考
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饭圈女孩”(双语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