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3-09-08刘松林焦然栗慧滋

国际公关 2023年14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社区治理

刘松林 焦然 栗慧滋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城镇社区治理从传统意义的人口管理转变为综合性服务型管理。目前,由于旧的思维模式尚未完全转变,社区化公共管理与服务尚未形成一个整体。本文分析了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社区治理创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社区治理;机制优化

社区作为重要的基层社会治理单位,在当前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可以有效承担政府释放的社会治理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增强有机、可持续、真实的社区联系和社会控制。[1]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对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如社区矛盾纷繁、居民需求多样化、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因此,探索社区治理现代化,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对于满足居民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

针对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社会基础性问题,基层治理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由此带来的任务和方式都是全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思维、新技术的运用将使基层社会治理由传统的一对一逐渐走向多元化,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将各级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置于公共平台上,使合作共事、齐抓共管成为治国理政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借助多元化,能够实现对基层机构的快速管理,发挥其融入民众中的优势。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网络化、信息化与数字化将治理关系变成彼此平等的关系。多元化社会关系会推动和谐社会气氛,推动社区治理开展,在网络化治理环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基层社区治理成效。[2]

二、社区治理现代化案例分析

(一)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社区治理模式

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的社区治理模式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成功案例之一。长风街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措施实现了社区治理现代化。

1.制度化自治。长风街道推行 “居民自治+物业管理”的模式,将居民自治与专业化物业管理相结合,实现社区事务的高效治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通过定期召开居民大会、组织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听取居民意见,保障民主决策。

2.多元化参与。长风街道广泛吸纳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共同推动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发展。

3.社会资本培育。长风街道注重培育社会资本,通过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治理效果。

4.创新公共服务。长风街道针对居民需求,创新推出一系列公共服务项目,如社区养老、居家医疗等,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5.智慧社区建设。长风街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

(二)深圳市南山区桃源村社区治理模式

深圳市南山区桃源村的社区治理模式是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成功案例之一。桃源村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实现了社区治理现代化。

1.综合治理。桃源村采取综合治理手段,解决了城中村存在的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2.引入专业化管理。桃源村引入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实现社区治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并设立专门的社区治理部门,协调和支持各类社区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社区发展公司和非营利组织等。

3.资源整合与共享。桃源村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

4.矛盾调解与心理援助:桃源村设立专门的矛盾调解机构,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同时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帮助居民应对生活压力。

5.信息化支撑。桃源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治理效率,实现社区治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社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慧社区,提高社区治理效率。

三、社区治理面临的实际问题

现阶段,尽管我国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绩,但由于文化和经济的差异,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也导致不同地区治理效果差异。[3]

(一)多元的主体使社区治理目标破裂化

伴随着社区治理中主体多元态势的出现,其所面对的复杂性矛盾表现为主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化,而多元化主体又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治理资源和治理能力参差不齐,这使得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平衡,对个人利益与行为的追逐造成主体间的矛盾,使社区治理难以形成合力,妨碍社区治理构建。[4]

一是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管理过程缺乏一致。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居委会担负街道办事处委托的行政事务较多,在其日常工作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使得社会委员会的行政转型趋势更加突出。社区委员会在 “承上启下”的作用下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面对上级政府的命令时,他们采取选择性实施;在面对居民时,他们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取悦居民。政府与居民间的矛盾对居民委员会产生影响,各主体兼顾各自利益并由此造成不同的逻辑。[5]

二是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受市场化和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出现分子化趋势,造成个人行动逻辑和情感等方面的缺失。社区的基础功能就是居民聚居的场所,邻里之间相依为命、互帮互助,现实中居民之间难以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一方面,邻里之间关系冷漠;另一方面,社区居民思维既受到政府管理的影响,又受到市场化功利主义的影响,导致社区的共同利益向个人利益过渡。

(二)复合风险应对理念薄弱

所谓复合风险是多种灾害要素相互叠加、耦合的结果。在复合风险方面,基层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社区在很小的空间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组织和实体,是风险应对的前沿。

基层社区的风险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安全、征信和公共服務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街道把任务分配到社区,社区就是街道的辅助组织,这就导致社区的自治功能变差,不符合现代基层社区多元化的治理结构要求。事实上,风险管理是一种 “事后解决问题”的形式。它实质上是事后管理,侧重于治疗而非防范。当事情已经发生后,进行管理的同时,代价已经显现,所以优先治理就显得额外重要。当前,大多数社区活动以文化、艺术、娱乐为主,而社区风险应急宣传和演练活动较少,导致社区风险防控能力不足、风险预警和应对滞后。因此,加强社区复合风险治理必须建立专业的社区志愿服务团队,以保护社区安全为理念,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加,尤其是动员社区有专业背景的居民,发挥他们在社区中的带头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应对复合风险的专业培训,这才是社区复合风险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6]

(三)供求失衡

伴随着我国社区发展定位的更新、功能角色的调整、新时期资源要素的流动,社区内部的成员对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有了更多的要求。

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公共服务是现代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社区作为一个小型的自治组织,往往受到资源供给的忽视,导致公共服务资源不足。

社区居民的获取感不均衡。社区服务供应能力不足,以及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供求失衡,是社区治理的角力点。

社区供需失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公共利益的痛点:社区治理在处理急难愁方面存在不足;

2.居民需求热点:社区治理任务与居民实际预期不同步;

3.服务供给盲点:社区治理无法有效覆盖社区所有成员。

四、社区治理创新的发展路径

(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系统

社区治理需要多种主体参与,这就要求对各个主体的关系进行梳理,政府是社区治理的后备力量,政府掌握大量的社区治理资源,从而政府必须“兜底”。

同样,由于社区居民的利益需要也越来越多元化,必须加大社区组织的有序参与,释放出社会组织的活力,从而使政府在社区治理中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由于居民的行为逻辑和政府集体管理方式的内部矛盾,需要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社区管理制度,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推动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多元主体参与平等身份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改变过去政府行政运作的逻辑,在行政体系中形成平坦化的结构。[7]

(二)编制社区风险应急计划

将复合风险治理理念纳入到社区计划当中,可以提高社区抵抗不确定性风险能力,从而在自然灾害或社会危机出现时,能够从被动受灾转化为主动抵御,从而有效地消除风险灾害的入侵。[8]

一是不断提高各种基础设施的韧性,增强各种基础设施的安全运作能力,在通常状态下,承担其自有功能,并在紧急风险出现后快速转换自身的运作。

二是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的规划,通过规划实现各种前置工作,如风险预防工作、整体规划工作,以增强各主体的应对能力,丰富各社区的应急计划。

三是建立健全整个风险循环管理体系。整个周期管理方案并非是单一的,而是针对多种化的风险治理,它是周期管理的全面管理。在周期的每个阶段、每个主体之间都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形成闭环。

(三)锚定社区治理需求

一是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进行优化。提高投资,提高公共服务供应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非政府机构的作用功能,注重弱势群体需求,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二是提高公共服务品质,满足居民需要。公共服务是现代社区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使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改善,使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治理要以人为本,在开展社区活动时,聚焦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和具体需求。例如,在家庭暴力事件治理中,社会工作在社区中开展广泛的反家庭暴力宣传,然后针对存在家庭暴力事件的家庭开展反家暴活动。且在反家暴活动中要充分考虑需求者个人的情况,依据性格、身份和交际圈等方面,适度开展活动,保护其当事人的隐私,并依据施暴者的情况,及时让被施暴者反馈情况,以确保长期保护。因此,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应注重有关利益群体的需要,将其与整个社区的总体发展方向相结合,对其进行规划设计。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在社区治理发展趋势方面,社区治理需要多样化,同时,社区治理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如多元主体可能会破坏社区治理目标、社区的控制机制不完整等。为解决这些问题,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公治体系、编制社区风险应急规划以及锚定社区治理需求。通过这些创新措施,可以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 李艳丽.城市社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 2020(02):23+25.

[3] 沈冠辰,苏立影,段络天.我国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定位、规划及政府角色研究[J].科技智囊,2021(02):32-39.

[4] 杨发祥,闵兢.社会理性视角下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何以可能?[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1(05):60-66.

[5] 曹海军,鲍操.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新时代社区治理制度化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理论探讨,2020(01):12-18.

[6] 陈进华,余栋.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系统审视与实践路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01):109-116+148.

[7] 张勤,宋青励.韧性治理: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发展的新路径[J].理論探讨,2021(05):152-160.

[8] 姚进忠.邻里本质:社区治理自治性的主体回归[J].中国社会工作,2021(01):9.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关于促进沈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SY202003Z)。

作者简介: 刘松林,男,汉族,辽宁盘锦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焦然,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栗慧滋,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社区治理
试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推进锡林郭勒盟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