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启发

2023-09-08祝雨婷杨雨珊施靓蕊

炎黄地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大运河空间

祝雨婷?杨雨珊?施靓蕊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我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文化兴国、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古代运河的一个重要节点,大运河江苏段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其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保护。现从空间生产视角探讨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情况,并进行了经验总结,研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之道,以期為未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多方面协调形成统一的文化氛围,构建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标志。江苏扬州段大运河最为古老,历史遗迹及人文景观众多,古时水运十分发达。在活态运用运河文化的背景下,结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要求,基于空间生产角度,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一标志性的国家文化公园为例,从物理空间、权力话语空间和文化空间三个维度的建设来诠释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将其生产建设中具有一般性和规律性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推广,为未来国家文化公的建设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

国家文化公园相关研究

立足于国家民族复兴战略以及文化强国的号召,我国引进欧洲文化线路和美国遗产廊道的保护理念,借鉴欧洲传统和美国历史精髓,根据我国国情与文化,在国家公园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国家文化公园”这一新概念。2017年1月,我国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理念应运而生,目前文化型国家公园在各国国家公园建设中已逐渐出现。

国家文化公园概念的提出为国际社会在遗产保护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许多学者就此进行了研究探索,如李飞等通过对国家文化公园的逻辑根源、理论源流和多重意蕴进行分析和论证,指出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使得线性文化遗产从“抽象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王克岭总结了国外文化型国家公园的建设经验,从多个视角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创新性建设策略;白栎影等撰文提出,要把握好国家性、协同性与在地化三个维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模式,构建更加适宜的文化治理话语体系和实施体系的重要论断;龚良从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恢复大运河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有重大意义。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相关研究

早在2014年,我国大运河就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五年后,《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印发拉开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正式落地。虽没有先例可循,但在客观需求的驱使下,国内学者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如梅耀林等认为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种对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利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概念、建设、管理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避免出现偏差,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王健等认为将大运河文化公园项目落实,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地理到文化,自然生态到人文精神,线性遗产到园带展示,生产生活到文化旅游;周泓洋等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阐述古老大运河的当代价值并对其进行活化利用与创新转化。但少有学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导致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的可借鉴性较低。

空间生产相关理论

继马克思深入挖掘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批判”思想之后,亨利·列斐伏尔提出三维性辩证法空间生产理论,掀起了“空间转向”的社会学研究热潮。“三元一体”理论是空间生产理论框架的核心,通过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三个维度解构空间生产的过程。三者既相互包含又相互区分,对应自然、社会和精神三大空间。“三元一体”的框架在不同空间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逻辑关系。

综上,笔者将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方向,以期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实施策略。

空间生产视角下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案例研究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汇集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实现了全覆盖,被誉为“百科全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扬州三湾进行的空间生产和再生产使得当地的文化遗产价值及附属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下将从空间生产的三个维度分析中运博,并总结其建设经验。

第一维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实践

中运博坐落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畔。扬州是一座随着大运河而兴盛的城市,三湾又是我国大运河的重要河段,拥有丰富的历史痕迹与浓厚的文化氛围。三湾蜿蜒狭长的水道是历代文人墨客、富商高僧进入扬州的主要水路。这里曾是运河水陡险要的地段,也是最能体现古运河人工智慧的风景。现今扬州运河的三湾风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既有文化底蕴又生态优美,强调了人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筑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在景观营造方面,博物馆由展馆、馆前广场、内庭院、今月桥及大运塔五个部分组成,馆型为巨型船只造型,融入风帆元素,整体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大运塔与文峰塔、天中塔相呼应,形成“三塔映三湾”“三塔连一线”的奇观。

从空间实践的角度来看,扬州三湾是古运河重要的河道遗产,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遗存地。中运博矗立在流淌的古运河畔,展现了其与大运河共生共存的关系。其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文化与城市、建筑以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完美实现了对大运河文化物理空间的营造。

第二维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表征建设

空间表征作为社会经济空间范畴的概念,是塑造空间的主体力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表征是国家文化公园顶层设计的体现,作为国家意志的表达,指导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空间的建设,间接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演变,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环境,反映了我国的文化理念,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进程。2018年4月,江苏省在国内外多个跨领域、跨学科专家的共同指导下,从多个视角认知大运河及其沿线地段的文化价值,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进行有机融合,率先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此后两年,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带着《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和《2020年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点》,以国家发布的建设方案为主,凸显其“文化”属性,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融入文化公园的建造工作中,阐释和弘扬了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在公园的设计上做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利用,通过传统再现让游客更好地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结合扬州三湾风景区促进文旅融合。

丰富的政策方案构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表征,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方向和保障,综合反映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宏观上的公园制现代化运营,同时在政策的引导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能够更好地将物理空间与大运河精神文化融合,展现大运河的文化内涵。

第三维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表征空间建设

表征空间建设主要是精神文化空间的建设,是精神文化表达借助空间实践所创造的自然空间,以“历史文化资源”为灵魂,使遗产文化在“形”中传“神”。中运博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纳入博物馆展览中,不同的文化空间在馆内聚集,构成整体的文化空间,以陈述运河的历史变迁。大运河科技成就物质文化遗产展出以及各类沉浸式体验活动,为参观者打造了一个运河文化的生产空间,让人们对大运河的重要性与存在意义以及大运河文化背后传递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如“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专题展览中,游客可以穿越2500年的时空看到大运河的开凿和发展过程;“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专题沉浸式展览为游客重现了京杭大运河北、中、南三段运河沿岸人民的生活景象。居民和游客在游览中感受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中感受价值升华,在充分的互动与实践中促进文化空间的再生产,展现出大运河的多元文化空间。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生产建设路径探析

保持空间实践的异质性,实现因地制宜建设

大运河贯通我国南北,途经多个省市,各地市的运河文化多元,但资源的同质性会导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的同质化。因此,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该在统一形象、主题的前提下,依托各地域特色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打破公园建设的同质性,使其具有鲜明的特征及地域性。在国家文化公园的设计中融合运河文化,在体现国家文化统一性的同时,结合城市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特色建筑。在国家文化公园的内部设计中也要抓住大运河文化的特点,反映运河文化与时代主题,利用大运河文化要素进行传递和阐释。

注重国家意志表达,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国家文化公园以本土化、民族化的特性展现中华民族文化;以国际化、普遍化的内容实现了世界文化交流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保存。要根据顶层设计进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整理挖掘大运河背后的历史故事、重要人物等,创造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要深入阐释大运河的文化底蕴、历史意义以及时代价值,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加强大运河文化符号的构建。通过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方位地展示大运河文化,使大运河沿线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活起来,将其思想与精神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触动家国情怀,提高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推进主体参与空间建设,实现文化空间再生产

表征空间是精神文化表达的场域,在旅游语境中也是居民与游客的共享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大运河不仅是表达文化的地方,而且还可以成为居民和游客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大运河孕育了沿岸的城市居民,滋养了周边地区,为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了素材。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居民之间对话渠道的开通,有助于居民参与到大運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实现文化的共治。游客通过参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获得视觉冲击,从而加深了自己对大运河的了解。

归根结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实现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的转型,从空间实践向表征空间进行转化,在历史遗存的基础之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空间再生产。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主导的重点建设项目,将大运河文化的变迁融入一个现代空间内,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种新的方式,也是一个将客观存在的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的建设项目。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对具有代表性的典例进行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及表征空间三方面的探究,并总结成功经验,其对未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梳理挖掘与保护传承”(编号:19ZDA187-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大运河文化基因提取与价值弘扬”(编号:21JZD041-3);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记忆之场视角下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编号:202210307210Y)。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大运河空间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空间是什么?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创享空间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
放歌大运河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