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瑰宝,传承村落文化
2023-09-08任静
任静
传统的村落文化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大差异的文化瑰宝,是基于当地群众日常生活和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是涵盖了传统生产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的特殊文化结晶,其发展兼具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征,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审美基因和元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村落也会随着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也形成了相对独立但却与社会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鲜明的村落文化特色。而长期以来,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加大。城市经济以及工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辐射到了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的乡村社会,这也让村落文化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城乡差距加大、农民传统观念消亡殆尽、村落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多方面问题。因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农村文化进行保护,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切入点。现主要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保护的重要路径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推动农村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农村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农村文化,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和发展的重要途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根基深厚,世代累积的文化元素也被广大农民普遍接受和认可,这也是农村地区人民生产劳动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俗的总和。在村落文化保护工作中,乡村文明建设是重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推动村落文化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开展,成为乡村经济繁荣的必经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凝聚乡村精神,带动村落文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协调我国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共同发展、推动农村地区走改革发展新道路的重要战略,其通过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我国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与价值,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来凝聚人心,最终整合出巨大的发展力量,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以我国徽州的传统村落文化为例,该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具有天然的凝聚力,体现了当地的人文习俗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而徽州的村落文化也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指南,是维系当地居民群体认同感的重要力量。
彰显区域发展特色,提高文化自信
传统的村落文化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文化、发展历程等,也表现了长久以来当地居民的精神内核特征,是彰显地域发展特色的标志与符号。文化的繁荣昌盛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的途径,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以文化自信为精神指引。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落文化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农民的劳作形式以及人文习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因此,对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能传承特色文化。开展村落文化保护工作可以帮助当地人树立文化自信,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农村文化软实力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和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对现代村落文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这给我国的乡村建设和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烟稀少的古村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根据中国文联等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年之前,我国的自然村落共有360万个,但截止到2012年,这个数量锐减到270万个,这意味着每天我国自然消失的村落大约有80到100个。除此之外,许多目前没有消失的村落成为无人居住的“空村”。
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又让村落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从更深层次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本身就具有一致性。可以说,美丽乡村的建设是村落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并且为村落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而村落文化的保护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的灵魂,是持续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村落文化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农村传统文化的衰落
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文化的地位和特色正被逐步削弱。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搭乘了快速列车,在此背景下,城乡改造活动大规模开展,原有的古村落、民俗民风以及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会逐渐被遗弃,大量的农村居民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开始进城务工。这意味着传统农村文化的传播主体在大量减少。不仅如此,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农村居民不再将集体文化活动作为主要的精神娱乐方式,他们更加期待通过网络途径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曾经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正逐步被人们遗忘。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抛弃了原有的文化。例如,福建很多农村地区的人们在盖房子时开始追求小洋楼,这导致农村地区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但农村建筑是农村文化的主要载体,过分追求城市化的建筑,会导致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同质化,失去了乡村原有的特色。
传统农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客体逐步凋零
我国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很多传统村落中的民俗文化都是以传统节日、当地戏曲、特色庙会以及民间传说为载体。但是,在现代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前沿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导致过去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格局被打破,传统文化的传承客体逐渐减少。在现代化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引导下,人们更愿意将闲暇时间和精力用在旅游、在线视频聊天、短视频、网络游戏等活动中,这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相割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受众短缺等困境。例如,由于缺乏市场保护机制,砖雕技艺和木雕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十分艰难。
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过度依赖旅游开发,保护与发展工作步调不统一
目前,开发旅游项目及生态文明景观是促进部分传统村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也是保护农村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虽然这种模式贴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理念,但是近年来也不乏一些不注重科学合理规划以及高效管理的村落旅游项目,导致部分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过度依赖旅游产业,而旅游企业往往比较注重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例如,我国部分村落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过于商业化的问题,而旅游项目的大规模开发也导致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工作不协调。因此,在传统村落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这一发展契机,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文化保护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
加强文化宣传,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保护人员
目前,考虑到我国村落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不让现有的优质文化逐步被人们遗忘,有关部门更应当通过宣传逐步提升村落文化保护主体的文化素养,使乡村居民意识到文化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及其重要价值,引导乡村居民自觉参与到文化保护工作中,这也成为目前推动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途径。一方面,应当持续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为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青少年群体是村落文化保护工作的动力和新鲜血液,因此,乡村地区应打造传统村落文化研学项目,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培养高素质的青年文化保护传承人,为村落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注重产业创新,解决乡村地区文化传承的资金困境
产业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产业振兴能够为村落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乡村地区发挥自身文化特色,以农业为基础,由政府部门牵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和第三方力量,采取社会第三方企业与农户合作的发展模式,构建更加立体化以及层次化的农业产业模式,并强调发展过程中不同层次产业之间的融合,为乡村地区构建新的发展业态,吸引更多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就业。除此之外,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当为传统古村落的发展制定一系列帮扶政策和优惠政策,为乡村地区农民创业营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更多的成功人士支持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从而解决乡村地区产业力量不足以及人口流失等问题。
构建文化保护体系,打造专业的村落文化保护团队
人才力量是文化建设工作中最为核心的力量。正所谓高手在民间,挖掘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专业人才一直以来都是村落文化振兴过程中的重点工作。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一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完善区域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机制,通过顶层设计,为当地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农村地区现有的能人参与到传统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中,尤其是一些较为冷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当借助民间协会和民间能人的力量,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发挥各方的力量,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古村落创意文化产品的开发
目前,很多传统村落为了保护文化大规模开发旅游产业,这种伪复兴的模式導致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过于功利性,不利于激发村落文化的生命力。为了彻底转变目前村落文化传承过程中过度依赖旅游业的局面,应当开发更多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文化产品,以传承和延续古村落文化。
综上所述,村落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是实现村落文化振兴最为关键的基础条件。而村落文化作为当地重要的资源,应当通过开发创意新产品、提高产业发展活力、构建完善的村落文化保护机制等方式,多措并举,为村落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做铺垫。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