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新闻记者:愿为君眼,捕捉精彩瞬间

2023-09-08

求学·理科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大运会体育新闻体育赛事

2023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参赛各代表团抵达蓉城,共赴梦想之约。在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中,不仅有运动员,还有教练员、翻译、裁判以及体育新闻记者。

成都大运会丨记者手记: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走进大运会开幕式是怎样的体验

“谢邀,人在成都大运村,刚回宿舍。”时间已经是29日凌晨,回到大运村宿舍的我脑子里蹦出这么一句话。

28日晚,成都大运会在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开幕,作为体育记者,在大型赛事开幕式的第二天凌晨回到住处本是常事,但这一次却与以往不同。

得益于中国大体协提供的机会,我在成都大运会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担任媒体联络员,从事的仍是媒体相关的工作,但作为代表团的一员,这也意味着,这一次的大运会开幕式上,我不是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而是身着代表团团服,走进体育场。

体育馆的入口在二层,“小青椒”们的音量因为代表团的到来陡然变大,他们列成一排站在场馆的入口处。走进入场前的通道,欢呼声与加油声变得更响,在体育场灯光突然转红的那一刹那达到了顶峰,《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在场内回响,举起手中的旗子迈步进场,我们被淹没在巨大的热情与声浪中。直到落座后,心情仍久久不能平复。开幕式很精彩,结束后,代表团起身离场。表演者、护旗手等工作人员们在跑道的位置列成两队,和在其中行走的我们击掌告别,周围看台上四川人民“雄起”的呐喊声此起彼伏。

在大运会开幕夜的成都,我最大的感受用八个字可以概括——“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文章来源:新华社,记者郑直。)

◎那些热血瞬间,由他们定格

说起体育新闻记者,时常观看体育频道的观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他们虽然鲜少出现在镜头之内,却为荧幕前的观众把视线布满体育赛场的每个角落,他们以笔和镜头为武器,记录下体育赛事的每一个辉煌瞬间,让体育爱好者身临其境,真实感受运动场上的激烈对决、运动员们的坚持与奋斗,并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激情与触动。

体育新闻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是一种跨越年龄、性别、文化、国界的拥有全球最大受众群体的传播文化。2022年7月18日,今日头条发布的《世界杯全景洞察报告》显示,世界杯期间,今日头条平台上的世界杯资讯,累计产生超过30亿次阅读,总阅读时长相当于3000万场足球比赛。而其此前发布的《120万头条号创作者画像》显示,体育是头条号创作者最喜欢创作的内容类别之一。不难看出,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与传媒内容的丰富,体育新闻已经成为现代大众媒体传播内容中影响最大、最受关注的新闻报道种类之一。在去年的卡塔尔世界杯中,决赛观看人数达到2.3亿人,体育比赛的全球化特征,更导致了体育新闻全球共享的特性。

体育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新闻行业中的特殊地位。而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对体育运动充满热爱,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各种体育项目的规则和技巧,深入探索运动员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捕捉体育赛事的关键瞬间,呈现给广大观众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画面。

除了报道赛事,体育新闻记者还承担着宣传推广体育运动的重要使命。他们通过专业的报道和精彩的故事,激发人们对体育赛事的热情,推动体育事業的发展。他们让更多人了解体育项目、了解运动员的付出和努力,鼓舞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享受运动的快乐和健康。

其实,体育新闻记者的工作并不容易。他们需要经常面对严峻的工作环境,包括恶劣的天气、繁忙的赛程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他们可能需要在炎热的夏天、严寒的冬天或恶劣的天气下工作,时刻保持警觉和专业素养,他们还需要面对包括时间紧迫、信息获取困难等各种挑战。

◎面对新闻业寒冬,应如何破局

然而,在“人人皆可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在传统媒体不断遭受冲击的当下,体育新闻记者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又如何与自媒体同台竞技?

新浪体育主笔周超表示:“我现在看不清是否需要体育新闻记者,因为目前看来,在中国没有太多对于体育新闻和观看赛事的付费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收入。”目前在体育新闻领域也出现了自媒体冲击、甚至“绞杀”传统媒体的现象。流量挟持下的体育新闻内容产出呈井喷之势,对体育新闻记者的工作造成了影响。

不仅是自媒体,不断进步的科技手段,已经让观众可以很大程度上接近比赛,这些都对体育新闻记者的工作带来挑战。

虽然体育新闻内容的容量爆炸式激增,优质的体育新闻报道却越发稀缺。《新京报》体育新闻部主编认为,自媒体顶多是个“记录者”,离体育新闻记者还差得太远。因为机构媒体的体育新闻记者都有规则意识,行文有规范,做事有边界。

而且,机构媒体的体育新闻记者都有团队作战的经验。碰上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大型赛事,需要采编配合、文图视频互补,而“单兵记者”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工作条件。

此外,在体育的世界里,需要的不是流量,而是向上的力量,是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新闻记者们,正在助力新时代青年偶像的诞生。孙一文在东京奥运会重剑决赛场上“一剑封喉”的背后,是记者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她是如何“自废武功”,打破自己的习惯战术,将以前的劣势练成了优势,从而鼓励了万千青少年。通过记者报道,更多小朋友了解了击剑的奥秘,从而加入这项运动。这些都需要能深度接触和了解运动员的记者来撰写,自媒体很难做到。只因体育新闻写作是有专业门槛的,舍弃体育新闻记者是标准的舍本逐末。

“我们需要厘清‘体育新闻记者的概念,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大潮流之下,只能写出好文章是否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新闻记者?恐不尽然。”中新网文体中心总监卢岩认为,“自媒体时代是否需要体育新闻记者”的问题,多多少少有些逻辑陷阱的成分在其中。与其说这个行业受到挑战,倒不如说是从业技能要进一步符合受众和市场的需求。一名合格的体育新闻记者,首先要有过硬的政策素养、良好的采编业务素养和专业的体育知识素养。这都需要专业的训练和时间的积累,这也是体育新闻记者的优势所在。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报道其实并不冲突。自媒体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对原有媒体形式的充实、丰富与补充,它与传统媒体应该是并存、共荣的关系。

◎体育新闻专业:于无声处听惊雷

目前,我国体育新闻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体育事件的采访报道、电视转播、场馆管理、赛事组织和体育用品等多个方面,而随着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不断增多、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体育新闻产业会越发蓬勃兴盛,相比于传统新闻学,体育新闻专业无疑是“排水渠过弯”的存在。

体育新闻专业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一个分支,主要以报道、分析和评论体育运动相关新闻为主要任务,是传递体育精神的使者。该专业主要培养体育和新闻兼通的,系统地掌握体育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和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文字编辑和新闻图像处理的应用型新闻学人才。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体育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新闻编辑、体育视频编辑、体育主持、体育解说等职业,也可选择进入传媒公司、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品牌公司从事体育新闻传播、宣传推广、媒介管理等工作。

/北京体育大学/

该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着力打造以科技、媒介与体育融合为学科发展方向、以体育赛事解说和体育赛事转播为专业特色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院、5G高新视频体育融合创新应用国家广电总局实验室、体育融合出版可视化技术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和北体传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產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致力于在学校及全国体育系统资源与外部资源之间建立全网分发、全媒体覆盖的体育资源传播矩阵,这在全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尚属首家,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领先优势,又为学科发展提供支持。

/上海体育大学/

上海体育大学原名上海体育学院,202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体育大学。该校的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设体育新闻方向的新闻学专业。创办三十多年来,已经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新闻媒体输送了上百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现在已经成为国内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薛原、新华社体育部副主任树文、中国青年报体育部主任曹竞、五星体育总监翁伟民、央视著名体育评论员杨毅、乒乓球世界冠军丁宁等均为该专业校友。

2022卡塔尔世界杯总决赛有这样一句解说词,“任何命运无论多么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而体育新闻记者就是捕捉记录无数个这样瞬间的人。不同于史书工笔,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瞬间”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又稍纵即逝,它等不及被记录者细细品味,反复打磨,因而它更需要从业者有深厚的笔力、广博的视角和一双敏锐而深邃的眼睛。

猜你喜欢

大运会体育新闻体育赛事
中国西部首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论体育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改变
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思考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畅聊体育赛事
深圳大运会火炬
深圳大运会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