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点线面”教学
2023-09-08薛超
薛超
深度学习是一种源于个体学习内驱力,以促进学习者深层理解和知识迁移为目的,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教”与“学”密不可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需要建立在教师深度教导、引导的基础之上。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倡导以学生个人自主研究、小组或集体合作研究等形式感悟、实践课本理论,充分贯彻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落实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理念的表述和要求,契合新时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目标。教师通过从面上切入,提出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驱动问题,再从不同的线上展开,多线索探索和解决问题,最后从点上融入,不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以面引线,以线带点,加深学生对综合探究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探究为例,通过“点线面”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以面切入:设置引发深度学习的驱动性问题
关注复杂情境和复杂问题是深度学习区别于浅层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表明学习不再是学习者在课堂中简单地听、记、背、写,而是需要形成问题意识,它既指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意识,也包括他们的问题发现与问题提出意识。统编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综合探究的问题驱动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指向,具备了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特点。例如,在“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探究活动中,设问:“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运用上述材料,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在“点赞中国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的探究活中,设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有人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批判。这样的驱动问题可以衍生出许多具体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横向和纵向的思考。第一个问题驱动,需要学生分解完成一系列若干具体问题,如: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的具体国情、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的不同、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等。第二个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为什么没有终结,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区别是什么等。这样的问题驱动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承担更多的自主探究任务,并在研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二、线上延伸:在综合视角中走向高阶思维
“拥有高阶思维和学会运用这种思维便能达到深度学习层次,是深度学习的固有特征。”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摆脱机械获取知识表层意义的固化思维,实现由知识“量”的简单相加转向学习“质”的有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内涵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时间线,把握空间线,串起关联线,在综合视角中引领学生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例如:对于综合探究一“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文献,搜集素材,通过绘图、表演等方式再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活动的场景,比较这些场景,交流各自感受。
1.梳理时间线。
学生要能梳理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时间线,把握关键的事件和时间节点。例如,除了明确在封建社会后期萌芽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要知道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有效地梳理时间线能够了解事物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脉络和事物发展规律,从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把握空间线。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空间之内。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例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的货币当资本。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不是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对这样的空间条件下的历史背景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3.串起关联线。 在学习几个社会形态的更迭时要紧紧把握住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更清晰的线索,更广阔的视角,从时间、空间、关联线上开展深度学习,拓展了探究思路,促进自主学习。
三、点上融入:育人为本坚守思政课使命担当
坚持育人为本,提升思政课的品质内涵,要在点上融入价值观的教育,使综合探究课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增强使命担当,打牢思想基础的最好载体。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时不可忽視他们的情感、思想、价值观、态度、行为实践等多方面的发展。
1.找准“关键点”。
教师基于对综合探究课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能够将学生引向深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例如,在“坚定自信,实现中国梦”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责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开展想象,展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找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等几个关键点,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引向育人点。
找准关键点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引向育人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坚定自信,实现中国梦”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任选其一,从为什么要有自信,为什么能有自信,如何坚定自信等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2035年,中国会是什么样?你会是什么样?以2035年祖国和我为主题,举行一次演讲活动”。这样的活动引领,引导学生继往开来,感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深度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探索性、活动性和思辨力。教师引领下的深度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将认知体验、行为意愿、价值信念融为一体,通过设置引发深度学习的驱动性问题把握方向,通过线上延伸将思维引向深处,通过点上融入,共筑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