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场圈舍的设计和建设
2023-09-08井阳,刘琦,冯爽
井 阳,刘 琦,冯 爽
1.永吉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吉林永吉 132100;2.永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永吉132100
为实现吉林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产业建设,吉林省人民政府于2021 年颁布《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的意见》(吉政办发[2021]39 号),全面推进吉林省肉牛产业化体系建设,打造优质安全高效肉牛生产加工基地。
《意见》发布后,全省各地相继颁布本地特色的肉牛养殖政策,肉牛养殖形势大好,肉(黄)牛存栏数量不断增长。笔者走访了全县肉(黄)牛养殖场户详细了解本地养殖基本情况,发现存栏50头以下养殖场(户),养殖技术相对落后,牛舍高度、跨度不够,配套设施缺乏。本文从实践和技术角度对肉牛圈舍的类型、建筑参数、设计和建设等作出详细的阐述,期待提升圈舍条件、完善设计建造等,改善舍饲条件,提升养殖质量。
1 牛场圈舍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牛舍过于简陋
吉林冬季气候寒冷,塑料暖棚因其成本低、建造简单,成为牛舍采暖保温的主要措施,但多数暖棚搭建的十分简陋。有的用塑料薄膜将房舍封闭起来,有的用薄膜将半开放式牛舍或牛棚整体包起来,有的用钢筋、角铁架搭建成薄膜棚,有的甚至是将房与房、房与墙之间的夹道用棚膜搭建包裹起来,极为简陋,此类暖棚花费小,缺点也很明显。
1.1.1 通风差、空气污浊。为增加保温性能,多数暖棚无通风换气口,棚内空气难以得到交换。棚内的尿液、粪便产生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大量的蒸汽在棚顶或棚壁遇冷凝结成水流流下或结冰,导致棚内更湿、更潮、更闷。棚门一旦打开立即冲出大量污浊、潮湿、异味浓重的雾气;棚内牛体表潮湿、被毛倒伏、满身粪污;牛床上污水横流、粪污遍地。牛在这种环境内极容易患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蹄叶炎等相关疫病。
1.1.2 温度调控能力差,昼夜温差大。单纯由塑料薄膜围成的暖棚,不添加其余保温、采暖设施,难以抵御东北地区的极寒气温。白昼太阳热能辐射、牛体自身热量双重作用下,棚内温度慢慢升高,棚内空气污浊、潮湿、缺氧。夜晚棚内温度渐渐降低,潮气凝结,无采暖保温措施,牛群只能倒卧、拥挤在潮湿、污浊的牛床上。最大的风险来自夜间棚内的潮湿、阴冷和湿污的牛床,极易诱发牛呼吸系统、消化道疾病、皮肤病、蹄病及其他相关疫病。
1.2 牛舍跨度和运动场面积较小
走访中发现,存栏50 头及以下的小型养殖场、散养户往往不注意牛舍的跨度,每头牛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忽略了母牛、犊牛、架子牛在生长、发育、育肥过程中的空间需求。个别散养户或养殖场没有运动场或运动场面积过小,散放时过于拥挤,拴系时活动空间较小。建议舍内每头牛占地面积至少是2 m2,运动场内每头牛占地面积为3 ~5 m2。架子牛舍饲育肥,可舍饲不需要运动场。
另外就是大多数牛舍、牛棚、运动场地面多为土质地面。在粪尿侵蚀下,很容易滋生细菌和蚊虫,容易患蹄病。有些养殖户用玉米秸秆铺垫舍内或运动场,清扫起来更加费力,只有个别场户铺垫稻草,清理后与粪尿一起发酵,既环保又能作为肥料。有的地面是水泥地面,太过光滑,需要做防滑处理,避免雨天、雪天引发机械损伤。
2 牛场圈舍设计建设的几点建议
肉牛养殖场的圈舍和相关设施比较单一,规划和建设较为简单,应遵循肉牛的生理特点和兽医卫生规定建设,切记不可太过随意。最基本要求是场址应距离交通主干道和居民区500 m 以上,避开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医院、学校等地。具体建议如下。
2.1 合理分区,提升场地利用率
牛场分区应按照场区的占地面积、经营方式、养殖数量仔细划分,达到合理利用空间、提升管理规范度的目的。规范化养牛场可划分为5 个功能区域,具体为经营管理区、生产辅助区、养殖生产区、粪污无害化处理区、病畜隔离防护区。其中生产辅助区为饲料调制、储存、加工、设备存放、维修等区域。在空间上应顺坡而下、顺风向而下,依次为管理区、辅助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病牛隔离区。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合理规划场内路线,区分净道、污道,创建场区内绿色小环境。对于小型的农家散养户,至少应将生产区、粪污区、居住区、存料区划分完善。
2.2 依据养殖模式,选择适当的圈舍类型
根据养殖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拴系式牛舍、散放式牛舍;根据建筑类型不同,可分为栏舍、棚舍、塑料暖棚舍等。北方地区牛舍以保暖、防寒为主;南方地区牛舍以通风、防暑为主;南侧最好设有运动场,并配备饮水槽、凉棚、料槽等基础设施。
2.2.1 拴系式牛舍即常规牛舍,是大多数养殖户(场)常用的牛舍,最大的缺点是管理麻烦,有时不太安全。但是结构简单,取材方便,经济实用,从环境控制的角度可分为棚舍、开放式舍、半开放式舍、全封闭式舍。
按照牛床排列方式和舍的跨度,分为单列式牛舍和双列式牛舍。头对头式双列牛舍是最常见的建筑方式,优点是饲喂方便,便于添加饲料尤其是机械化操作,缺点是粪便清理不方便。双列式牛舍跨度应为12 m,最少不低于8 m,由饲道宽窄决定,舍顶应为双坡式。单列式牛舍跨度应为4 ~5 m,舍顶可采用平顶式、半坡式或平拱式。牛舍的长度应视养牛数量和场区地势确定。
东北地区寒冷,牛舍可采取封闭式,便于保温,但要设置排风通气设施,既要保证温度又要保证空气的流畅清新。牛舍也可盖为两层,上层用于储存干草和垫草,饲槽沿中间通道设置,饲草架沿墙设置,适用于牛舍架子牛育肥,饲喂母牛、犊牛时应加装隔牛栏。该模式牛舍保暖、防寒性能好,适用于东北寒冷地区,但是建造成本较高,适合规模化肉牛育肥场。
2.2.2 塑料暖棚式牛舍,取材方便,造价低,适用于北方寒冷的冬、春季短期育肥的养牛户,必须设计好、建设好。主要建筑材料为白色透明塑料膜、钢筋、砖块、水泥或土坯墙等。该型牛舍常见结构形式如下。
塑料暖棚三面为砖墙(或土坯墙),阳面为半截墙,设有1/2 ~2/3 的塑料膜顶棚。春末、夏季、秋初季节温暖时,阳面可露天开放。冬季可将塑料膜覆盖在钢筋、竹竿、木梁等支架上,形成封闭式顶棚。薄膜或单层或双层,中间留有空隙,既保温又防止雾气冷凝成水珠,可最大限度保存太阳能、牛体散射热量,维持舍内温度。顶棚多为平顶式、(半、双)坡式、(平)拱式。建设时要考虑地理方位,当地太阳直射角度,便于最大程度地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有效利用太阳能,减少热能损耗。
应依据当地气候、气温状况选取扣塑料膜顶棚的时间,一般在10 月下旬或11 月中上旬。具体操作如下:将标准塑料膜或粘接好的超大膜卷好,从较高的北墙或一侧边墙的外侧地面向较低的南墙外地面或相对侧边墙外地面覆盖;膜应将墙体全部包起,并固定在墙体外侧10 ~20 cm 处地面上。塑料膜上部、顶部应用重物或草帘覆盖,四周用水泥或黄泥固定。如果当地气温过于寒冷,夜晚可以用草帘、帆布或棉被等保暖物覆盖。合理设置进气、排气孔,每日定时进行通风换气,或在棚顶安置自动换气扇或排风机,及时排出湿气、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建议暖棚内育肥牛的饲养密度为每头牛4 m2为宜,其它牛适当缩减或增加。
调研时发现,出现借鉴冬暖式蔬菜大棚,以钢梁为承重骨架,以双层钢筋为支架,覆以双层较厚的塑料膜,建成的全封闭式薄膜养牛棚。缺点是棚内湿度大、不通风、雾气大、可见度低、昼夜温差大,建议增添可控换气、排湿装置,改善棚内空气质量。增加自动温度调节设施,保证适宜生存温度。
2.2.3 露天式牛栏舍和棚舍式牛舍。该型牛舍是农村散养户常用的栏舍,常与庭院内闲置房屋一起组成小环境进行季节性育肥肉(黄)牛。露天式牛栏舍可以设挡风屏障(墙)、也可不设,取决于当地气候和风向。饲槽有简棚和露天的,也可以采用全露天式散放育肥。棚舍式牛舍棚顶多为双坡式结构,仅以柱体为支撑,无墙壁,适用于不太寒冷的地区。可采用双列头对头饲养,中间为饲料通道,通道两侧为饲槽,棚舍宽11 m,最少宽不低于8 m,长度因养牛数量而定。
2.2.4 围栏式牛舍多是开放式棚舍,可于运动场围栏结合使用,肉牛在舍内不拴系、散放饲养、自由采食。开放式围栏牛舍跨度较小,舍顶有单坡式和双坡式,休息场和运动场合为一体,牛可自由出入,舍外每头牛占地3 ~5 m2,舍内每头牛约占地2 m2,每舍约15 ~20 头牛。水槽、食槽设在舍内,避免饲料、饲槽淋雨变质,保护牛免受阴雨天气袭扰。
2.3 牛舍建筑结构参数的建议
牛舍内应保持干燥,冬暖夏凉,房顶要有一定的厚度,隔热保温性能良好。牛舍内的基本建筑参数建议如下,仅供参考。
牛舍墙壁:砖墙厚度50 ~75 cm,应设100 cm高的墙裙。
牛舍棚顶:最常用双坡式棚顶,适用于跨度较大的牛舍和各种规模的牛群,经济、保温、易于施工。双坡式牛舍脊高3.2 ~3.5 m,前后墙高3.2 m;单坡式前墙高2 m,后墙高1.8 m;平顶式牛舍前后墙均高2.2 ~2.5 m。
门与窗:牛舍大门宽200 ~250 cm,不设门槛,向外开门,最好设置推拉门(高2.1 ~2.2 m,宽2 ~2.5 m)。南侧向阳面窗户较大较多,大概为100 cm×120 cm,北侧窗少且小,大概为80 cm ×100 cm,窗台距地面120 ~140 cm。
通气孔:一般设在房顶或棚顶,单列式牛舍一般为70 cm×70 cm,双列式牛舍为90 cm×90 cm。通气孔上面设有活门,可以自由开启闭合,位置应高于屋脊0.5 m 或在棚顶最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