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23-09-08郭晓丽时丽冉
郭晓丽 时丽冉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思政课程”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一般指的是我们大学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类似课程。而“课程思政”指的是一种教学理念,主要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相关思想政治内容[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进一步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互作用、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相互结合,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2016 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课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2]。Walter Belier Taboada 认为高校教育范围扩大了,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入了传播和获得价值观的内容,教书与育人成为了必不可少且不可替代的行为[3]。师范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未来的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4]。因此师范类专业必须注重培养师范生道德情操、优良品质等,但是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在师范类专业授课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存在着各种问题,专业思政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因此,课程思政要顺应时代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调整,持续推进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
本文对衡水学院师范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加强师范类专业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法,为切实提高课程育人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 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现状的调查及问题分析
1.1 教师在课上开展课程思政的程度分析。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有79.8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上讲授思政内容时的态度“比较平淡”,认为老师态度是“非常愿意”的占比是17.04%,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每节课都会”提到思政内容的教师占2.24%,“经常性”提到占比为23.32%,大部分教师都是“偶尔”在课堂中提及思政内容,占比是72.65%。可以看出,有些专业课教师可能存在教学过程中较注重专业课程的讲授,忽略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个人主动开展思政教育上存在不足。
1.2 教学方法分析。88.3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讲授式教学”的方法最多,其次是“讨论式教学”方法,占比为34.08%,与之接近的是“情景式教学”方法,占比为30.94%,而“案例式教学”方法使用最少,占比为17.4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偏向讲授式教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
1.3 师范类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分析。虽然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不足、意识不强,但是在师范类专业中融入课程思政却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当调查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加入有关思政内容时,认为“合适并感兴趣”的学生最多,占比为56.5%,“合适但不感兴趣”占23.77%,仅有2.69%的学生认为“不合适但感兴趣”。在课堂中除了收获知识,学生还认为思政教育在其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包括“社会责任感”(54.26%)、“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60.54%)、“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79.82%)、“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71.3%)、“个人的专业能力和信心”(69.51%)、“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47.53%)。这也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融入的一种支持的表现。学生希望在课程中可以加入“人文素养”(57.8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71.7%)、“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75.7%)、“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82.06%)等方面内容。
1.4 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制约因素。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认为造成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如今现状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时间有限(52.47%)、教师的精力不足(62.78%)、教师对教学内容不了解(79.82%)、学校相关的制度不完善(76.68%)、课堂氛围不活跃(68.61%)、学生对其内容不感兴趣(54.71%)。
2 加强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
2.1 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及能力。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有的专业课教师都可以顺利的完成教书的任务,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将育人更好的与专业课进行结合,所以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可以进一步推动师范类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首先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课程思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5]。想要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第一,加强引导,明确育人不是思政老师一个人的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第二,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第三,高校提供机会,使师范类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相互交流,解答疑惑,促使两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教书育人的效果。其次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可以建立以政治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加强与师范类学院的沟通与联系,举办院系之间的比赛,定期召开师范类专业与课程思政的研讨会,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
2.2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增加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与认识,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未来教育行业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们经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影响学生、改造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6]。
2.3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需要根据知识的类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生物教学中涉及到实验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讲授科学家故事等教学方法进行授课,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听生物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到实验的乐趣以及科学探索路程的艰辛[7]。教学过程只用讲授法的话会消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情景法、案例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而且可以让师范生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有切实的感悟。
2.4 完善学校课程思政相关政策。第一,完善学校的评价制度。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进行评价,是对教师的一种肯定,属于教师的荣誉[8]。大多数的高校的评价制度仅局限于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很少对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是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等进行评价,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能否顺利的进行,评价制度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将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效果加入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道德规范等方面与教师的成绩相关联,对教师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间接的转换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念,课程思政的进行就会事半功倍。第二,完善学校的奖惩制度。对学生和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表现的好坏进行奖惩,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检查、监督,定期对其进行评价,必要时可以将成绩进行公布,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表现差的进行惩罚,但惩罚不可过重。适当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励专业课教师、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对“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工作和学习中。
高校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滋养,师范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更严、标准更高,但是在师范类专业的课堂中单单靠思政课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课程思政的支持和必要补充。在师范类专业中推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可以促进师范类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9],在师范类专业中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时,不能盲目的进行,需要结合高校师范专业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等各方面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