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治理研究

2023-09-08邵晓菲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农业生态

邵晓菲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市 西青区 300387)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推进乡村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将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容之一,充分肯定了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1]。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一步拓展了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近年来,各地积极响应号召,深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但由于农村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特点,再加上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形势依旧十分严峻。要想切实破解农业生态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实现农业生态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1 关于农村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

1.1 关于农业生态治理面临的问题。李桂兰等认为政府主导缺位以及公众参与缺失是制约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2]。赵明凤指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农业用料的不合理、社会成本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行为复杂多样等问题[3]。樊艳芳认为耕地、水资源以及空气污染为环境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4]。

1.2 关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李文腾在回顾国内外乡村污染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5]。韩孟菊从法律层面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指出立法不健全、执法与监管力度不足等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6]。

1.3 关于农业生态治理的措施。李晓西认为生态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加强统筹协调,提出生态治理需要规范各治理主体关系,共担治理责任[7]。张俊飚提出要从制度、产业、理念等层面入手,推动乡村治理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8]。

为推动乡村生态治理,学者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分别围绕农业生态治理面临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展开理论研究,难以深入到我国农村实际中去进行分析。本文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出发,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环境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农村生态治理的可行性路径。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生态治理问题分析

2.1 环保意识薄弱。首先,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环境保护教育;再加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就业,农村中大多是老人、小孩,这部分群体的总体文化层次不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了解较为淡薄,不清楚生态环境破坏可能带来的危害。其次,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所进行的一切生产活动都致力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农药化肥的使用能够极大地满足这一需求,从而忽略了农药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最后,基层农村干部对于生态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在农村,基层干部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直接参与者和管理者,直接影响着乡村建设的成果。然而,由于基层事务十分繁琐,再加上部分干部在观念上忽视环境保护,只注重经济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中任由一些企业将未达标的工业三废排放到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2.2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受到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一些地区仍然以牺牲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和效益,不顾当地的环境承载力,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在农业方面,为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其中含有的有害物质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结构,而且可能在雨水的冲刷下流入到附近河流、地下水之中,造成水污染。在乡镇企业方面,为提高经济效益往往会选择降低各种成本,很少企业会去购置环保设施和治污设备。而由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污染的管理和惩罚力度加强,企业要想在城市中从事生产活动,需要在废弃物处理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为降低成本转移到农村地区进行生产发展。在乡村旅游业方面,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其经营主体大多是当地村民,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考虑当地实际,缺少规划盲目开发,加大了生态压力。

2.3 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相对薄弱。近年来,虽然国家已经在不断的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但仍无法完全满足各种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在城乡环境治理与保护上实行了截然不同的政策。为了支持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国家政策普遍倾向于城市地区,政府在资源分配和规划上也是首先考虑城市的需求,忽视了对农村的建设规划,造成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的混乱,为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增加了难度。从目前来看,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尚未建立生活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对于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难以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9]。其次,配套环保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少地区缺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维护资金上没有清晰的划分,导致责任分工不明确,资金投入不到位,治理措施不具体,影响已经建成的环保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生态治理路径选择

3.1 加强乡村生态文明教育。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关键在于对农村各个群体进行生态教育。从长远来看,要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将环保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之中,提升农村人口整体文化水平,增强村民环保意识。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系列讲座等线下主题教育活动,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全方位、大力度的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总之,要努力丰富生态文化内容,创新生态文化传播的载体,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在全社会塑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3.2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生态环境保护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要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首先,要守好底线。牢牢树立底线意识、大局意识。做事情要从长远出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坚决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动经济发展的做法。其次,要量力而行。由于各地的资源状况、地理环境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实际状况,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实情,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开展工作。最后,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友好发展理念。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探索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推动绿水青山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

3.3 加强乡村生态设施建设。生态性基础设施不仅对于乡村生态系统能够起到保护与修复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带动提升乡村生态系统、人居环境以及自然资源领域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与保障功能[10]。为此,要不断加大生态性基础设施在乡村的投入与使用。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以财政政策为抓手支持乡村振兴,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其次,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地区,实现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最后,加强专门的设施建设。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来加快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从源头做到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环境保护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