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做法与成效
2023-09-08孙双印
孙双印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河北 围场 068466)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直属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塞罕坝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海拔1 010 ~1 940 m,属半干旱半湿润寒温性大陆季风气候区,最低气温-43.3 ℃,年均气温-1.3 ℃,无霜期64 d,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林场总经营面积140 万亩,有林地面积115.1 万亩,森林覆盖率82%,活立木蓄积1036.8 万m3。根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231.2 亿元,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 亿m3,固定CO286.03 万t,释放O259.84 万t,释放萜烯类物质约1.05 万t;每年吸收SO2、氮氧化物1.46 万t,滞尘15.64 万t,在降低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效应、实现碳中和目标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1 年10 月11 日在云南昆明拉开帷幕,开展了“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全球征集活动。塞罕坝人工森林生态系统案例有幸入选。多年来,塞罕坝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高质量发展,保护成效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 提升森林经营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
长期以来,塞罕坝按照“以育为主、育护造改相结合、多种经营、永续利用”的经营方针,积极探索并及时总结提炼,确定了以修枝、抚育间伐、定向培育为主的森林经营生产体系,总结了以大密度初植、多次中间抚育利用和成熟林择伐利用相结合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路线,创造了造林、幼抚、定株、修枝、疏伐、择伐、恒续林经营等循环有序的森林培育作业流程。自上世纪80 年代林场转入营林阶段以来,累计抚育森林258 万亩次,在塞罕坝的林子里,没有留下过一个抚育经营的空白点,从而确保了造一片、绿一片、巩固一片、经营一片、成林一片、见效一片。
1.1 以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为主线,积极探索以森林经营为主要措施的自然保护区试验区人工林生态修复技术,打造坚实的京津冀生态屏障和丰富多样的华北地区生物基因库。以森林生态系统进展演替理论为基础,通过近自然经营措施,间伐措施,减低林分密度,诱导林下灌草进入生长,改善动物的栖息地环境;通过修枝等措施,开拓林下通道,增加动物的可通过性,逐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森林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促进自然保护区内的人工林逐渐向天然林方向转化,从而形成稳定、健康的近天然林结构状态。通过森林经营,单木胸径生长量和林下灌木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增长率明显提高。
1.2 调整资源结构,全力提高森林质量。塞罕坝的大面积同龄人工纯林具有物种单一、长势下降及病虫鼠危害严重等弊端,围绕自然保护、经营利用和观赏游憩三大功能一体化经营特点,塞罕坝林场采取引阔入针、块状皆伐、机械疏伐、低保留抚育间伐、定向目标伐等作业方式,营造樟子松与云杉块状混交林,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在调整资源结构、低密度培育大径材、实现林苗一体化经营的同时,促进林下灌、草生长和诱导异种进入,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能,提升森林质量。通过经营抚育,60 年未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发生率由经营前的3 ~5 年1 次延长到了8 ~10 年1 次;森林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
2 持之以恒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系统
塞罕坝林场对外提供技术支持,带领周边区域规模化造林445 万亩,积极推动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攻坚、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了生态文明示范引领作用。
2.1 攻坚克难,全面造林绿化。2011 年以来,塞罕坝林场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完成宜林地造林绿化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对从未涉足的岩石裸露、土层瘠薄、坡度较大的石质阳坡实施攻坚造林工程,向荒山要“绿”。针对地块偏远无路苗木运输难、石砾多整地难、坡陡栽植施工难、少土保墒难、贫瘠成活难的实际,打破和转变以往的造林思路,探索出苗木选择与运输、整地客土、栽植技术、幼苗保墒、防寒越冬等一整套的造林技术,全力提高造林成效。
2.2 多措并举,稳固造林成果。在增绿的同时,塞罕坝从营造优质稳定的森林入手,在实现高效的“绿”上做文章,通过营造多树种块状混交、良种引育、新树种引进、对林分改造营造复层异龄混交林等方式,保证森林健康、稳定、持续地生长,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立木总蓄积净增24.8 万m3,林木蓄积量由2017 年度1 012 万m3增加到现在的1 036.8 万m3。
2.3 强化责任,确保造林成效。为实现绿起来目标,建立了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造林成果拨交管护制度,同时,推行了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实行护林员绩效挂钩与末位淘汰机制,并严格落实抚育措施,确保苗木健康生长。通过不断的努力,在常规造林的基础上累计完成攻坚造林80 000 余亩,平均造林保存率达到95%以上。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分别由2017 年的112 万亩、80%增加到115 万亩、82%。
3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保护区总面积20 029.8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7 213.31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01%。缓冲区总面积6 083.8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37%。实验区总面积6 732.60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62%。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场所,也发挥着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培训自然保护人员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的功能,同时对京津地区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当地气候调节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塞罕坝林场开展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共记录植物13 门124 科357属625 种,大型真菌8 目10 科53 属94 种,脊椎动物5 纲28 目72 科159 属256 种、昆虫16 目125 科414 属548 种;新增苔藓、地衣、藻类3 个植物类群,发现河北省新记录植物1 种,即裂唇虎舌兰(Epipogium aphyllum),塞罕坝新纪录植物76 种,塞罕坝新记录脊椎动物9 种。
事实证明,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华北北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地。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是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治理、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路径。
通过调查,抚育后林下灌木种类较抚育前增加了30%,高度较抚育前增加了50%;草本种类较抚育前增加了60%,高度较抚育前增加了70%,形成了乔、灌、草、地衣苔藓相结合的稳定立体森林资源结构。根据2020 年塞罕坝经理调查数据和《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 - 2018)》,在高寒、高海拔、大风、半干旱、沙化严重等极端环境下,塞罕坝单位面积蓄积是全国人工林的2.5 倍(全国4.0 m3/亩,塞罕坝10.0 m3/亩/亩)、全国乔木林的1.46 倍(全国6.3 m3/亩,塞罕坝9.2 m3/亩)。